——沈陽工學院涉農專業辦學探索
編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各類職業院校及大學作為開展系統學習、教育的場所,肩負著培養各類農業人才的重要職責。如何辦好涉農類專業,如何把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請看下文。
遼寧省沈陽工學院經管學院畢業的陳名媛回到家鄉后,看到家鄉農戶承包田規模小,許多農戶農機養不起、利用率低,不得不回到老牛拉木犁耕地的時代。她運用課程中所學的專業化、機械化經營理念,把農戶的農機承租過來,再轉租給需要的農戶。農機租賃的創新,讓更多的農戶用上了農機,走上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在沈陽工學院經管學院像她這樣善于創新、勇于嘗試的人還有很多。
沈陽工學院經管學院脫胎于沈陽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設有農林經濟管理和農村區域發展兩個涉農專業,在實踐辦學中探索新常態下培養農民新模式,解決農村勞動力結構短缺問題,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農村的新糧王、種植能手、農產品經銷者等新型農民,為農村送去新鮮的血液,煥發農村的活力。
現場實踐教學
把論文答辯搬到大豆地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對許多農業科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的形象比喻。經管學院2011級學生陳丹從大三實習時就開始創業,創辦了福天地家庭農場,她的畢業論文就是寫她的創業實踐,題目叫《福天地家庭農場綠色大豆本量利分析》,真是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讓陳丹意外的是,經管學院將她的論文答辯現場也由教室搬到了她的大豆地里,10多位老師、30多位學生代表在現場親身感受了陳丹的創業成果。她的論文被評委老師打了個全優。
陳丹的老家在沈陽市沈北新區清水臺鎮依路村,“開始也沒想到回農村,也沒想這么早創業。選擇做什么,我考慮了很久。我是農村出來的學生,農村是我最熟悉的環境,創業就該從熟悉處入手。于是將創業的基地放在老家,開辦了家庭農場,主要種植有機大豆。”陳丹告訴記者。
如今陳丹的大豆有了自己的品牌,并在申請綠色有機認證,還想擴大種植規模。為此她又開辦了一個拖拉機培訓班,她自己已經把拖拉機駕駛證考到手了,成為一名光榮的女拖拉機手,也表明她扎根農村的決心。
在實踐中培養人才是經管學院辦學的一大特色,早在2005年經管學院就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由最初的不足10人發展到現在的60多人,已成為學院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生實習與就業的重要平臺。委員會成員單位每年為學生提供1200多個實習崗位,并定期招聘、接納各專業畢業生到企業就業。
校企合作實踐走出一條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某合作企業成員對此深有體會:“學校跟我們企業合作,知道我們企業在哪個方面的人才需要,他們就因材施教,我們校企聯合,雙方互利合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和社會、和家長的多方共贏。”
經管學院根據行業企業專門人才知識和能力需要,修訂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調整課程及結構,強化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創業創新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沈陽工學院院長石麗強調:“學校將堅持辦應用型大學的宗旨,強化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改革,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
職業技能培養
讓學生“學農愛農務農”
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孩子沒有幾個想回到農村,“我當初考大學時也沒想學農,后來陰陽差錯地學了農經專業,經過幾年的學習,我愿意回到農村的家里從事農業。”沈陽工學院經管學院農經專業的大四學生孫思雅告訴記者。
在學院的鼓勵下,孫思雅邊學習邊在家里實踐,成立了金大地種養殖合作社。孫思雅考慮擴大種植機械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進行水稻深加工,提高種植效益。盤錦大米很有名但是品牌也很多,“我想要走綠色農業之路,做出品牌,出一個系列產品,高、中端不同檔次的產品都有。”正在忙于申報市級龍頭企業申報的孫思雅說。
“我剛回家鄉搞無公害蔬菜反季節種植,家鄉的老一輩農民會像看笑話似的去看我這個大學生到底是不是在胡鬧,讓我倍感壓力。”經管學院學生云夢達在2015年的3月份注冊成立了一家以農副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的公司,進行農牧業產品技術推廣與服務為主。目前擁有占地面積15畝,種植面積10畝的十個蔬菜大棚的生產基地,主要種植冬季反季節大棚無公害蔬菜。
“雖說創業很艱辛,是條不歸路,但我也從中找到了許多樂趣,最起碼如自己所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從中也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也得益于經管學院老師們的栽培及鼓勵。學院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我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云夢達說。
“適應農村地區缺乏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力的需求,我們鼓勵學生到農村去創業,特別是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農村區域規劃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與訓練。”經管學院院長李文國說,他們從2012年開始開辦了準職業經理人特訓班,選拔有從事企業經營管理及自己創業意愿,且具備領導潛質的優秀學生作為學員。參加特訓班的學生不但能在課堂上進一步擴充專業知識,還能夠通過社會考察增長見識,積累社會經驗,快速提升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創新精神培育
讓老一輩農民豎起大拇指
2015年12月1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沈陽工學院,在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教育部指導和支持的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公益賽事——郵儲銀行杯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中,經管學院“雷鋒商社”等三支代表隊全部獲得特等獎。在參加全國總決賽的231所高校中,沈陽工學院是唯一一所獲得3項特等獎的學校,總成績位列參賽高校之首,學校被大賽組委會評為“創新指導院校”。
雷鋒商社由經管學院的學生自主經營運作,從去年3月正式成立到現在,商社從最初的6個人發展到目前擁有60多名正式成員、200多名志愿者。“雷鋒商社”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創業的機會。例如,“家鄉特產”板塊,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在“大學生創業中心”以及商社的微信平臺進行交易,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勤工儉學,又可以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們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和文化帶進校園。
來自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的趙闊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先從家鄉郵來兩箱沙果干、山楂等特產,不想拿出來不到一個下午就賣完了,他的家鄉特產很受同學們的歡迎。雖然還未畢業,趙闊利用業余時間在網上賣產品,“一開始我沒看上沙果干這個東西,現在網上賣得特別好,我準備做一個旗艦店,目前還在試著進入超市打開沈陽市場,還要開微店,市場前景廣闊。”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鼓勵高校開發開設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加強大學生創業培訓”等。為適應這一形勢,經管學院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并把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經管學院的學生回到農村后也將創新的理念帶了回去。張文龍回到家鄉接父親班,當起了“小糧王”,和父親一起耕種1300多畝承包田。張文龍的父親張利民耕種千余畝稻田近30年,是大連市最早的“十大糧王”之一。
張文龍回鄉當起新一代大學生農民,在稻田勞動,不怕臟不怕累,很快學會開汽車及拖拉機、收割機等各種農機具。張文龍腦子靈活,思路清新,以副養糧,除種地外還養魚、養貂,并通過網絡銷售貂皮。
張文龍做了兩件新鮮事,讓父親長了見識。用手機“搖控”種田,無論在哪里他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并掌握稻田的情況。在貂場的管理上,張文龍設置監控,在電腦上隨時了解貂場的狀況。“我過去是泥腿子,土種地,現在兒子是科技種田,我只給他打下手啊。”父親張利民自豪地夸贊兒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3月16日08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