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啟動“暖心飯卡”項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該校教育基金會通過數據分析,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該校采取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學生飯卡的方式,學生無需填表申請,不用審核。(3月25日《新華日報》)
網友紛紛點贊,認為這樣不用傷害貧困學生自尊心,又可精準扶貧。我也深表同意。在感慨學校的良苦用心的同時,我想起了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其中明確了要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
學校把飯卡中的數據提取出來,運用大數據的處理方法,直接又“隱蔽”的找到需要補助的學生,然后將“大數據”得出的結果,變成“愛心”充進學生飯卡。這一做法恰恰就是聰明的運用了現代“大數據技術”。
對于需要幫助的學生而言,省去了從前填表和申請這些繁瑣的程序,可以及時又不受關注的領到補助。對于發放補貼的學校而言,能精準的找到幫助對象,也可以確認補貼的錢是用在了正常的途徑。
在當前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流通量大,微博、微信等等網絡交流平臺的使用,也讓信息變得目不暇接,每人每天面對的都是數以億計的信息量。而這些常常“一閃而過”被我們忽略的信息,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它們等待著被挖掘,而像上述事件中的學校,就是一個“挖寶人”。
當然,“挖寶人”在把有用的信息寶藏找到后,還要用其他方法驗證所得數據的準確性,如學校將“飯卡大數據”中得到的名單,找班級輔導員及學生確認就是一個很好的后期修正辦法。
希望今后,在扶貧乃至其他方面,政府部門能夠有更多有心的“挖寶人”,把“大數據”變“愛心”。
作者單位:樂山市中區投資促進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