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圍村位于江西省安遠縣鎮崗鄉圩鎮東北1.5公里處,距安遠縣城20公里,作為歷史文化名村,老圍村因圍屋而得名,但是“圍”得住的是圍屋,“圍”不住的是文化,老圍村圍屋群因獨特的建筑文化藝術、風水文化理念以及歷史人文故事,成為研究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活化石,引來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參觀以及建筑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考察。
客家圍屋--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筑,其結構形式由梅州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梅州2區1市5縣的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龍屋發展變化而成。
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于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筑采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里,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老圍村村內有大大小小圍屋10余個,其中以東升圍、尊三圍、磐安圍最為著名。
東生圍——地方又稱老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歷史(1842年),由當地“二品武功將”陳朗廷所建,至今已有158年歷史,圍屋坐東朝西,長94米,寬93米,占地面積10391米,圍屋共有房屋229間,有九個天井,十八個廳堂,是贛南區域內最大的客家方圍。而磐安圍與尊三圍是陳朗庭的兩個兒子所建。前者位于河壩一側,后者佇于田疇之中。
兩圍與東升圍呈三足鼎立之勢,互相獨立,又遙望相對,時時傳遞著家族的問候與關注,當然也包含老主人對這個家族要如何形成鼎足之勢、江山永固的深意。
東升圍、磐安圍可謂贛南圍屋中原始環境最美的圍屋。一彎溪水從遠處涌來,從圍的西側歡暢流過,留下一路清涼與歡笑。一群古樹叢生于圍后溪邊,聚集著蔭涼,聚集著風水,聚集著詩意。至于尊三圍,則充滿了悲壯色彩。《安遠縣志》記載了尊三圍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該圍是當時的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3年7月初,國民黨軍陳濟棠部對安遠一帶的蘇維埃政權進行“圍剿”,圍內軍民百余人依托圍屋進行頑強抵抗達44天之久。最終,因寡不敵眾,圍屋被夷為平地,除一個小孩從狗洞里逃生外,其余全部被殺。如今,遺址處還留有一片斷壁殘垣,突兀于田疇間,任憑野草瘋長,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那悲慘的一幕,也寄托著安遠客家人的一份思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鄉村映像)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