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組織活動的發起者鳳凰村黨支部書記楊昌英、云坡村黨支部書記朱世東進行組織處理,免去黨支部書記職務;對組織、參與非組織活動的楊昌英、朱世東等8人,取消其雙井鎮第十屆黨代會代表正式候選人資格;對楊昌英、朱世東等10人予以立案調查……”4月26日,湖南省懷化市紀委通報了該市溆浦縣紀委近期查處的一起嚴重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的典型案件。(4月27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根據調查,該事件的起因是,該鎮黨委、政府執行的“村財鄉管村用”制度,規定同城不得安排公務接待,所有會議各參會人員自行解決就餐、各村自行承擔打印、復印資料相關費用。這讓一些村干部心生不滿,于是,一言不合便集體罷會對抗組織。
此事一經曝光,便引得輿論的高度關注。很多人好奇,村干部為什么會因為一條制度而與黨委政府對著干?原因很簡單,這是由于“小權”脫了軌。
眾所周知,為方便村委開展工作,財政每年會為他們撥付一定額度的工作經費。在很多地區,經費都由村委自行管理,而在經費支出的過程中,多數是按照“會計管帳、主任簽字、書記點頭” 的模式。錢怎么用、賬怎么做,基本就由這三人說了算。所以,官職雖小的村干部手中著實掌握著實實在在的簽字“小權”。而這“小權”倘若缺少監督,就會有脫軌的危險。比如,亂用錢、亂做賬,有的甚至會變著法將經費弄進自己的腰包。
而“村財鄉管村用”制度的出現,正好能彌補這一監管的缺位。該制度的具體操作方式各地雖不盡相同。但最基本的做法都是,村里的錢和會計的賬都保存在鄉(鎮)里,村里要花錢,需要由村委會寫出申請,村民理財小組同意,然后報鄉(鎮)里批準。
以前能隨意開支,現在不能了,以前可以隨便做賬,現在做不了了,這當然就剝奪了某些人的“小權”也觸碰了他們的利益,于是便發生集體罷會對抗組織的事件。妄想通過與組織“博弈”的方式,“討回”自己的“權力”。好在當地紀檢部門對該事件的及時處理,才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讓鬧劇收了場。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權”脫軌的危害不可小覷。該事件中,村級財政經費雖不多,但村干部盡能為了“它”公然挑釁組織。由此可見,這“經費”早已被某些村干部視為自家“生肉”。這也更加說明了加強“村級經費”的監管是多么的有必要。
當然,在部分人看來,“村財鄉管”里面層層報批的制度,的確不方便農村干部開展工作。誠然,制度是人設置的,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既然已形成制度,作為黨員干部就要無條件準守。如果對制度有意見或者建議,可以通過正當形式當面或書面向組織反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的“權力”,與組織對著干。
村干部,作為國家龐大行政機構中的末梢神經,直接面對著基層群眾,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該事件中,這些村干部的行為不僅損害了自身的形象,更為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干部隊伍抹了黑,而他們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也遠遠不是被免職立案所能彌補的。
所以,對照該事件,我們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農村黨員干部要以此為戒,警鐘長鳴。要強化自身的黨性綱紀意識,堵塞思想上的漏洞,要做到非分之財分文不取,非分之樂絲毫不沾,要以堅定地黨性原則,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增強民本意識,對群眾和權力多一些敬畏,特別是在政治紀律與組織紀律面前,一定要思之,慎之。
作者單位:綿陽市游仙區林業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