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產業扶貧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進,扶貧項目產業化已成為不少扶貧干部的共識。但由于未摸清市場規律,沒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導致一些地方扶貧產業趨同嚴重,一些農產品、畜產品價格出現波浪式變化,有的甚至嚴重滯銷、爛在地里,貧困戶損失慘重。(新華網2016-5-5)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高速發展的使得整個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健康高速的發展,特別在一些貧困地區這些問題更加突出。《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
產業扶貧重在摸準市場脈搏。產業扶貧可以讓“輸血”式的扶貧轉變成為“造血”式的扶貧,但發展產業,增加產業鏈條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直接影響群眾利益的是產品的銷路。如果只是“盆景”式扶貧,表面好看規模很大突出的是當地領導的政績,受損的是當地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損耗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產業扶貧的前期必須深入了解市場行情,對產品市場有個了科學的認識,對產業發展必須有一個符合市場規律的預判。顯然在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業扶貧的前提下,對當地干部的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有很高的要求。扶貧不是小事,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門要轉變思路,將以政府為“主導”轉變為政府“指導”,將“市場”的事交給“市場”,引進市場現有的公司和個人利用他們的資源、渠道、技術,避免在產業扶貧時出現“瞎指揮”的情況。政府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產業扶貧中的定位,不會對市場做預期判斷時就請專業人士來幫著預判,不知道怎么解市場行情時請專業人士對市場行情做科學的分析,這樣政府發揮的是“指導”,“承上啟下”的做作用,切忌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行為。
脫貧攻堅重在多管齊下,齊抓共管。脫貧攻堅方式要多樣。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要“共同開花”有機結合,不能各自為營獨自為政。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 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至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脫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精準扶貧的本質就是實事求是在扶貧工作上的延伸,脫貧攻堅也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切忌不能隨意“趨同”和“瞎指揮”。
脫貧攻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