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營銷、信譽,是傳統農業的三個痛點,也是互聯網可以著手的三個方向,互聯網界有很多高科技企業和農業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互聯網如何改造傳統農業”,可以從其中的三個詞談起,依次是:互聯網、改造、傳統。
第一個詞:互聯網
最近大家頂禮膜拜“互聯網思維”,于是眾多“高大上”各抒情懷。我們應該可以從腦海里想象出“猿人鉆木取火“的圖片,而互聯網就被這位古猿人拿在手里。古猿人學會使用先進工具,學會了鉆木取火,于是可以吃到烤乳豬了,可以抱團取暖了,可以用來打狗了,因此成了動物界最高級的那位,變成了人類,人類創造了時代……
“互聯網”和這根鉆木取火的“棍子”何其相似。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水平,有什么樣的工具可以創造什么樣的時代,這根“棍子”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如同互聯網針對當下的傳統農業,數千年來的傳統農業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先進的”生產要素“,它為傳統農業的裂變新生注入了無限能量。
第二個詞:改造
互聯網可以解構、重組傳統農業的生產關系,從而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今年互聯網界最熱的詞語之一莫過于“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電商之所以熱,是因為大家看到了未來。這里談的“改造”是基于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傳統關系,互聯網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多價值,從而讓傳統農業更加性感飽滿。
足不出戶網購生鮮食品,不僅僅給你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讓你和生產者之問的關系變近了,生產信息更加透明了,你吃得更加放心了。互聯網尤其是電子商務給各類經營者創造了更多營銷和銷售機會,這些都是互聯網存在的價值,正如支農寶,讓你實現更多價值。
第三個詞:傳統
傳統農業的現狀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國南北縱跨5500公里,跨越了50個維度,見過的沒見過的農產品,咱大中國都能生產。只是很多時候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掉從而爛在地里,因此網絡上經常出現一個詞“滯銷”,與“滯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里人花高價錢卻買不到好東西。我們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背后是9億農民的辛勤耕耘,雖然9億當中的大多數都已成了農民工,但他們依然帶著農民這頂帽子。
傳統農業的一個怪象和三個困局。
有一個怪現象:越是偏遠的地方,環境越好,產品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而越是在大城市,環境越糟糕,產品越貴,怛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通俗總結農產品在流通上存在三個困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五谷雜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