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在日前濟南市召開的“全市開放型經(jīng)濟發(fā)展大會”上,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告誡濟南市的干部:我們有些同志過于中庸,中庸是種境界,但是不能用中庸來掩蓋平庸,你無所事事不能說是中庸之道,你是平庸之道。(2016年5月8日中國青年網(wǎng))
在其位卻不謀其政,對待工作無所用心、得過且過,成天泡在辦公室卻無所事事,面對群眾訴求愛搭不理等等,可以說是官員懶政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用“庯、懶、散、浮、拖”來白描這些懶政官員的眾生像,恐怕更為生動形象。即便如此,有人卻生拉活扯非要把“中庸之道”硬往自己臉上貼。在筆者看來,這不僅僅是懶政官員的狡辯之詞,更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辱沒。
其實,關于中庸之道,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程頤作過如此解釋: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guī)叫做“庸”。也就是說,“中庸之道”講的是中道正直、洽到好處,反對的是過猶不及;它與哲學術語中的“度”,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將其用在官員和官場上,就應該是立身以公道正派、公正廉明為本,做事以履職盡責、不亂為不推諉為要。
過去,個別官員為謀其位,使出渾身解數(shù)“削尖了腦袋往里鉆”,甚至各種非常手段也無所不用其極。一但權力在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什么履職盡責、依法行政、為民服務早拋之腦后;處處由著個人性子干,亂作為現(xiàn)象層出不窮。可如今,隨著中央對官員權力運用的收緊和進一步規(guī)范,以及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加強;個別官員便收斂起過去的“任性”,改頭換面做起太平官來,而懶政似乎為他們提供了平安著陸的“避風港”。
當然,懶政之于官員,應該也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個別官員理想信念偏差,為民服務情懷缺失,勇于擔當精神衰退,從而導致其不想為、不愿為;籍希望于做個太平官,享個清閑福。二是個別官員本就不具備履職盡責的能力和素質(zhì),是過去用人不規(guī)范帶來的后遺癥。這樣的官員,一旦權力被關入了制度的“籠子”,懶政就成了他們的不二之選;即便是個別人想做事,也大多不得要領。
總之,黨員干部要堅守做人做官的本分,有位有為、勤政為民。如若不然,還是別“占著茅坑不拉屎”,早點把位置讓給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吧;尤其不要再辱沒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將“中庸之道”硬貼在自己平庯的臉上。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壩鎮(zhèn)劇場北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