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可持續的農業與食品系統
——有機小農與消費者組織在加拿大
出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農業與食品的社會公正等問題的考慮,加拿大全國上下有各個層面的公民社會組織,圍繞這些問題組織、開展了各種活動。
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Steffanie Scott教授介紹說,在全國層面開展工作的主要機構是加拿大有機農民協會(Canadian Organic Growers)。
這一協會出版了大量書籍和資料,指導農戶如何選種、育種、進行種養殖安排規劃、提高土壤質量等。他們幫助有機農民在技術、市場和管理上提高業務水平,還為農戶搭建平臺,幫助他們互相聯系,開展消費者教育以及政策倡導。在每季度一期的會刊上,農民可以讀到涉及有機農業方方面面的文章,話題囊括:
具體的農業技術:例如怎樣在特定地區種植某種作物,土壤和病蟲害管理;
農場管理:每期都會采訪幾個成功的有機農場,分享他們的經驗;
市場營銷:例如怎樣通過合作社的形式降低提高銷售效率;
政策分析:例如怎樣應對政府對于奶制品配額的管理措施;
全球性問題介紹:例如有機農業與氣候變化。
期刊還會刊登菜譜分享、書評、介紹各個地區的活動、讀者來信等,也會有一些相關企業的廣告(如認證、咨詢、培訓機構,有機餐廳等)和分類廣告,來取得一些收入。但是機構大部分運營收入還是來自公益基金會和會員費。
1、不同機構各有側重
更多組織則是各有側重地在全國開展活動。
比如加拿大生物技術行動網絡(Canadian Biotechnology Action Network),重點關注食物主權和環境正義,特別是向公眾介紹轉基因可能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團體是加拿大糧食安全組織(Food Secure Canada),他們通過宣傳、教育、外聯和研究,發動普通公民關注與農業相關的環境、健康、食品和公平問題,并且采取行動,向政府和議會提供政策建議。他們也配合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加拿大開展相關研究。
加拿大各種農民、消費者團體和民間組織聯合起來,共同倡導可持續的農業和食物體系。
除了全國性組織,各個地區也有自己的農業與食品NGO。
有些關注生產者,有些著眼于消費者。在滑鐵盧大學所在的安大略省,就有“安大略生態農民”(Ecological Farmers of Ontario),“安大略可持續”(Sustain Ontario),“安大略食物網絡”(FoodNet Ontario),“滑鐵盧地區食物系統圓桌會議”等多個組織,從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式關注農業與食品的可持續問題。
這些機構還會出版一些針對消費者的小冊子,專門介紹為什么應該從本地的農場購買有機食材,列出每個地區有機農場的位置、規模、如何購買這些農場的產品。針對不同的地區,小冊子還會列出每種食材出產的季節和月份,提醒大家盡量吃應季的本地食材。如果消費者不在家做飯,他們也貼心地列出一些專門使用本地有機食材的餐廳,供消費者選擇。
加拿大有機農民協會通過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為有機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加拿大的社區支持農業(CSA)
從2012年開始,Scott教授就帶領幾位博士生開展中國有機農業和食物體系的研究,經常往返于中加兩國。Theresa Schumilas是她的博士生。Theresa本人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公共健康政策的推廣和研究,包括發起和開展了一個長達十年食物系統研究和政策倡導。
離開政府部門后,她于2009年創立了Garden Party有機CSA農場,為滑鐵盧地區的幾十個會員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同時,她也積極參與當地農民和消費者團體的工作。
Theresa重點介紹了她經營的Garden Party CSA有機農場。所謂CSA,翻譯成中文就是“社區支持農業”,即消費者在一年之初成為農場的會員,把一年或一季的菜金交給農場,農場根據會員的數量和需求安排種植,一般都是有機種植,每周為會員提供豐富的食材。通過這種模式,消費者和生產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消費者也能參與到農場的工作中來。
Theresa的農場規模不大,只有幾十畝地,主要種植蔬菜,春夏秋三季產品品種略有不同,多余的食材則制成罐頭和冷凍產品,在冬季配送給會員。夏季她會邀請會員來農場,舉辦野餐等活動,讓會員近距離了解農場。為了彌補自己產品品種的不足,她也和周圍的其它有機小農場合作,向他們采購面粉、肉類、奶制品等,再配送給會員。她認為小農場之間的合作、交流,是幫助大家共同成長最關鍵的因素。
后來,Theresa的農場又轉型成一個花卉農場,為城市的花店、花藝師、婚禮策劃師和普通家庭提供鮮花CSA服務。
她認為,像她這樣的小農場,最缺的是人才。于是她和周邊的一些小農場聯合組織了一個實習生項目,篩選和邀請一些有意從事有機農業的年輕人來農場邊工作,邊接受培訓。這樣既能降低農場的勞動力成本,也能培養新一代的有機農民,可謂雙贏。而相比中國讓小農戶望而卻步的高額有機認證費用,在加拿大卻不高。Theresa每年花在認證上的費用不過三千人民幣。但是讓她頭痛的是為了取得認證,她必須做大量的案頭工作,準備各種文件和資料。北美不少小農戶因為不堪承受認證的時間負擔,才放棄進行有機認證。
除了攻讀博士學位、經營農場,Theresa還積極參與當地各種與農業、食品有關的活動,同時也關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她也承認,農場的收入還不足以支撐她所有的開支,必須通過在學校工作、為新農場提供咨詢等活動來提高收入。作為一個四十多歲才“創業”的“新農民”,她的理想是能夠通過自己的CSA農場,既實現自己可持續農業的理想,也能有足夠的收入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食通社注:Theresa現在已經博士畢業,目前一邊從事博士后研究,一邊繼續經營自己的農場,但已經從工作繁重的蔬菜CSA轉型成為花卉農場。)
3、加拿大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兩位加拿大朋友的發言讓在座的30多位同行和消費者很有感觸。我國的有機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而且已經出現了由大資本和大企業壟斷的趨勢,甚至有一些做法違背了有機農業的理念和初衷。
而加拿大的有機農業則更加強調人與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小農戶與消費者也有很多空間來結社抱團,維護自己的利益,推動政策的改善。事實上,本地食品運動和有機食品運動已經在北美開展了30多年,從其購買選擇來看,就體現出市場的成熟:除了超市,消費者可以組成團購小組,集體向農場訂貨;也可以成為農場會員,定期收到新鮮的食物;還可以在農夫市集和消費者合作社采購;如果愿意,可以開車前往農場買菜或取菜;而發達的網絡也讓網上買菜成為可能。這些形式都拉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減少中間環節,既降低了雙方的成本,也有助于建立有別于主流消費模式的互信互助的關系。這些經驗都讓在座的中國有機農戶和消費者看到了希望。
目前國內的農協組織主要關心的還是農民的組織架構、民主管理和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加拿大的實踐分享給我國的農協組織提供了兩條新思路:1. 強調農業的可持續性,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農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提高農業的環保生態功能,同時又與當前社會最為敏感的食品安全問題相結合;2. 與消費者相結合,從大流通大市場的套路中跳出來,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加強雙方的互信合作關系,賦予農民更多的定價權,提高農民收入和尊嚴。
作者簡介:Steffanie Scott教授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她在地理與環境管理學系以及企業和發展學院任教,同時兼任本土經濟發展專業主任。她長期致力于研究全球和本地的食物系統,以及亞洲的農村發展問題。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她也積極參與各種學術、倡導、研究和實踐工作。她還擔任加拿大食品研究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Food Studies)副主席、滑鐵盧地區食物系統圓桌會議的成員,以研究人員和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參與各種實際工作。
*本文由常天樂根據2012年4月8日Scott教授和Teresa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分享會演講整理而成。原稿首發于《綜合農協》雜志,食通社略有編輯,文中內容僅體現2012年分享會介紹的情況,未作更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食通社KnowYourFood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