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躲避戰爭的彝族人,偶然發現了這個平地,舉家搬遷到這里,開荒種地、繁衍生育,肥沃的土地,暖濕適中的氣候,成為農業社會里人們的依仗。與外界隔絕,易守難攻,這里遠離戰爭的災禍,看索瑪花一開一謝,聽鳥兒猴子嘰呀嬉戲,生一群兒女……(5月31日新華網)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72戶人家居住在這里,這個村處于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層臺階的中間那級,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涼山“懸崖村”這座時代的孤島也開始涌現出一些新的東西。有了衛星電視電視就能多收幾十個頻道,有了太陽能發電板就能在黑夜看到光明,漸漸地,每戶都通了自來水,曾經的木板房改成了瓦房,但與日新月異的外界,仍有差距。
在提倡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之下,處于左右為難境地中的“懸崖村”是個典型案例。在這個案例中,所謂的精準,不僅在于如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現脫貧目標,更在于如何清晰定位當地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設置更加合理的脫貧路徑。
顯然,懸崖村面臨的最大問題,首先恐怕并非經濟發展,亦非脫貧目標,而是如何保障村民與小孩的生命安全。在這里,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精準扶貧需要對接貧困人口的精準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個性化的開發扶貧方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