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易看了“槽值”欄目的《探親假是什么鬼?深扒傳說中的“僵尸”政策》,后面跟帖1026,參與人數15054人,其中絕大部分都在吐槽他們的經歷,其中不凡有國家干部、企業人員、外來務工者等等,有的是吐槽領導不批探親假、有的是吐槽企業沒有發放高溫補貼、有的是吐槽超市的塑料袋太貴、有的是吐槽物美價廉的藥“都在孩童時代”等。
國家在公布政策法規的時候,本意初衷必是極好的,但是這些好政策為什么沒有得到執行,這里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影響政策實施的效果主要有兩個因素,人為因素和客觀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政府推行力度和收益人群的維權力度;客觀因素主要是市場作用和享受好政策后的成本代價。
比如,探親假的實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僵尸政策”。“1981年,在計劃經濟條件背景下,就業分配,客觀上造成勞動者“遠游”,遂出臺《國務院關于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在休假探親方面給予少數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員工相應的補償”。此《規定》的本意是“以人為本”,體現國家對干部職工的關心,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最新的關于探親假的相關文獻法規也止步于1981年,距今已經有35年歷史了。大多數人沒有享受過該假期。為什么?大概有兩點。一是部分國家領導干部不敢為天下先,保守思想嚴重,不敢給干部職工批相應的假;二是干部職工不敢休。休假之后各種績效、全勤獎之類掛鉤的薪酬就會沒有。
再比如,高溫補貼政策。只有極少部分的企業執行了相關規定,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執行。原因很簡單,這個政策缺乏可行性的執行力。對于企業來說,我以最小的成本來換取最大的利益;對于員工來說,在取得適當報酬的時候,能有額外補助必然是歡迎的。但是這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就如文中說的“愛干不干,不干就滾”。政府相關部門也無可奈何。
這么多的好政策,由于種種原因遲遲不能得到執行。固然客觀方面很重要,但人為因素更重要。
一是受益人群要時刻持有維權意識。在遭受本應該享有的待遇被剝奪的條件下,試圖讓政府相關部門介入,協調出一個雙方都能接收的方案。
二是政府部門推行力度需要加強。政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符合當地運行的相關規定,成立相應部門,加強宣傳,引導相關履行單位和受益人群。
三是加強問責。受益群眾如果發現政府相關部門或者人員有執行不力或者拒絕執行維權等相關政府職能之時,需要找適當的途徑檢舉執行不力的行為。
四是法規法律制定者需要全面衡量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制定既惠民又不空洞的政策,增強國家的公信力。
作者地址:三都縣大河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