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湖南的張家界原來的名字叫做大庸,云南的中甸縣后來更名成了香格里拉,湖北的蒲圻市1998年改叫了赤壁市。不難看出,這些縣市更名前后名氣的差別是相當之大。最近,陜西省勉縣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更名事宜。征集新地名的公告一貼出來,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8月3日央廣網)
近一年來,圍繞地名更改發生的新聞并不少。據《河南商報》報道,在鄭州,祭城路被改名為平安大道后,市民朱廣義等五人將鄭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改回原路名;5月6日《文匯報》報道,在安徽,徽州在改名黃山之后,又有多位名人提出,應該再改回徽州;而更早之前,在湖北,幾經更改,襄樊終于又改回了襄陽。一“字”之改,成本過億。如今,在陜西,勉縣又緊鑼密鼓地籌劃更名事宜。
為何要改名?有人歸結為“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乎民意”、“叫響地方名氣”和“推動發展”,尤其是推動發展,被許多主政者寄予了厚望。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認識到地名傳承的重要性。在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入圍考察名單中,其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地名傳承要滿足1000年無變動。在紹興,就有3個因名字傳承時間不足1000年落選。這或許可以給地名更改熱潮澆一盆涼水。
地名并非改不得,歷史上也不乏更名成功的范例,比如山西的聞喜。但在地名的更改上,一定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廣泛聽取民意。無論從法律來說,還是從地名更改的現實來說,尊重來自民間的聲音,建立公共參與機制,既是對居民的尊重,也是對地名的負責任。近年來,各地政府對于地名命名或更名變得更加慎重,靠政府拍腦袋的“長官意志”少了。勉縣此次更名,就廣泛地汲取了民間的智慧,這是一種進步。
二是專家、學者不能當墻頭草。在地名更改上,專家、學者的意見不一致,這很正常;展開激烈的爭論,更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確的決定。但是,專家、學者一定要保持思想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和對自已判斷的堅守,不能盲目屈從于政府的意向,成為錯誤決策的“推手”。在一些地名更改中,前后言行不一的專家、學者并不少,這很難用認識的變化來解釋,更多的是失去了學者之風骨,成為了地方領導的應聲蟲。媒體在報道地名更改事件時,也要全面地報道各方意見,不能有意識地加以“過濾”。
三是更名的費用不能由公眾承擔。地名的更改,帶來的麻煩和費用是多方面的。所以,一旦地名更改實施,地方除了要想方設法減少地名更改帶給居民的不便之外,還要承擔地名更改帶來的費用,不能增加居民的負擔。這既是對居民的負責,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抑止地方更名的非理性沖動。
四是對地名更改不能寄予太大的期望。“名不正,言不順”,有一個響亮名字,是好事。無論對于人,還是對于地方,都是如此,只不過讓人能夠產生美好的聯想罷了。寄望于通過地名更改來推動地方發展,很難說現實,甚至是所托非人。一個地方的發展,最重要的,在于主政者的才干和努力,以及對機遇的把握。除此之外的做法,都是一廂情愿。這是必須清醒認識和尊重的事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多彩貴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