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重發展,聚力脫貧攻堅,各類種養殖大戶應運而生。然而,種養殖大戶的粗放養殖,脫離了科學養殖的主線。比如養魚兒大戶,養的是飼料魚、雞屎魚。養出的魚質不高,也污染了群眾的生活用水。再比如養鵝大戶,空地散養,不注重養殖環境,鵝的生存環境惡臭難聞,蒼蠅群群,吵聲不斷,嚴重影響了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好事情變成了壞事情,讓產業大戶周邊的群眾非常不滿意。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鼓勵產業大戶規模化種養殖,也是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小步驟,然而,在實施產業脫貧過程中,卻以損害其他群眾利益為前提,這等同于拆“東墻”補“西墻”。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不惜以犧牲環境、濫用資源、損害群眾利益為代價,這有違脫貧產業的發展初衷,也具有“飲鴆止渴”之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時間緊迫,考核機制嚴厲急促,忽略脫貧產業發展內在規律。二是因為窮,又想急切擺脫貧困,有產業或者項目來簡直是求之不得,失去了拒絕的勇氣,而損害環境與否,影響群眾利益與否,似乎顯得不重要了。三是缺乏科學有效的種養殖技術,依然沿用傳統的養殖技術。
脫貧產業實施地區在農村,貧困的農村地區依然保持著傳統的農耕生活,沒有污染、廢氣,可以說是一片凈土,當然,這片凈土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唯一財富、唯一載體。“五個一批”中的生產發展一批,為農村脫貧致富指明了方向。脫貧產業的宗旨是實現城鄉環境、發展的和諧良性互動,改善群眾的生活質量、水平,借勢本地資源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幫助群眾致富脫貧。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是重構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所以,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應該與綠色發展為引領,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損害后補償的道路,實不可取,等同開倒車。攻堅戰結束后,群眾會返貧,環境變差、資源匱乏,那時群眾致富的唯一載體也沒有了,誰來為他們未來的生活買單,誰來為他們子孫生存發展兜底。
筆者以為產業發展不能開倒車,應該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產業格局、科學種養;解決因地治貧時,應該科學量化考核經濟增長,堅持實事求是,不能以“肥豬”賽“大象”的口號浮夸產業扶貧效益。實現扶貧綠色發展,不能唯“錢”而論,應該把脫貧產業與綠色發展相結合,建立完備考核機制,進行常態化監管。對違背綠色扶貧的產業,應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指導其科學發展脫貧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村的土地、環境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載體,損害了致富載體,等同大樹失去了生存土壤。脫貧產業不能“飲鴆止渴”,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損害群眾利益為代價,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