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熱傳!在湘西保靖縣水田河鎮金落河村,有這樣一組鏡頭,兩位老人佝著身子,牽著一頭碩大的耕牛,在田間犁田。
走在前面牽牛的老人83歲,后邊掌犁的老人63歲,因耕牛才2歲,第一次套犁犁田,必須有人在前邊牽著走才行。犁田的老人用辛勞的眼神丈量農田的長度,用負重的身軀不停地設計農田的發型。
為兩位老人吃苦耐勞精神所感動的同時,我們不經叩問,年輕人都不愿務農了嗎?據一些媒體的調查,在不少農村地區,現在承擔大部分家庭分散經營土地上耕作勞動的人群,主要是留守的老人與家庭婦女,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也不來自農業,而是外出務工收入。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狀。
不是在農村出生就一定非得從事農業工作,在這一共識達成之后,才有可能相對理性地把“沒人種地”的焦慮和指責先從農村的年輕人身上卸下來。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則是農業作為一種產業類型,或者說工作選擇,為什么對年輕人不再具有吸引力。
年輕人為什么不愿耕田?
是因為城市較高的收入?或是因為考學的需要……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選擇去城市。盡管國家現在愈加重視“三農”問題,但是村里的年輕人依舊外出打工不愿回家種地。“年輕人進城打工,老人孩子留守村莊”已成為許多村莊無奈的現實……
1、種地收益低
隨著現在物價的不斷上漲,農民的種地成本也在不斷地上升,而糧食價格卻一直沒有起色,甚至還在不斷下降。
山東省齊河縣菜莊村30歲農民劉炳偉說:“不是嫌棄種地,主要是種地收益太低。一年下來,一畝地滿打滿算能凈賺千把塊錢,這還是好年景,要是稍微出點岔子,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來。”他算賬說,種一畝小麥的平均農資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約1100元。種一畝玉米的平均農資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約1300元。這兩季加起來,純收入也就是1200元至1400元。“如果把人工成本計算進去,就什么也剩不了了。”
2、農村生活難比城市
年輕勞動力向城市單向流動,主要還是因為農村發展滯后、城鄉差別較大,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在農村無法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發展文明帶來的成果。而且習慣了城市文明的年輕人,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精神與物質均貧乏的生活。這就迫使一些年輕人離開故土,去城市尋找發展的機會。
3、靠天吃飯,遇災返“貧”
更讓農民煩心的是,很多地方農田設施不完善,一遇大雨,田就淹了,久晴無雨時,卻又望水欲穿。一位農民就說道:“前年寒露風來得早,去年旱災,我就基本沒賺什么錢。”沒賺什么錢還能維持,一旦遭大災,投入的幾十萬元成本就難以收回。所以,很多種田大戶一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表面上風光,但背后卻有很多風險,甚至有一些種田大戶因遭災虧本返貧。
4、農村青年土地情結淡化
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失嚴重,還有關于“農民”身份認同的問題。這一輩年輕人與他們的父輩相比,在他們成長的軌跡里,已經很難覓尋到犁頭、鋤把等等的蹤影,即便成長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地方,他們的農耕技能與農耕意識也已經基本退化了。而且,他們不曾有過父輩們曾經經歷的那般泥濘與貧窮,也就不會有著像父輩們那般深厚的黃土情結。還有,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走出黃土地、擺脫體力勞動,才更有出息更有面子。
調查顯示,現在的農村青年在擇業時更傾向于到二三產業工作,在他們看來,這些行業比起過去父輩從事的一產農業更新鮮、時尚、舒適、收入高、有挑戰性,充滿現代生活的魅力。傳統農業生產存在的繁重、辛苦、枯燥、收入低、農產品銷售難等現象,早已對現代農村青年失去吸引力。‘
@蚊子:偏遠一點的,像我們原來大學去支教的地方,那就是真的生活所迫,一個家庭不出去打工年收入才千把塊錢。他們都是自給自足,但是一旦生病、小孩要上學就不得了了,所以大多數是為了下一代出去打工。
@婷婷是個漢子:比較富裕的鄉村,年輕人留在家里比出去打工有錢多了,所以這樣的年輕人不愿意種地,是因為鄉村生活太寂寞,大城市里有追求。像長沙縣、望城的美麗鄉村都搞得很好,但說白了那種生活我也不愿意過,因為太沒有文化生活了,別說看個戲,聽個音樂會,連看場電影都困難。而且下一代也會受影響,城市里小朋友的素質教育搞得多好。
@希望永遠是晴天:8090后不愿意種地,一個是義務教育和大學的普及,大家都開闊了眼界,知道農村子弟不像以前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營生,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即使沒讀大學,各類技工需求,工廠的務工人員,甚至工地上的體力勞動者,都是比守在農村種田更好的選擇。種田靠天,即使是海南也只能做到一年三季,湖南種兩季,收入有限,大部分時間都是閑置的。而生活各項開支非常大。種地不能滿足家庭的物質需求。精神享受層面和個人追求就更加不說了。
@叮啊丁:種地問題的解決,現在機械化的推廣,種田不像以前需要那么多人力。而且已經出現泛農場化了,很多人會購置各種大型機器,承包幾十上百畝地,國家會對這些機器的購置有補貼。農民種田有補貼,好像是200一畝還是多少。此外,農田種植現在不單單是水稻了,葡萄草莓西瓜種植也得到了大力推廣。像我們湘鄉那邊,很多浙江人在那幾百畝的承包農田。所以,農村的耕地其實并沒有閑置荒廢。我雖然沒種過地,但是很多親戚在農村,這方面還是很了解的。
行業吸引年輕一輩進入,不應當靠別無選擇的“認命”來逼迫,而必須從行業發展的前景、收入乃至尊嚴感出發去思考。農業怎么辦,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種地、現有土地規模事實上也需要大量壓縮農業人口的情況下,農業規模化集中生產亟須從國家政策扶持的角度多下功夫。
未來誰來種地?專家觀點
在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東陽看來,未來誰來種地?沒有必要刻意去強調。“只要地里有收益,只要能夠提供產出,就會有人來種。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水平提高,哪怕是60多歲老太太,打一個電話就可以輕松完成耕地和收割,這是市場機制決定的。”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認為,糧食三量齊增,糧價國內外倒掛,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是大勢所趨。解決“誰來種地”問題,關鍵是讓種地有賺頭,通過政策引導,加快轉方式,讓農業更有吸引力。(綜合: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新華網、南方都市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美農傳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