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經久不衰。百年目標,日益迫近。為脫貧計,舉國共踐。上上下下,脫貧為先。令策在前,為者其后。踐行共富,“中國夢”現。
脫貧攻堅,“非一日之寒”。需百姓共計,全民獻力。如此,方有可為。全國此項工作,莫不如此。無論中央、地方,上級、下級,脫貧攻堅為首,致力本地全面發展。但是,眾所周知,脫貧不在中央,在于基層。只有基層做得好,脫貧才會有成效。脫貧涉及國計民生,相信基層也不敢“妄言”,更不敢“束之高閣”。脫貧攻堅幾乎完成。
然而,在個別地方,脫貧仍有困難。不是基層不落實,而是群眾不“給力”。有人認為,不是全國脫不了貧,而是“底線”太高;有人認為,不是貧困難救,而是“貧困者”難救。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尤以二者為最,筆者建言獻之。
其一,底線是基礎,不達基礎,何以為脫貧?而且這根底線,不是隨口言之,而有數據分析。數據來源于每年各城市、各省份關于本年本地區的人口、經濟、地方等方方面面為參考,從而才有“脫貧線”,才會有“底線”。因而,“底線”是有依據的,是根據全國情況而定。只有超越了這根線,才能是“小康”。
其二,不是貧困難救,而是“貧困者”難救。脫貧先扶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靠政府救濟,難以真正脫貧。為確保工作順利盡顯,國家從多方面為群眾考慮。路線已經指出,道路已經鋪平,剩下的就是看“貧困者”如何走。然而,個別貧困者,過著“小皇帝”“衣來張口,飯來張口”的夢幻生活,打著“我是國民,我是弱者,我謀施舍”的無恥旗號,等著政府“保命”,如此以往,必將稱“孤”道“寡”,人民厭之,群眾惡之。
政府不是替人做事,而是引導。當今社會是“讀書人”的社會,不再是“統治者”的社會。若是再“幫助”群眾做了本應該做的,就是把群眾當“愚民”,就是玩弄“民意”。只有引導群眾,讓群眾自己去走,才是符合當今社會,才是“讀書人”“行萬里路”。若是群眾等著“被替”,這個社會就只是“統治者”的社會,不是群眾自己的社會。
在基層,人民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永恒。只有合理利用土地,人民才能脫貧。在有些基層,當地就充分運用土地,形成產業化,“積跬步致千里”,積少成多,以量變達到質變,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脫貧。而土地只能生長作物,有些農戶種植“山野森林”,有些農戶種植“鳥語花香”,有些農戶種植“懸壺濟世”。這么多的“搖錢樹”,看群眾自己如何選擇。
脫貧攻堅,難也不難,有志于此,可堪成事。懶等靠求,維一時命,非維一世命。與魚始有盡,與漁終長久。脫貧攻堅,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鹽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