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農民朋友們關心最多的就是糧價問題了,在我們當地玉米已經低至0.67元/斤(水分不高于18),大豆直逼1.7元/斤,本來今年受天氣影響,收成就不高,這樣的價格無疑是秋天里的一股寒流,凍得大家瑟瑟發抖,又找不到取暖的地方。
往年這個時候,農資店的生意該忙起來了,賣小麥種子、小麥肥料,農資店老板每天都忙得吃不上一口熱飯,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農資市場就冷清了許多。
“往年這個時候,小麥肥料我都賣出去近百噸了,可今年到如今連十噸也沒賣出去,今年糧食便宜,老農民種糧積極性普遍不高,更別說買農資了,我今年進這么多麥種真發愁,說不定農民就干脆不種小麥了,不做生意賺不了錢不說,你說我進那么多小麥種和小麥肥該咋處理呀!”農資店老板滿臉愁人地指著屋里堆得滿滿的小麥種和小麥肥料對我說。
農資銷售是農業生產的晴雨表,種地賺錢,農民們都是搶購農資,種地不賺錢了,甚至賠錢,他們哪里還有心情購買農資呢?如今農資生意的蕭條也是農民猶豫觀望的結果,他們拿不定注意到底是種糧食還是轉型種植別的什么作物。
“放心吧,莊稼人不種莊稼種什么呢,總不會將土地撂荒把,到種植小麥的季節,生意就會好起來吧。”我這樣安慰農資店老板,心里也分明沒有一絲底氣。
還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再種小麥玉米了,都開始轉型種植中藥材,導致本地的藥材種苗都上漲了許多,中藥材又叫中草藥,為啥叫草藥呢,就是多了是草,少了是藥,猛然增加那么多中草藥,明年的價格會如何,農民們并不愿考慮那么遠,他們說,再便宜也總比種植糧食作物強吧,賠錢賺錢我也得試試。
不管今后種植什么,反正糧食作物價格近兩年是不可能有大幅度提升(不繼續下跌就不錯了),除非國家下大力度補貼給農民差價,但國家已經明確指出,除東三省和內蒙古四省之外并沒有玉米補貼,而且未來五年還要繼續減少玉米種植面積。
再說了,那些玉米大豆需求企業,總不會傻到放著國外的便宜貨不用,而“愛國性”地選擇咱們國內的高價糧食吧,這不可能,我們加入了WTO,十五年保護期去年七月份就到期了,過了保護期就得接受國際市場規則,就不能再為外資企業設門檻了,就要公平對待世界間的產品正常流通,所以糧價從去年開始就沒有任何保障性了,因為以我們目前的種植模式,和國際糧價競爭,無疑是死路一條,所以今后數年糧價無法反彈就是如此。
有人說,這樣下去農民該怎么活,國家就沒有辦法了拯救農業了嗎?說實話,還真沒有什么好辦法,所謂的種植結構調整、土地規模流轉等方式,也都只是國家應對變化的一種設想,在沒找到“破局”之前,中國農業只能接受因市場變化帶來的陣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藥助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