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半個月前,我接到項國鵬教授的微信邀請。他希望以我的親身感受,到他們的一個有關雙創的專業研討會上發個言。他是最早針對通榆電商務做商業模式研究的專家,我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就滿口應承了下來。再過兩天,研討會就要舉行了,但我連個基本的發言提綱都沒有寫出來。因為這個話題,對于我卻是無比的糾結——這兩年,杭州、深圳等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更多的縣域電商的雙創卻不是這么回事。我是跟隨大流去唱贊歌呢,還是客觀分析現狀潑點冷水?項教授前些日子里微信里鼓勵我“說實話”,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我要是說“大實話”,怕是要得罪一大片,著實是一件“損人又不利已”的事兒。
這幾天,深圳正在搞“雙創周”。這個城市的創新、創業氛圍,的確引領著國內科技創新潮流。G20前后的杭州,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國硅谷”,尤其是城西科創板塊,在“雙創”領域的確已經初具規模。“雙創”這把火,在國家各個部委推動下,在全國范圍內燒得火熱,遠遠不止是這兩個城市的事兒。這期間,幾乎所有縣域政府為推動雙創活動,興建產業園、眾創空間或者孵化器,圍繞農民工與大學生的返鄉創業出臺政策,各類雙創培訓如“百萬英才計劃”、“貧困地區婦女創業”、“殘疾人電商創業“等等,轟轟烈烈,鋪天蓋地。尤其是縣域的雙創動員,動不動就是千人大會、萬人大會,場面宏大,形勢似乎是一片大好。
但是,縣域的雙創,從根本上講大多缺乏產業基礎、生態基礎和管理基礎的支撐,轟轟烈烈的造勢,很像是另一場“大躍進”。我曾經預言過,大部分縣域電商雙創,注定會成為沒有吹大就會破碎的泡泡。兩年時間下來,越來越多的跡象,正在印證著我說的這句話——
1號泡泡:電商產業園
這兩年,各縣域爭先恐后上馬建設電商產業園。按今年上半年阿里洛陽產業園峰會透露的數據,2016年在建、建成的電商產業園,要比2015年翻上一番。大家都把產業園作為雙創的“物理空間”,認為這是電商產業發展的必備“硬件”。事實上,沒有產業,哪來的產業園?全國各縣域的電商產業園,現實大多空空蕩蕩。有人就認為,大部分縣域電商產業園讓工業地產商、物流地產商借此賺了一把“財政補貼”。不用說產業園,甚至就一些孵化器、眾創空間,很多政府都將其作為雙創的“標配”來投入建設,但建成后基本上都是一些面子工程,最大的作用,就是供各級領導參觀考察,并沒有多少雙創的實質意義。
2號泡泡:電商培訓
以雙創為名的各類電商培訓多如牛毛,效果極差。發展縣域電商,人才缺乏成為最大的制約因素。所以,包括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項目在內,都把培訓作為重要的費用支出方向。但在各地執行的過程中,大部分培訓“重量不重質”、“形式重于內容”。有的省份,要求一個示范縣的培訓人次甚至多達數萬人次。因為招生困難,培訓機構還專門給前來聽取的人發放現金補貼。更麻煩的是,培訓機構基本上是為了完成“任務”來套取財政補貼,根本無視培訓質量。如果回過頭檢討一下第一批、第二批示范縣的培訓質量,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縣長班”、“書記班”、“大學生返鄉創業班”、“農產品上行班”等等,市場上各種名目的培訓班林林總總,有平臺電商主導的,有高校開發的,也有專業培訓機構的。但這里面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為培訓而培訓的不在少數。
3號泡泡:農村/農產品電商
縣域電商的雙創,基本上以農產品電商為主攻方向。在平臺電商的支持下,通過一系列多層次培訓的孵化,縣域在啟動電商階段,似乎都找到了“雙創”的感覺,有些地方一開就是幾百家甚至淘寶店。與此同時,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如火如荼。只是,一陣風刮過,留下的卻是一地狼藉。前期大規模開設的網店存活率極低,各個村里的電商服務站點在一陣狂熱過后,很多合伙人發現,前景并沒有想像這般美妙,有些還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想往網上賣東西更是舉步維艱。結果,不少人寄予厚望而來,卻不得不失望離去。要知道,他們中的不少人,還是一開始“百里挑一”選擇出來的。他們是當前縣域電商雙創的主力軍,他們的生存狀況足以說明問題。
4號泡泡:雙創主力軍:返鄉大學生/返鄉農民工
不少政府還將縣域電商的雙創,寄希望于“返鄉大學生與返鄉農民工”。這些人,的確是將縣域連接到全世界的重要“連接點”。問題是:一、真正發展得好的大學生與農民工,已經習慣于城市的生活,在城市里成家立業了。愿意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與工作條件,返鄉創業,這樣的案例畢竟少之又少。雖然各地都有成功案例,但基本上是個案,不是共性。二、大部分愿意返鄉的大學生與農民工,是處于就業鏈的中下部,他們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與資源,在家鄉的創新創業中取得成功,絕非易事。三、縣域經濟互聯網化的彎道取直,后發居上,需要掌握創新的模式與技術,而這并非這批人的強項。換言之,不管是“百萬英才”也好,還是面向返鄉創業者制定的各項計劃,要靠“返鄉大學生與農民工”將縣域電商的雙創推起來,是不可能的。
縣域電商的雙創要想做出成效,首先是要考慮人的因素。所以,我們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推進人的互聯網化,要將干部、中小微企業主、合作社負責人,等等,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人的主觀作用。
縣域電商的雙創要重在夯實生態基礎。包括公共品牌、網貨研發與設計、產品展示、大數據、平臺資源對接、影響力打造等等諸多方面,都得同步推進。
縣域電商的雙創要基于原有產業基礎,不可憑空臆想。縣域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會帶來不少機會,這就給了雙創一個很有想像力的空間。我們擁抱新經濟,但不是說要一切推倒重來。當地的原有產業基礎,要主動擁抱互聯網。
縣域電商,有點泡泡不怕,畢竟我們縣域經濟需要全面推進“互聯網+”。但我們不能不著邊際地吹泡泡,千萬不要吹破了。所以,我們要做全面的資源對接,要做中長期的發展規劃,而非走到哪里算哪里。
—— 產業園具備產業基礎的,就上產業園;條件不具備的,推眾創空間。
—— 要從電商培訓過度到網商孵化與人才培育,不是簡單的應付。
—— 農產品上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應的渠道很多,但不要為賣貨而賣貨,為電商而電商。
—— 返鄉大學生與農民工,有好的典型與樣板,我們一定不遺余力地推動他們在雙創的榜樣作用,但將所有的“寶”押到他們身上,一定不靠譜。
—— 另外,政府必須為雙創做足要素供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縣學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