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揚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文化基因庫的作用,讓優秀傳統在當代和未來的建設中發新枝、結新果,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根本任務。為此應警惕兩種觀念,一種是“守舊”,漠視村落發展變化的必然,盲目強調“修舊如舊”、追求“原汁原味”;一種是“忘本”,拋棄優秀傳統,胡亂進行無根無源的“創造”。應該讓優秀的傳統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持續煥發生機,否則就只能在因錯誤的觀念而人為制造出來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苦苦掙扎,既守不住過去,也得不到未來。
一 保護與發展,怎么變成了一對矛盾?
一說起傳統村落,十有八九要提及保護發展的矛盾,這個搞得大家焦頭爛額的問題。最近知道件事,有個村支書差點被人打進了醫院,因為不讓人家在規劃框定的保護范圍內蓋房??墒谴迕褚矊嵲谑腔鸫?,不蓋房就娶不了媳婦兒,你們的什么“保護”難道要讓我打光棍沒后代?這是個見微知著的例子,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過程中,諸如“你要你的保護,我要我的發展”之類的怨言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吧。但是我相信,與這個村的做法相反,為了發展,胡亂大改大建的村落更多,專家們開會見面每每搖頭嘆息黯然神傷,媒體則咬牙切齒地報道哪兒哪兒的村落又遭到了破壞。政府、學界、商界、村民……就這樣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痛苦地博弈。
但是,歸根結底,保護與發展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這個所謂的“矛盾”,其實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不應該出現的矛盾。之所以搞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藍瘦香菇,在根子上是因為我們的觀念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這個矛盾的實質,就是錯誤的保護觀和錯誤的發展觀之間的沖突:保護僵化成守舊的保護,發展扭曲成忘本的發展,結果可不就是南轅北轍、水火難容?
1、保護傳統村落,何為?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小龍女,相信對為什么要保護傳統村落這個事,也會有一千種回答。瓦特?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難道傳統村落不需要保護?這種問題都問得出口,簡直不是人。唔,國家對這個很重視嘛,大大都多次強調了,當然要保護的嘛。哎,別提了,領導盯得緊嘛,咱們就搞搞好了。啊~啊~嗯,鄉愁那種酸爽的感覺讓俺沉迷,不能讓俺的酸爽無處寄托哦,要保護傳統村落???!如果沒了小橋流水人家,老夫買單反來干啥。聽說了嗎,他賣掉了市值上億的公司,就是為了長住在山村里的那個豬圈……閉嘴,專業點好不好……好的好的,作為數千年農耕文明的積淀,廣袤的國土上幸存的中國傳統村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支撐,是人類農耕文明的重要見證,是人類社會無盡的思想資源,是中國歷史重要的載體,具有高度的科學和藝術價值,是抵御全球化和同質化浪潮的陣地,是豐富的生產生活智慧容器,是整個民族心靈的終極歸屬,是重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基地,是城鄉均衡發展的堅固支點,是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資本,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哎,估計沒有人系統而全面地總結過(或者俺太孤陋沒讀到),否則俺直接抄在這里就好啦。
當然,這么多的保護價值中,眾所周知,傳統村落最核心的價值是作為中華文明僅存的基因庫。可是我們必須知道,光是把這個基因庫保留下來是沒多大意義的,否則在地上挖個洞修個冷庫就好了。在世界逐漸從物質開發階段過渡到精神建設階段、在社會逐步從工業文明時代邁向生態文明時代、在中國逐步從經濟崛起邁向全面復興的歷史時期,讓這些優秀的基因開出新枝、結出新果,發展出能夠擔負起在后西方時代起提升人類文明、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中華文明,才是這個基因庫更重要、更長遠的任務(有沒有人在大聲冷笑)。
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根本上是文化復興,而文化復興絕不是簡單地回望過去,更不是向外面胡亂求經,只能是在優良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逐步建設出新的文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任務,就是在認真讀懂、有效保存優秀基因的基礎上,讓其在不斷的進步中持續煥發生機,助力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國民文化自覺、實現國家文化自尊的目標。這才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基本方向所在:不要在沉迷過往中死去,而應在創造未來中永生。
2、何謂保護?
為了保護傳統村落,大家都熱血沸騰??杀Wo到底是什么意思?具體涵義是什么?就是不能拆老房子吧?廢話,拆了老房子,還能叫什么傳統村落?那老房子能修嗎?這個當然可以啦,但是要“修舊如舊”噢。那不能蓋新房吧?小明,跟你說話真費勁,當然不能蓋新房?。∫簧w新房就把整個風貌都破壞啦!不是吧,專家好像說也可以蓋新房,但是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結構”,這樣才能保證村落“原汁原味”哦……可不嗎?村落如果不是原汁原味,那城里人還來花錢嗎?可是村民都在裝太陽能熱水器、衛星天線,有的人還在路邊上搭車庫,那些投資民宿的也要花幾十萬“爆改”了嘛……這個,別哪壺不開提哪壺好不好……不好啦!綜治辦的來五線下地啦,環保局的來挖巷子鋪污水管啦,水利局的來硬化河道啦,消防的來打防火通道啦,農辦的來刷墻啦,園林局的來搞綠化啦,咋原汁原味哩……這個,小明,滾開……
保護傳統村落,保什么,怎么保,粗粗看呢,各種規章、意見、辦法、規劃,都說得清清楚楚啦。保護內容就是山水環境啦,風貌格局啦,傳統建筑啦,歷史環境要素啦,傳統文化啦,挺全面。保護方法呢,一大堆管控規定,建筑呢,文物按文物的要求,其他的什么修繕啦,整治啦,保留啦,拆除啦,好像都規定了??墒羌僭O俺是個村長,更多的還是迷糊和困擾。我就知道,某縣領導指示過:別申報什么傳統村落,申報來一堆麻煩!最神奇的說法是:一旦成了傳統村落,在墻上釘個釘子都得去政府報告!種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和要求,只能進一步加深大眾對保護工作的誤解乃至抵制,也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目的背道而馳。
保護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但我能肯定一點:保護絕不意味著凍結,更不是什么修舊如舊、原汁原味。保護就是對變化的管控和引導,讓變化朝積極的方向發展。保護包容了變化和發展。那么,什么發展是積極的、什么發展又是消極乃至錯誤的呢?
3、何謂發展?
說起傳統村落的發展,也是一堆問題。當下的發展,大概有兩種吧,不想負責任的和想負責任的。不想負責任的比較普遍,“保護”在實踐中往往淪為噱頭,把傳統村落視為又一種稀缺資源、新煤礦大肆“開發利用”,或者是在“活化傳統村落”、“讓村民享受當代文明成果”等高尚而正義的口號激勵下,以損害傳統村落全局的、長遠的、整體的價值來換取局部的、暫時的經濟利益的“發展”,正在各地心急火燎地推進。有些發展的目標和手段,只是以迎合當前不成熟的市場心態、滿足眼下畸形的社會需求為目標,為一時一地的利益而滅失、異化、置換傳統村落中殘存的基因片段——轉基因式的發展。比起常見的建設性破壞來,這種轉基因式的“發展”,因其“正義性”而更為隱蔽,大行其道,甚至被引為“范例”在各種媒體上大力宣揚,得到普遍的推崇和艷羨,更進一步堅定了各地以此為樣板和方向,追求傳統村落“發展”的決心。如果再不加以警惕,傳統村落的“發展”,很可能就此走上了傷害其根本價值的歪路,“發展”的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堆不倫不類的轉基因怪物,使得本來就和熊貓總數差不多的傳統村落,就此徹底失去。
想負責任的發展呢,往往也糾結而痛苦。比如,文件里都說,要制止傳統村落的過度開發??墒?,什么叫過度,什么叫不過度?10000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就不行,9999平方米就可以?大家都知道對文化遺產要合理利用,老房子搞民俗陳列館就可以,開民宿就差點意思?新建房子不得超過兩層,號稱是為了什么天際線的漂亮,可是,三層的房子就把天際線搞得讓人無法忍受嘔吐一地了?何況我看到的天際線和姚明看到的天際線可能一樣嗎……保護范圍內開條路行不行?修個游客中心行不行?把空場子硬化行不行……戰戰兢兢,思來想去,傳統村落的發展,到底是什么意思?
傳統村落是一類特殊的村落,她的核心價值在于作為傳統文化基因庫和新文化復興基地的作用。如果能堅持這一點,傳統村落的發展目標、內容和手段就比較容易明確了。以此為準繩,種種煩惱和糾結也有解決的方向了;什么措施是消極的、錯誤的也就一目了然了。傳統村落的發展,必須聚焦在對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進行挖掘、留存、延續、完善和提升,進而發揚其在當代建設中的各種作用。發展絕不止是對傳統村落現有價值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延展、提升和創造她的新價值。否則,談什么發展呢?難道我們連祖先的水平都超不過?難道我們要一代不如一代?不但守不住祖先們的創造,反而還把它弄得更糟糕?難道我們的發展,就只是崽賣爺田不心痛,胡亂把祖先的遺產拿來賣幾個錢后移民美加澳?
在目前的情況下,只有明確并堅持保護和發展必須圍繞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來展開,我們才會有清晰的戰略、正確的戰術、恰當的動作。如果有意無意地忽視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文化基因庫和新文化復興基地的這一基本屬性和價值,認為其和普通村落的區別無非在于老房子多了一些、老生活還留了一些,那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整個努力就迷失了方向,種種困難和矛盾也由此而生。方向迷失最典型的是兩種極端:一是守舊的保護,二是忘本的發展。
二 守舊的保護:守不住的過去
傳統村落歷經千百年而陳釀出來的魅力,攝人心魄,除了喪心病狂的開發商,誰都發自內心的想把這份魅力永遠地留存下去。很自然地,諸如“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口號就深入人心,大家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勞心智、苦筋骨。但是,現實又是什么呢?我們畢竟已經是在工業甚至后工業時代了,那些小農經濟時代、封建宗法倫理秩序中發展出來的傳統村落,堪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可是,盡管赤裸裸的現實已經擺在面前,我們還是裝著看不見,好像誰敢說出“傳統村落也可以新建改造啊”,就是犯了天下之大不韙,只好躲在自欺欺人的“原汁原味”漿糊里面談理想、做規劃、寫條文,結果無非是:1、管住了。但產生無數的負擔和矛盾,比如大量財力的投入、土地指標的要求、舊村活力的喪失,村民們的怨氣沖天……。2、管不住。各種規定、管控形同虛設,淪為笑柄。想來還是第二種情況更普遍罷?
1、“原汁原味”,能否?
“原汁原味”這個提法,天生顏值很高,一臉的浩然正氣,而且人畜無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就算身后紅磚裸露的四五層高的新房子已經如雨后春筍,他也能對著鏡頭莊嚴宣告,本村將實施嚴格的保護,力求乘著月光寶盒穿越到五百年前,使村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廣大游客的面前……我只能說,說著玩玩可以,誰也別當真。如果你玩真的,那大家就都輸了,因為這可不是在討論“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這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如果玩真的,在現實中是要產生極大影響的!
為了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原汁原味”,壓制了多少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訴求?拆了多少有價值的近、當代建筑?搞了多少的“仿古建筑”?花了多大的代價搞什么“五線下地”?砸掉了多少水泥路重新鋪石板?拆掉了多少人家的太陽能熱水器?浪費了多少資金在“平改坡”?光是為了遮蓋空調室外機,浪費了多少木材?敲掉了多少白瓷磚?更有甚者,打著保護的旗號反對中國建筑“真、善、美”的傳統,發明了什么混凝土墻體外面再貼一層“夯土墻”的做法,什么用塑料片片來模擬的“茅草屋”,造出了能夠模仿出老木板效果的“仿木瓷磚”……呵呵呵呵,腦洞紛紛開,創意沓沓來……這些做法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們能否先問一問:目的正當嗎?做法科學嗎?代價值得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應該勇敢地承認,原汁原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理論上有缺陷,現實中行不通。列寧同志說啦,這是“感傷的浪漫主義者”的追求。且不說連“原什么汁?原什么味?”都沒認真討論過,舉著面似是而非的大旗就開跑,單說在現實中,可能嗎?心靈沒法原汁原味了。我們已經知道了山外面的花花世界,至圣先師早就被打成了孔老二,科學的力量讓土地公公的保佑成為迷信,人們更喜歡的是外灘那樣的輝煌和壯麗……生產沒法原汁原味了。拖拉機取代了耕牛,薰衣草擠掉了麥苗,工業品消滅了老手藝……你去原啥汁原啥味呢?生活沒法原汁原味了。剪斷電線點蠟燭?脫下西裝上馬褂?扔掉煤氣燒柴禾?賣了汽車騎毛驢?就算腦子里進了一個太平洋的人也不至于這么想吧?風貌沒法原汁原味了。那些老舊破漏冷暗潮狹的房子你去?。砍抢锶藖砹藶槭裁纯傄氨摹蹦??
好吧,任你怎么叫喚,到處都是這樣大搞特搞,我就是喜歡看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對“原汁原味”曖昧不清的追求,如果說只是生出點矛盾、造成點浪費,那倒也罷了,反正咱們正在拉動內需,錢要多多燒??稍愀獾氖?,這個咒語會將變成思想禁錮,阻礙我們創造新文化、新建筑、新景觀、新風氣……的步伐,只知道不倫不類地山寨點祖先的皮毛……哎喲喂,可別把祖先氣得從墳里跳出來,怪可怕的說……
拿出點勇氣,直面現實,別再掩耳盜鈴了,果決地脫下“原汁原味”這件皇帝的新衣,好不好?
2、“修舊如舊”,可乎?
和“原汁原味”一樣,“修舊如舊”這個說法,也是媒體的寵兒,同樣的一臉浩然正氣,不言自明,天生具有極強的透徹力和傳播性,連村里的太婆都在念叨,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老房子,要“修舊如舊”……這還用想嗎?修舊不如舊,難道要如新?
可以這么說,真正對修舊如舊的意思心領神會,而且打心眼兒里擁護并努力踐行的,就是潘家園那些販賣假古董的仙兒們。去超市買倆碗,經過一番捯飭,混上雞血馬糞埋土里一段時間后掏出來,號稱是唐太宗用過的,5000美刀賣給土豪,這就是修舊如舊的真意。今天,任何一個從事文物建筑修繕的工作者,都會嚴肅地告訴你修舊如舊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并不符合當前文物建筑保護對真實性的要求,簡單地說,如果非修不可,就要把新修的部分以明確的方式和舊的部分區別開來,絕不能“如舊”,保證不干擾文物的真實性。這方面的論文雖然不算多,可是在度娘上分分鐘就能查到幾十篇,光有個博士就連篇累牘地辨析“真實性”和“原真性”,還強迫我看,讓人頭暈腦脹食欲不振,俺在這里就不班門弄斧畫蛇添足了。
可是,“修舊如舊”這樣的口號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而且貌似天經地義,骨子里符合中國人容易因循守舊不喜創新的習慣,因此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大有成為傳統村落保護四字真言的節奏,日益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產生著消極的影響。這個口號造成大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的誤解;“修舊如舊”的做法往往給村落帶來很大的政策和經濟負擔,無端增加了保護發展的成本,甚至造成村民的抵制;最不好的是,在這種違背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的思想的指導下,錯誤的工程后果比比皆是,反而是對村落的破壞。
首先是文物建筑不能修舊如舊,這點在有關準則中強調得很清楚了,所有的修繕措施都必須強調最小干預、可識別、可逆。包括歷史建筑在內的傳統民居也是沒必要修舊如舊的。材料、成本、工匠等都是問題。整治建筑也不能整得如舊,那不成了潘家園的假古董販子了嗎?新建建筑,更沒必要建新如舊啦,傳統村落里最可惡的東西就是仿古建筑,占最多的地,花最多的錢,誤最多的事,可是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招徠游客,既不是保護歷史,更不是創造未來。如果是找我這樣也算認真研究過古建筑的人做設計,仿古可能仿得還好點(憨厚地笑了笑),更多的則是一坨一坨的粗制濫造,沒臉沒皮地戳在祖先們造的房子旁邊,呵呵,丟不盡的人、現不完的眼,讓人不得不感慨:TMD,一代不如一代。
當下有點不好玩的事情就是,與胡亂崇洋媚外相反,過度地強調“傳統建筑樣式”,將牽強的“傳統樣式”和新的功能需求、材料特性、建造工藝、市場機制等等強行捆綁在一起,恰恰背離了真正的傳統建筑講究“真、善、美”的優秀傳統,而且在思維上禁錮了創新的可能,對新建筑的探索構成阻礙。如果歐洲人從希臘時代起就“修舊如舊”,哪里還會有羅馬的偉大、哥特的神秘、文藝復興的嚴謹、巴洛克的奔放?也許,歷史上中國的傳統民居變化甚少,那么明顯的居住缺陷竟然也延續千年,原因之一就是“修舊如舊”的幽靈總在大地上徘徊吧?(感覺這個說法有點不對勁,有時間再想想)
3、為什么不辨析“原汁原味”、“修舊如舊”?
既然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觀念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那么為什么沒有把對它們的辨析和討論,做為一個事好好說說呢?
我猜想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優秀傳統基因的基礎上開新枝結新果,談何容易,且不說建設新文化這樣大的題目,單是建筑設計領域,如何發揚優秀傳統建造出新的民居,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已經有一批建筑師在鄉村里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也竣工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住建部門也正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整理傳播,但相比于村落的量大面廣,仍然還只是滄海一粟,大量的農房建設目前還是不可能有建筑師介入的。每十萬人中建筑師的比例,我國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落后,更何況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師都能在深入理解村落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在這種現實條件下,誰敢說:保護范圍內也可以新建啊,只要建的水平高,能提升村落的風貌和生活品質就可以。誰敢開這個口子?咱們的問題就是,一管未必就死,可是一放必然會亂?;逎D深的文物保護原則等,大眾并不關心,對什么原真性還是真實性的討論,足以看得你生無可戀。弄個迷迷糊糊的“原汁原味”、“修舊如舊”,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心中也算扎了根,成了易記易理解易深入人心的“保護原則”,就算不夠科學,但“原汁原味”總比“大拆大建”強吧?“修舊如舊”總比“毀舊建新”要好點吧?這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有人跳出來嚷嚷“修舊如舊”其是不符合當前國際國內文物保護原則的噢,那不把大家的三觀弄亂了?哦!原來修舊不一定如舊啊,那太好啦,咱們大膽改造、大膽“如新”吧。如果有人居然說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也可以新建,那還了得,多少憋了一肚子怨氣的還不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傳統村落就連骨頭渣也剩不下了。一刀切的管理,也總比沒有強。
三 忘本的發展:贏不了的未來
和扛著“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大旗,守舊地保護傳統村落相反,另一種不利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極端,就是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忘本的發展。面對貧窮,中國的傳統文化游刃有余;而目前的問題是,面對財富,我們的當代“文化”卻狼狽不堪,失去了靈魂的發展是難以為繼的,不是嗎?看看我們這幾十年的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人和社會失和,人和自然失和,人和自己失和——忘本的發展,不可能有未來。
1、精神文化上忘本。
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百余年來,已經被精英們痛心疾首得夠了。有些人呢,1840年以來的堅船利炮嚇破了他們的膽,紐約巴黎的霓虹燈亮瞎了他們的眼,好萊塢的大片迷糊了他們的心,使得有些文化精英一出娘胎就本能地蔑視中華傳統,他們更愿意花幾十年去搜尋中華傳統的瑕疵,也不愿意用一小時去發現中華傳統的優點。當然,他們的愛國心天日可表,和大家一樣希望祖國能夠富強——但是,他們真誠地認為,阻礙中國富強的重要因素,恰恰就是傳統。一說到傳統,那是捶胸頓足、須發戟張,簡言之中國所有之不幸,皆因為傳統,風水就是迷信,中醫絕對騙子,尊卑長幼束縛人的自由,感性取代科學導致愚昧,以道德綁架法治引發腐敗……總之,傳統不滅,國將必亡。于是乎,本該尊重的傳統,正被急急忙忙地拋棄;本該堅守的精神,正在被驚慌失措地逃離。所謂的發展,簡單化成經濟發展——按西方某些人的說法,“純粹為滿足動物欲望的發展”。
都說“相由心生”,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村落,其實正是傳統文化外在的、物質的反映,我們所享受的傳統村落之美,恰恰是傳統文化內在的心魂之美。但是,經過近百年的“進步”,今天我們的“心”,基本上已經被置換成各種粗俗的物質欲望。所謂的“發展”,基本上是等于把城市禍患得危機重重的貪婪、虛偽、自私、冷酷這些精神毒素注入鄉村,替換掉原有的優秀文化,“發展”得村民們日益自私而冷酷,公共事業無人出力,公益事業無人問津,老人不再贍養,兒孫不再看顧……傳統村落只剩軀殼,村民精神空虛、生活乏味、公共文化生活陷入凋敝;傳統價值解體,核心價值觀缺失,我們失卻了內心的力量,整個社會的種種禍端,由此而生;大家可能很有錢,但總是胡亂湊合過著日子,沒有天地、沒有祖宗、沒有敬畏、沒有信義,村落和房子失去了文化的滋養,成為一處處容納動物兇猛的“巢穴”——卻遠遠沒有巢穴那般的淳樸與自然,生活粗鄙、風貌丑陋、戾氣縱橫的村莊,就此形成。這樣的傳統村落,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2、生產方式上忘本。
傳統生產方式是傳統村落存續的內在生命力。我們欣賞得如醉如癡的粉墻黛瓦幽香古巷,都是這些內在生命力的外化、物化。然而,傳統生產方式正因文化自卑和經濟至上的價值觀而被迅速擯棄。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現代化已然成了一種狂熱的、不容置疑的宗教。發展就等于現代化,農業要現代化,生活也要現代化,房子也要現代化,文化也要現代化……為了社會的發展,農業當然要現代化,要規?;?、要工業化、要互聯網加持……可是,為數不多的傳統村落里的生產,是不是應該給予特殊的考慮呢?我們今天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最基本的轉變之一就在于發展的目標被明確是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經濟增長。在這樣的趨勢下,為什么我們還要以工業時代的、經濟至上、效率至上的標準來衡量傳統生產方式的價值呢?失去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自然也沒了存在的基礎,原來圍繞這一切而產生的房屋村寨,死保是保不住的,就算外力強力干預勉強保下來,也不可避免地要被變造和扭曲(詳見《僅有皮囊是活不下去的》)……這樣的傳統村落,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3、生活方式上忘本。
每個人都有過上“好日子”的權利,但目前比較普遍的情況就是,對“好日子”的追求,基本上就是“要過得像城里人那樣”。從這種觀念出發,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假思索地被判定為愚昧、落后、丑陋,無法容忍,亟需改變。為了現代化的“好日子”,無節制的物質消耗成為“富?!钡臉撕灒瑯銓嵉纳钤獾匠靶?,勤儉意味著摳門與無能??照{進入千家萬戶,榕樹下乘涼的人越來越少。景觀照明引入了鄉村,雪亮的燈光淹沒了原本繁星點點的夜空。甘美的水井被廢棄,人們喝上了自來水;菜園子被撂荒,吃菜去超市買。尿布成了陋習,換成了紙尿褲。洗衣機是好日子的必需,再也沒有了井臺邊的歡聲笑語。抽水馬桶成為了“文明生活”的標配,于是供水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支撐這樣的“好日子”,煙囪像森林一樣立起,大棚覆蓋了蔥綠的田野,包裝紙塑料袋填滿了山谷……城市建筑學提倡什么“私密性”,于是村里千百年來雞犬相聞、鄰里守望的風氣也成為重大缺陷而被“改善”了。堂屋正中“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換成了好萊塢的明星,晚上一家子也不再圍在火塘邊談天說地了,無言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低頭玩弄著手機,或者木然地看著電視機里的各種神?。ㄔ斠姟段椅幢匾^你那樣的好日子》)……這樣的傳統村落,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4、營造智慧上忘本
連外國大學者都說啦,“(中國)建筑無藝術之價值,只為一種工業耳。此種工業,極低級而不合理,類于兒戲”(傳說梁思成先生就是被這樣的觀點刺激得奮起研究中國古建筑),中國古代,能有什么營造智慧值得我們繼承的?村落的建設,從選址到格局到建筑到設施,當然是不科學的,因而也就是要大力改變的??墒牵覀儚奈鞣饺四莾焊愕搅顺鞘幸巹潓W、建筑學、景觀學……等等之后,很有趣的一點是,我們卻似乎不怎么會建城鎮、修房子、造環境了。大批矯揉造作、搔首弄姿、賣弄風情、拿腔拿調、無病呻吟、扭捏作態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此涌現在神州大地……我們不再敬天畏地,現代化的“技術”來了、“設備”來了,賦予了我們“戰天斗地”的膽氣和技能,開始貪得無厭地壓榨和欺辱大自然。河道筑上了高壩或者拉直鋪上了水泥塊以求“防洪”,蜿蜒流過村落的小渠被替換成管線。為了高跟鞋行走方便硬化了每一條道路,天地的陰陽交泰越來越難,人們為了防災減災疲于奔命……這樣的傳統村落,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5、鄉村風貌上忘本
長期的經濟落后導致的文化自卑,使得淳樸自然的鄉村風貌也被看成是落后的、需要改變的。盡管大家都知道村落的核心價值是其文化,可是文化多少錢一斤?工作抓手在哪里?多長時間能見效?考核指標怎么定……沒法兒抓。因此使勁去捯飭村落的那張臉,就成為一種比較務實的狂熱?,F在有些村落,文化遠沒研究透,價值還沒搞明白,房子在不斷的塌,村民在不斷外遷,娃娃們還要走十幾里路上學的時候,大量的“發展”精力卻聚焦在設法讓其“美化”方面,為此往往投入最多的資源;糟糕的是,美化的方法就是熱衷于“整容”,而不是保護和修補。更加糟糕的是,整容卻是按照各種亂七八糟的標準,比如來自城市的標準,工業時代的標準、畸形的標準、主觀的標準、“示范”的標準等等(詳見《傳統村落,別為顏值付出太多》)……這樣的傳統村落,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四 不要在迷戀過往中死去,而應在創造未來中永生
保護和發展是一回事。面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難題,我們應該認識到,變化才是永恒,變化才有生機,變化才有未來。不顧基本的歷史規律,否定變化,壓制變化,試圖把傳統村落凝固在某個時間段里,不在現實中狼狽不堪才怪。我們保護傳統村落,就是要積極地引導變化,科學地管控變化,使之朝向良性的方向。而良性的方向,就是優秀的基因得以留存,并且在現實的各種建設中不斷地發揮作用。而發展傳統村落,就是持續完善、提升這些優秀的基因,并讓這些基因產生新的成果。如果這樣理解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就能發現,它們本來就是同一件事,所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并不存在。
傳統不是保護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祖先們留下的傳統正是因不斷地的創新而積淀形成的,而且也是有缺陷的。我們沒必要把傳統供上圣壇,動不得、改不得。我們有責任為后代留下更豐富、更有價值、更高階段的傳統。我們只能讓傳統在創新中存活,而不是在因循中死去。
認真地分析出傳統村落這個基因庫中的優秀基因,是所有工作的基礎。因為如果這個基礎不牢靠,那么我們今天的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就是胡作非為。我們的創新絕不能忘本,無論精英們怎么貶低蔑視嘲弄,但中華文明歷經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飽經戰亂侵擾,天災人禍而綿延至今,成為世上唯一延續千年的文明碩果,自有她的存續之道。我們今天的創造,何必棄至寶而不用,非要另起爐灶,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匍匐在西方文化之下?只有中國人的文化才能解決中國人的問題,何況,從許多跡象來看,西方文化很可能正在日薄西山(是不是有人怒不可遏啦,問Trump去)。在這樣的歷史關頭,方向的選擇至關重要。千萬不要愚蠢到放棄了自己的血脈,輸入一堆異物,搞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中不中,洋不洋,這樣的雜交怪胎,誰也不會喜愛,誰也不會尊敬。
當然,這是非常艱難的路程,悲觀一點想的話,似乎沒有什么希望。大多數人只知道掙錢,掙錢的目的就是移民美加澳,孩子們被英語培訓班和奧數搞得中國話都講不利索了,被摧毀的文化自信似乎再過三百年也恢復不了,各種因素正在齊心協力加速傳統村落這個基因庫的頹敗,沒有足夠的人才,沒有足夠的資金……好吧,盡人事,知天命。如果是天道要滅了傳統村落,那就說明她真的沒有什么存續的價值,也沒什么可惜吧。只是,在知天命之前還有三個字,更重要的三個字:盡人事。
盡人事吧!希望傳統村落,能在創造未來中永生。
(感謝小馮、邱總等對本文的資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