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檢察院接到轄區阿署達彝族村村民實名舉報稱:有個別村民與征地拆遷工作人員相互勾結,共同套取國家土地補償款。由于線索反映問題涉及扶貧開發領域,事關群眾切實利益,該院立即成立專案組,擬定初查方案,明確初查目的、方向、范圍、方式、策略和步驟,經檢察長同意后展開初查。(檢察日報12月6日)
在經過專案組調查取證發現,本案造成結伙造假原因是存在三個漏洞:“一是征地工作結束后沒有及時對調查表進行電腦備案,為修改、虛增數據提供了可能;二是征地工作人員在征地工作結束后沒有及時在調查表上簽字,存在事后統一補簽的情況;三是調查表由個人保管,無人監督,埋下修改、虛增數據的隱患。”雖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張世梁等人之所以結伙造假,其原因是一人身兼數職,權力過于集中,擁有較大自由裁量空間,對資料收集、復核、統計、征地拆遷面積補償的認定具有確認權所致。但筆者以為,結伙造假真是身兼數職惹得“禍”?
其實,近年來,類似騙取國家扶貧款、助學款、水利補貼等新聞不時出現在報端紙媒,更是一度被戲稱為:廁所里面能生財、病死豬肉可圈錢、死人常領低保金、水利工程是財源等等如是。讓原本是國家重點扶持領域的傾斜政策,卻成為個別地方領導干部眼中的“唐僧肉”,手中“金飯碗”,在層出不窮、手段翻新、“荒唐”套取國家補貼手段背后,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單看本事件,結伙造假的手段可謂是“原始”“笨拙”,只要稍加核實,什么造假土地畝數虛增7倍、更改數據10人套取補償200萬就能一擊擊破,然就是這樣不可能的事實,卻讓造假者“夢想成真”。看來,還真不能怪身兼數職。
那么,像如此結伙造假騙補就真的非無法破解?筆者以為,答案肯定是“非也”。關鍵還在如何堵住監管漏洞和減少管理隱患,不為貪婪小官留下了可乘之機。
正所謂,權力不論大小,職務不論高低,只要不受監督都有可能出現貪腐。為此,要遏制形形色色的弄虛作假現象,一方面得加大對權力的約束,限制可自由裁量空間;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撥款的審批、劃轉機制,嚴格把好劃撥關;還得做到公開透明,對申報條件、實撥數額、使用去向等都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讓違規違法行為無處藏身。因為很多的造假、騙補,信息不對等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才導致享受補貼的“最末端”很難清晰地知曉;再者,還得加大查處打擊力度,依法嚴懲相關責任人。或許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讓結伙造假的幾個步驟不能實現。既:有欺上瞞下機會,有內外勾結的條件,有利益實現瓜分可能。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面對結伙造假,是身兼數職惹得“禍”也好,是監督失職惡果也罷,光有一句權力監督是不能解決的。筆者相信,只要做好強化政策公開的制度性約束,做好行政和財政的公開透明,做好補貼政策落實到各家各戶,再輔以對基層干部進行有效監督,就一定能最大限度減少“騙補”可能。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