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農業 大食物 大格局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凝心聚力、奮發進取,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農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
戰略目標:
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農業強國變革之路 未來大格局——
中國農業,農村問題很多、困難很大,農民很迷茫、也很無奈。
如何振興農業和農村,如何消除貧困,振興農業和農村,是當下政府執政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社會的共識。
“五大發展理念”,實際上為中國新農業和新農村的戰略發展建立了一個可能進行更高層次和更大視野下的戰略謀劃的大國策前提,在這個大國策的前提下進行全新的戰略理論創新,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大格局,來構筑中國農業的發展戰略呢?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更大的企圖心和宏圖志,來謀劃出雄踞世界的中國農業發展格局呢?
未來10-15年,中國很可能從目前落后的農業大國,成就出全球最發達的超級農業強國,中國可以走出這個大格局!中國有資源,有市場,也有能力。關鍵是國策理念下的戰略理論轉換和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能不能突破性創新?能不能體現出大格局觀?能不能以大界看三農?
事實上,看清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打開“三農”的核心痛點,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縱觀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資本,組織,模式等多重資源和社會,人口,市場的獨特性,我們完全可能得出這樣的預判。
(一)、以大格局謀劃中國在世界農業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創聯新農業智庫在國內農業理論界第一個提出了“十年”理論,即中國應當確立一個用10-15年時間沖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的大農業戰略,中國實際上是可以走出這條路的。
1.巨量的資源要素
我們有可以支援到農業現代化的巨量的資源要素,這些要素目前不在農村和農業上,卻廣泛存在于城市和工商業體之中。三十幾年的工業現代化和城市化,造就了中國豐富的現代化資源要素。
2.巨量的農產品市場
中國有14億人口,農產品消費在中國永遠沒有天花板,永遠要年復一年的消費且這個消費還在朝著有利于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方向演變和升級。年產銷糧食6億噸左右和更大規模的肉禽是奶蛋,果蔬,茶糖等巨量農產品的市場規模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的。這樣的空間總量是歐盟的3倍,是美歐日韓的總和,在這樣一個市場產量為王的全球一體化時代,中國這個巨量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市場空間,就是我們的最大財富。
3.巨量的可創造空間
世界農業發達體的農民,早就是中產階層了,他們也已經習慣于他們目前的體制狀況了,實際上,最近十年來,除了科技進步一些之外,他們并沒有太多新的創造,如果說他們是冠軍,是強隊,那么,他們今天已經被自己絆住了,也有點老態了,不太需要革命性的進步了,尤其也沒有新的更突破性的創造了,他們的政府也不必為他們的進一步再富裕而設計更多政策了。
但中國不一樣,中國整個農業和農村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正在影響著國家的整體性發展。政府和社會現在要對農業和農村的巨大改變實施更大的扭轉性再改變,將由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和農村帶來的貧困、凋敝進行全新的新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這就是后起直追,這就是新的世界農業產生冠軍的土壤和巨量空間。我國農業和農村的變革和創造也一定要在對這種世界格局的綜合評判基礎上去創新和創造。
綜上,巨大資源是可以匯聚的,巨大市場是客觀的,后來者居上也是具備巨大超越條件的。關鍵看我國的農業戰略設計能不能聚匯資源和立足超越。
(二)、大格局戰略的發展模式
確立清晰的發展戰略構想和戰略目標定位,是中國農業加快實現現代化和通盤解決“三農”多方矛盾的第一步,這一步,一定要立意高遠,雄視天下。在此基礎上,就是實現這宏大目標的發展模式和共享路徑的頂層設計,模式和戰略配套,就可以實現戰略,達成目標。
制約的關鍵是模式與路徑設計。
1.聚力,聚全國之力
這需要打開陳舊理論枷鎖,真正將“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創造強大的政策驅動力和市場吸引力,向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和農業匯聚浩瀚的人才,文化,資本,科技,模式,管理,組織等各項資源和要素,推動企業家階層進入農業主戰場。
2.創新,創出多贏體制
其一,體制創新的關鍵是解決現行政策禁錮和多方共贏問題,只有將最具創新創造能力和能量的企業家群體引導到新農業和新農村改革創造的大舞臺上,并且制定出相應的激勵與約束的法規前置,就可能推動一大批有社會責任感的大企業家階層進入農業和農村并產生示范。
其二,創建航母式新農企,創建農牧鄉建一體化的綜合企業集團,統籌農民共富,農業生態,農村建設和國際競爭力打造等戰略發展目標,只有這樣的體制才能綜合實現上述目標。
(三)、戰略格局與戰略思維
今天,面臨國際農業競爭發展的時代背景,我們再不能用“問題導向思維”來進行中國農業戰略的梳理和設計。
未來10年,中國農業面臨著難得的對內富強民眾、對外強大國家的發展機遇,錯過這10年,我們要超越世界主要農業發達經濟體,可能有付出更大的代價,更長的時間,甚至更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難以再超越。
生物農業,數據農業,天氣干預農業,高級設施農業一定是10年以后的大農業圖觀,歷史留給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最佳時間只有10-15年,中國農業的歷史創造就在眼前,雄踞世界大農業舞臺,參與更多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中國能做到,前提是敢于想并形成從戰略到模式和路徑的大格局創造頂層設計。
以大格局創造,一定是中國農業大道。
中國現在想要將糧食價格調低,表面看是想要和國際價格對接,解決國內外糧食價差巨大的問題,然而并非這么簡單,國家是布了一個大局,糧食降價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布局,將會改變整個中國農業。
——大中國 大農業 大戰略——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長期與“不足”作斗爭,今天已進入與“過剩”作斗爭的新階段。買方市場的到來,顛覆了整個市場,社會消費被帶入“品牌時代”。品牌農業建設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引擎,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成為產品質量信任度的重要保證,成為市場主體形成競爭優勢的核心價值,成為農產品變數量優勢為質量優勢、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的不二法門,成為引領大眾消費的夜航燈塔,成為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的顯著標志。
一、大中國
(一)大歷史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除中國外,其他三大文明都已中斷,唯獨中華民族始終薪火相傳,以極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生生不息,鑄就5000年文明史。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民族大約600多個,經過歷史長河的沖洗、分化、裂變、組合、消亡、再生等種種磨礪,今天尚存56個。今天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18世紀之前一直是農業文明的引領者,18-20世紀是工業文明的學習者,只是在工業文明時代我們落伍了。21世紀將是中華文化全面振興的世紀,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
(二)大總量
人口總量大:中國是擁有13.6億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6000多萬華人華僑散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12個,超過6000萬人口的國家僅有23個。
經濟規模大: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10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到2013年,躍居第二,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11.5%。
國土面積大: 國家面積按國際慣例排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之后,位居第四。
(三)大貢獻
中國的四大發明早已家喻戶曉,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巨大。就農業而言,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可以見到名字的農書有500多種,今天可以讀到原著的就有300多種。各種農業制度如稅收制度、土地制度、鄉里制度、戶籍制度、村社制度、宗法制度、鄉規民約等制度的影響,是世界任何國家難以企及的。最值得稱道的是中國農民總結出了獨一無二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農業哲學思想,這是人類哲學的黃金定律,放之四海而皆準。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各種試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全面的試驗田,各種體制、機制、路徑、方式都在探索。眼下中國用占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產出五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是最現實的貢獻。就農業文化而言,即有十大方面的繼往開來的傳承,一是作物文化傳承,包括粟文化、麥文化、稻文化、蠶桑文化、茶文化;二是農業技術的傳承;三是經濟模式的傳承;四是農業哲學的傳承;五是農業制度的傳承;六是重農思想的傳承;七是村落文化的傳承;八是民俗文化的傳承;九是田園文學的傳承;十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
二、大農業
(一)內涵博大
從范圍上看,包括農林牧副漁,食穿住用醫(醫即中草藥)。從功能上看,具有六大功能。一是日益強化的食物保障功能。二是前景廣闊的原料供給功能。。三是不斷拓展的就業收入功能。四是修復環境的生態保育功能。五是正在崛起的旅游休閑功能。六是承先啟后的文化傳承功能。中華民族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的農業文化是其重要基礎和內核。現代農業對于高科技等的傳承更勝于傳統農業。
(二)覆蓋廣大,海陸空天立體覆蓋,呈現七大趨勢
一是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
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生物技術都是古代中國農民的創造,糧林套種、糧經間作、立體農業等也是古代中國的發明。今天,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國在中國農民立體農業的基礎上延伸思維,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發出“垂直農場”,又稱農業摩天大樓。一座30層農業摩天大樓可生產100多種農產品供5萬人常年需求。紐約這樣的特大城市只需150座這樣的農業摩天大樓,即可全部解決農產品需求問題。
目前中國有1300多座摩天大樓,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沒有一座是搞農業的。改革開放以來大約出了一千個狀元,沒有一個選擇學農的。
二是順勢而為的自然式向宜居宜游的設施式發展。
集種養綠化、旅游觀光、休閑教育為一體,打造農業公園已在歐洲諸國廣泛流行。
農村有農業公園,城市則建設市民農園,日本市民農園超過3000家,僅東京就有幾百家。新的城市面貌是“建筑組團+田園組團”,這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流行態。
只有讓人類親近大自然,讓孩子了解動植物生長規律,才會少做或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荒唐事。
三是人控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
電腦智能模塊用于農業生產。一座摩天大樓只要一個這樣的模塊,不需要一個人力,即可全程管理、全產業鏈管理、全天候管理,從種到收、到加工、包裝、儲運等,全部電腦自控完成。
四是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
生物芯片植入奶羊,即可產出人們需要的各種含有醫藥成分的羊奶,對癥喝奶等于對癥吃藥,即可醫病。一只這樣的奶羊價值相當于投資一億多美元建造的一個制藥廠。轉基因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DNA芯片技術植入人體即可預知人未來患什么病。荷蘭科學家用牛的細胞在試驗室培植牛肉,10個細胞兩個月可培植出5噸牛肉。
五是陸地化向海洋化發展。
陸地面積只占地球表面積的29%,海洋占71%,地球上2.5%是淡水,97.5%是咸水,海洋利用潛力巨大。
海水農業,藍色革命計劃正應運而生。開發海洋牧場,使海洋水產農牧化已初見成效。發展直接用海水澆灌的海水農業,讓陸生植物認祖歸宗,重回大海。建人造綠洲,發展海上糧倉正在試驗。
人類又一次進入海洋文明時代,所不同的是第一次海洋文明是以貿易為中心,這次是以生產為中心。
六是地球化向太空化發展。
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95億,陸海資源都無力承載。開發太空是人類的明智選擇。
太空育種,現已有100多種農作物通過太空育種技術處理,產量、質量大增。
太空種植,在太空建“漂移農場”正在試驗中。不久的將來,人類又進入新的游牧時代。不過不是騎馬馳騁于草原,而是用傳輸器遨游于太空,把漂移農場的農作物運回地球供人類享用。這種農作物可是高度純凈無污染的產品。
(三)意義重大
農業工程是生命工程。民以食為天。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尤其在糧食武器化、種子殖民化、競爭農業化的大背景下,要實現“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國人的飯碗里必須主要裝自己的糧食”這一目標,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突顯。
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基礎。農耕文明是人類文明的起點。伴隨著農業文明的薪火相傳,人類得以從遠古走到今天。農業文明是根,今天的工業文明也好城市文明也好,都是在農業文明這個根系上發出的文明之芽,在農業文明這根藤蔓上結出的文明之果。遺憾的是,今天國人都患上“離農越遠現代化就越近”的時代病,似乎不搞農了,現代化就實現了,這是十分荒唐的。
農業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今天的國際競爭手段主要有“三金”。上世紀70年代,基辛格有一段名言:誰掌控了貨幣,誰就掌控了世界;誰掌控了石油,誰就掌控了所有國家;誰掌控了糧食,誰就掌控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美國就是用這一理論構建國家戰略,稱霸世界。
“美國是農業大國”的提法很新鮮、很理智也很科學,它反映的是一種重農思維。
三、大戰略
買方市場的出現,正在使企業經營由過去的生產經營、資本經營走向品牌經營,使企業之間的競爭由生產能力之爭轉向銷售能力之爭,價格戰轉向品牌戰。就消費者而言,大部分消費者已開始從“商品消費”進入“品牌消費”的新階段。
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和新技術的出現,每天帶給中國企業的商機在千億元以上,如此巨大的商機哪個企業家不心動?而消費者的需求是品牌的承諾,無論歷史如何變遷,這個承諾都會保持永遠。
在18世紀之前的農業文明社會里,中國一直是農業的引領者。在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當今時代,人類農業為誰的“馬首是瞻”?大中國,理應繼續引領大農業!大農業,理應重點實施大戰略。以品牌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是關鍵之舉。品牌農業,必須上升到國家意志、國家理念、國家戰略的層面予以全面、深入、系統地謀劃。品牌盛則農業盛,品牌強則農業強。
——大農業 大食物——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首次明確提出了“大農業、大食物”的新觀念,每次中央提出一個新觀念,都是將產生行業方向上大的轉變,“大農業大食物觀”將對中國農業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中央為何要特別提出這樣一個新概念?對農業企業來說,要如何應對這樣的調整和轉變,把握改革新方向?
中央首次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以“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聚焦農業、糧食和食品,這也是世博會史上首次以食物為主題。各國都展示了自己關于農業,關于食物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愿望。
可見,農業和食品,并不只是狹義上的生鮮農產品,而是包含了所有從土地中來,到人們口中去的一切食物,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傳統、科技和資源等。此次世博會,中國企業不但來了匯源、上海水產、光明食品、加多寶等農業食品企業,不少精深加工企業,如五糧液、天士力、古井貢酒等也前來參展,并帶來了精心準備的產品和豐富的活動。
事實上,當政府層面明確提出“大農業大食物觀”的時候,一些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福來幾年前就已經預見,一個大農業大食品大健康產業時代正在到來,提出了大農業大食品大健康復合產業定律,并認為三個產業的融合與共生,將構成深刻影響中國未來二十年市場格局的復合產業定律。
尤為重要的是,不只是農產品,無數具有最廣泛消費市場的食品餐桌產品都還處于老大缺位,品牌缺位的時代,是搶占老大品牌的天然藍海市場。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在大農業大食物的新概念時代,農業企業家們要傍大勢,成大事,跳出品類、跳出行業,打造基于自身基因的核心價值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管博士有機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