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白鷺灣濕地公園是成都重點打造的一處生態濕地,是成都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濕地”建設的一部分。不過最近,白鷺灣濕地公園的一個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項目卻引發群眾擔憂。該項目擬投放例如食蚊魚、清道夫魚等外來水生動植物種,以達到水體治理的目的。得知此情況的群眾致電四川 日 報 民 情 熱 線 ,并通過四川在線“問政四川”平臺,表達他們的擔心:引進這些外來物種可能對當地原生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危害。(四川新聞網,12月29日)
對白鷺灣濕地公園進行水體治理、生態修復,初衷是好的,但通過引入食蚊魚、清道夫魚和種植大薸的做法相當值得商榷。上述兩種魚對水體治理的效果固然可圈可點,但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更是具有毀滅性的。因為這兩種魚沒有天敵,而且繁殖能力強、對其他魚類具有相當強的攻擊性,無論哪一條都完全足以破壞當地生態食物鏈,從而導致“牽一發而動全身”,讓當地整體生態系統出現問題。通過引入外來物種來治理水體,無異于引狼入室、“撿芝麻丟西瓜”。
水體治理起來固然很難,而且還容易“舊病復發”,一旦哪個地方、哪個環節不夠嚴謹,就很容易出現“一條魚腥一鍋湯”現象。但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其一,端正態度,劃定生態紅線。不管是最嚴環保法還是生態文明建設一年一評價五年一考核,都日益突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當外來物種對本地生態會帶來毀滅性打擊的時候,何談生態文明、何談環境保護?所以,要端正為民服務的態度,環境治理不能偷懶,企圖通過引進點魚、種點草就一勞永逸。這樣對于生態保護是得不償失的,對于自己的政治仕途肯定也是得不償失的。
其二,多方發力,多措并舉。水體治理,既要通過嚴格限制排污企業,排放出來的廢氣、廢液等必須要嚴格達到國家標準,對屢教不改的,必須要動真、逗硬,加大處罰力度,讓其“得不償失”。同時也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廣大民眾,低碳出行、文明旅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品德。
其三,完善制度、成立機構、明確職責。外來物種入侵,對于很多群眾、干部都是一個新概念,只要不是人為故意破壞、干擾,很少會有外來物種侵襲的困擾。所以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一方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門也忽略了相關機構的建立,相關職責的明確。其實,在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的當下,解決成立外來物種入侵機構這一問題也并非就是“難于上青天”的事情。既可以聯合多家部門,成立協調委員會,當遇到突發外來物種入侵時,這些部門就可以將零散的人員聚集到一起“共商國家大事”,不需要額外配備編制、發放工資。也可以指定某個部門負責牽頭,將職責和義務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這樣就不愁有外來物種即將入侵或者正在入侵而無人問津。
總之,保護好生態環境,既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子孫后代負責的大事,切不可貪一時的輕松,而誤了大事。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