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話城鄉,自然是由于常居城市的知識分子、中產階層集中返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穩步推進,農村議題在輿論場中日益缺乏存在感。春節便成了一個難得的觀察農村的窗口。這是一種幸運,說明農村沒有被遺忘,也是一種不幸,反襯出農村在大多數時候處于失語狀態。
每逢春節話城鄉,自然是由于常居城市的知識分子、中產階層集中返鄉。近年來,“返鄉筆記”漸漸發展成一個流行的文體,主力寫作人群有兩個:人文社科類學者與學生;新聞工作者。
“返鄉筆記”從個人視角出發,可以向公眾展示一批鮮活的樣本。但筆記體本身就缺乏學術寫作的嚴謹性與新聞寫作的中立性,完全借助它們認識農村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再加上個別寫作者刻意制造閱讀沖擊效果,使觀察淪為獵奇。
從任何一個村莊都可能“讀懂中國”,但哪個村莊都不能輕易代表中國。要想了解農村,光靠春節期間朋友圈里的幾篇熱文是遠遠不夠的。
農村議題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參與度,與其說是因為農村的實際重要性,不如說是因為農村的象征意義。大多數人仍習慣于把農村當作自己的“根”,現代中國一時片刻還掙不脫鄉土中國的籠罩。即使一些人執意將農村妖魔化來拔高自己,也說明他們離不開農村這面“鏡子”。
“故鄉淪陷”之類的情懷文章已足夠多。炊煙裊裊、雞鳴狗吠的鄉村,除了作為旅游景觀,便只能存在記憶和想象里了。在現實中,我們應該尊重所有人對現代生活的渴望與遷徙的權利,在此基礎上關心大變革時代的農村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2017-01-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