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漸行漸淡的農村上墳

[ 作者:凈梵居士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07 錄入:19 ]

清明祭祖,在農村叫“上墳”,是生者對逝者、后人對前人表達思念之情的一種祭祀活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墳,以前在農村算是一年中比較盛大的活動了,可以說類似于過小年。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觀念的變化,回鄉祭祖的人越來越少了,放眼農村,“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感覺處處都在。

小時候喜歡上墳,當然那個時候年齡還小,固然不存在因為思念親人而去上墳這么高的認識,只是覺得上墳就是新年過后期待的又一個節日,理由很簡單——一是有好吃的,二是人多歡樂,如此而已。

農村有句諺語:“有兒有女早上墳,沒兒沒女等清明。”意思是有后人的都會提前上墳,沒有后人的只有等著清明公祭了。所以,農村的上墳不會選在清明節的那一天,而是在清明前,新墳會更早些。每到清明臨近,家族的長輩們會聚在一起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然后通知所有家族里的人按時參與,這些一個家族的人我們當地叫做“親房伙子里”,意思是同一個長輩有著血緣關系的后代。上墳時間一定下來,大人們就忙著提前張羅。跟過年一樣,平時舍不得買菜吃,但是在這天還是要炒幾個菜。于是大人們會到集市上去趕集,買些菜、蛋、水果、香、紙等。當然上墳燒的紙錢不是街上買來的,而是買了整張大白紙或麻紙(黃紙)后自己拿棒槌用專用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打出像古代銅錢那樣一串一串的紙錢。燒的票子也不是現在到處賣的那樣精致逼真,而是自己用木頭刻的模板,沾了紅墨水后用裁好的白紙去拓印。打錢紙那是高難度的活,大人們會完成,而印票子這種事一般都會交給我們小孩子去印,大人交代:“印得越多越好。”

等到上墳的這一天,家里會像過年一樣,做很多好吃的。白面花卷、臘肉粉條炒韭菜、韭菜盒子、豬油盒子,還有辣子炒肉等一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好菜”。當然,這些菜做好后會小心翼翼地裝在籃子里,雖然小孩子們饞的哇哇亂叫,但是不允許吃的,只有“先人”吃了才能輪到我們吃。

一切準備停當,全家男女老少就浩浩蕩蕩地向墳地出發。一個家族的墳地基本上都在一塊兒,去的早的不能先進行儀式,得等家族的人全了才能開始。等大家都到齊的時候輩份大的會帶頭開始儀式。于是每家都會跟著在自己的墳頭放炮、點蠟、燃香、燒紙,最后用涼漿水繞燒過的錢紙灑一圈(據說這樣錢不會被搶去),然后大家磕頭,儀式就算結束。接下來就是開吃,隨著長輩一聲“搶”字,早就擺好在桌上那些的“先人”們“享用”過的飯菜就會成為大家爭搶的目標,哪家的飯菜做的最香,肯定是最先被搶著吃光的,做的不香的或者伙食不好的最后會剩下。記得那時候奶奶做的豬油盒是最香的了,每次都會被一搶而光,我們這些自家人有時候都搶不到,全被別家的人搶走。

想想那時候,一年當中也只有這一天是孤墳地中最熱鬧的一天了,大片的墳地里人來人往,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因為活動不單單是祭祖,更是一種后人們相互間感情上的聯絡和溝通。孩子們更是跑來跑去,感覺既新鮮又開心,歡聲笑語響徹在山谷,雖然祭祀活動是一種嚴肅的事情,但是對于農村人來說,上墳是一件既嚴肅又開心的事情,因為他們相信祖先們也希望看到后代們其樂融融、歡聚一起的這種場景。

歲月如流水,白駒過隙間。今年也去上墳了,墳又多了一座,那是爺爺的新墳,但是來上墳的人越來越少了,或因為各種理由,或不屑一顧,歡樂也沒有那么多了,飯菜也沒人吃了,草草燒完紙各回各家,看著夕陽下的一座座孤墳,明年的今日,還會不會再有人來祭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凈梵居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精品基地 | 亚洲男人的天堂1024 | 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