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黨中央確定的三大攻堅任務之一,意義非凡。它解決的是“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群眾以及國內分布的個案貧困群眾生存的大事,解決的是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有效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大事,解決的是四十年改革開放成果共享與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大事。這關乎發展大局,必須取得實效。
一、產業扶貧的成效
在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年的扎實推進和艱苦奮斗,全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五年來,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醫食住行等實際生活都得到一定改善,扶貧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起來,產業扶貧既有效增加了受扶人的收入,又使其掌握了生產技能,初步掌握了農業產業化的基本運營方式,更為重要的是增加了農業農村的資本投入,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一些基礎,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各地扶貧工作,由于所面臨困難的極端復雜性、面對工作對象的千差萬別性,也由于各地扶貧任務的緊迫性,也由于工作作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的滯后性,使得扶貧工作也確實存在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在個別地方,存在不顧被扶對象的差異化特征而在扶貧策略選擇上照抄照搬、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不顧被扶人、地區稟賦不同而一味上概念、貪圖高大上的問題,存在扶貧上的急功近利式冒進而熱衷于做顯性、短期成效卻忽視隱性、長遠成效的問題,存在對“為誰扶貧”認識上的偏差而熱衷于應付上級的驗收的問題。
特別是,在扶貧指導工作中,外圍性扶貧觀察、理論研究、政策制定、策略選擇、工作指導等系統智力支持,與扶貧實際需要、具體做法、實踐行為、工作落實存在一定距離和差異。觀察者、專家學者由于涉身處地、直插一線進行體察式調研少,往往對扶貧點的極端貧困性、環境的極端惡劣性、貧困人口的思想狀態及真實想法認識不充分、淺表化、經驗化,重點是對“老少邊”等偏遠地區、“山沙荒寒旱”等環境惡劣地區、市場長期不能介入的深度貧困地區的真實情況認識的不到位。因此,在外圍觀察者提出的一些對策,過于超前思維、產業化思維、理論化、理想化思維,得不到扶貧實踐中的人們的認可和接納。
三、原因分析
一些專家學者,給一些扶貧點,出些主意,當地老百姓說太大,老百姓做不成。正如一位河北扶貧一線的干部說的那樣“扶貧一年多的經歷,讓我更清楚地了解了現階段貧困地區農村和農民的真實生活,有些扶貧措施理論上行得通,現實中行不通,有些理論在實驗室和試驗田里行得通,在大田地里行不通。”事求上,專家學者的指導并非一無是處或絕對錯誤,而是專家學者的指導忽視了當下被扶對象的現實初級需求而躍進到了更高級需求,出現了期限錯配、區域錯配、人群錯配,這是問題的癥結。
四、漸進式扶貧的思路、對策
那么,如何使扶貧工作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呢?
針對在扶貧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鑒于扶貧實踐與理論指導確實存在的差異與錯配問題,以及各個扶貧點的情況千差萬別,這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從多維度去解決問題,先當下后未來,因時因地因人施策,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從扶貧執行維度,確實需要專家學者、一線工作的扶貧人員,樹立“為人民”的正確扶貧理念,“既授人以魚,解決當前困難問題,又授人以漁,解決長遠發展問題”,要真心地為貧困地區著想,真心地希望他們脫貧,充分發揮貧困地區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幫助下有尊嚴的致富。在扶貧行動中,除了要有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能力、農村事務洞察力、溝通交流能力外,還要有很強的發動群眾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工作能力,切實全心身投入到扶貧點的工作中去,先滿足受扶對象的現實初級需求,在受扶對象的初級需求與高級需求之間建設“橋梁”,逐步滿足其更高級需求,讓受扶對象順利步入自主發展、產業發展的正常人生規道。
從管理維度,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建立長效化扶貧體制機制,推進扶貧工作的法治化、體系化進程,使扶貧工作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出實招、用實策、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動態升級,歷史性地完成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戰略任務。
一是針對被扶貧對象的初級需求,貼近實際出實招,辦實事,走心地解決其當務之急困難問題。
貼近農民生活、生產實際,講求實用性,抓好交通設施、供水供電設施、排水集雨設施、環衛設施、停車場地等必需基礎設施建設;開拓農民視野,講互聯互通性,爭取建設一些無線wifi發射塔、互聯網,讓受扶對象增強與外部的聯系;謀求當地的小特色經濟發展,搞活鄉村交易、購物、工業活動,幫助建立小工業園區、小集貿、小超市、小網購集散點、農家樂旅游等;改善人居環境,突出綠化、文化建設,有規劃地栽種行道樹、花灌木,建設文化娛樂小廣場,豐富受扶對象業余生活。要少搞外墻粉刷,少進行裝飾性遮墻體改造。
二是進一步深入分析被扶對象、區域,要切入根本發現問題,為長遠發展規劃打下真實基礎。
要把貧困人口、區域放在不同空間和層面上加以調研分析,掌握基礎數據,制定有層次的遞進的脫貧舉措。從農村“微觀層面”去觀察,包括:土壤結構退化后的整治,農田的水利、電力、路網、倉儲、田間路、行道樹、田間污染物收儲等公共性末端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建設,在農村農民的交通、通訊、娛樂、養老、小診所、農民職業教育等設施建設,幼兒園、小學等教育設施的建設,農村小微企業的環境治理及生存問題,農民的組織化建設問題,農技推廣問題等;從城鄉、區域“局域層面”去觀察,包括:城市與農村的產業價值鏈分工問題,分工造成產業單一風險化解、保險、逆向補償制度建設,城鄉環境維護補償問題,城鄉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問題,城鄉有型市場、電商梯度建設問題,城鄉人口流動中的中轉、輔導、培訓問題,對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律援助問題等;從全國“宏觀層面”去觀察,包括:普適性制度供給,土地產權衍生品創新制度,財政助力,普惠性金融政策,農業農村風險投資本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企業產業孵化器制度,價格體系建設,農業技術研究、智庫建設等;從國際更大空間去觀察,包括:國際大農業合作,農業金融國際合作,農業對外承包,農業技術跨境輸出入,農業品貿易談判,貿易規則制定輸出,農產品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的合理設定等。通過不斷放大視野的觀察,就基末能夠保障扶貧策略制定的貼近性、實用性、升級性。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稟賦與區域經濟環垸,開拓視野,找準出路,將受扶人導入市場經濟、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的生存發展道路。
扶貧的產業化路徑,應根據條件的變化、地域的變化、時代的變化,對扶貧產業對策有序進行調優和迭代升級。也就是說,產業扶貧中的農業生產,必須融入到大產業鏈中,提升農業生產的價值,使扶貧項目被產業鏈所引導與拉動,同時解決受扶對象的組織化問題,使其尋找到適當的組織形式,加入到大產業鏈中,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有效運用工業互聯網、定制化生產的思路,把產業扶貧引入到新的業態中,激發受扶對象的能動性,對其進行職業化塑造,進行一定的產業轉移,適時為其創建現代的勞動場所、機構,以供其勞動而獲得收益,要適時建立培訓機構,對其進行有現代化的農民職業、技能、文化培訓,適時建立有現代化的農技推廣、農村規劃設計、農村環保、農業水電設施維護等機構,從而使受扶對象進入更高級的發展狀態。
總之,產業扶貧,要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中,要貼近實際,循序漸進,先滿足初級需求,播種發展希望,搭建發展橋梁,再開啟更高級形態,推動產業扶貧效能的最大化,向人民群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作者單位:河北省聯宇集團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