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合江縣的石堰村原來是貧困村,有貧困戶130戶364人。五年來,石堰村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好政策的支持下,補齊發展短板,打造產業亮點,靠實干從貧困村名單中退出,村民生活發生巨大改變。(5月20日 中國青年網)
作為今年成功退出貧困村名單的四川省合江縣石堰村,與大西南其他諸多貧困村一樣,受交通、產業諸多因素的影響,一百多戶村民始終徘徊在貧困線上。自黨中央號召脫貧攻堅以來,這個以前并不起眼的貧困山村不再沉睡。一個普通的鄉村之所以能引起中央電視臺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這群“泥腿子”靠著黨的好政策,靠著各級政府的好領導,靠著自己的實干精神,走出了一條“找準短板——補齊短板——發展產業”的“實干”脫貧之路,與那些所謂的現金脫貧、數字脫貧形成鮮明的對比。
“短板”雖說在一個木桶中可能只有一塊,但整個木桶的容量就被限制了,不補齊那塊“短板”,其他“長板”的作用就無從發揮。其實,許多的貧困地區,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等還是挺豐富的,但由于“交通”這一塊“短板”,就讓其他優勢“養在深閨”。合江縣的石堰村就是一個典型的“短板”村。五年前,他們雖說憑著勤勞的雙手越過了溫飽線,但貧困戶依舊一百多戶。在這場攻堅戰之初,他們首先是找到“短板”。通過實地調研,認真分析,找到了“用水難、用電難、通訊難”這三大“短板”,長期制約著這里的經濟發展。
找準了“短板”,僅僅是工作的第一步,不補齊“短板”,想來個“跨越”式發展,那是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的。為此,合江縣石堰村沒有急著搞項目,而是整合扶貧資金,先改造以前所修的泥結碎石路,并打通每個院壩的公路,統一進行水泥硬化,形成“一條條水泥公路連接著綠樹山林、大小院壩”的交通格局。接著打造全村的自來水工程,徹底結束村民飲用稻田水的歷史。這兩塊“短板”補齊,通訊難基本可以迎刃而解。這些基礎設施完善了,再針對每戶的致貧原因進行各個擊破,就不再是紙上談兵。
交通方便了,飲水不難了,通訊暢通了,就等著“發財”了。為此,石堰村因地制宜,瞄準了“地處長江、赤水河交匯處,日照充足”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經多方調研,決定以發展荔枝為主導產業,給“窮根”來個釜底抽薪。因為這里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合荔枝的成長,只要栽下去,管理技術跟得上,那就是一顆“搖錢樹”,一百年以后依然掛果且質量不減。這樣的扶貧之路,相對于之前曾報道的不顧環境,不作調研,不補“短板”而盲目地將扶貧資金用于給困難戶送“羊”的扶貧方式,就明白了什么才叫“挖窮根”。
脫貧攻堅,治標更要治本。這是一場利國利民,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戰斗”,而不是一場流于形式的“運動”。合江縣石堰村的脫貧模式,是廣大西南山區脫貧的一個“樣板”。倒不是說大家都要去種荔枝,而是要學習他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先完善基礎設施補齊“短板”,再從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入手,高瞻遠矚地著力打造產業亮點。這樣從“實干”中走出的路子,才能從根子上脫貧,才不會反彈。這就跟作戰一樣,唯有戰略戰術正確了,才占得了山頭,沖得出血路,走得向成功!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