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單等陸續出爐,反映出現階段我國各區域縣域經濟發展仍然呈現“東強西弱”的不均衡態勢。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潛力在縣域,突破口也在縣域,縣域將成為改革的主戰場。
在新常態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縣域經濟,普遍面臨著發展與轉型的雙重壓力,如何打破現有發展瓶頸,重塑增長新格局,探索出一條產城融合、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巧做“特”字文章撬動縣域新增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在經濟轉型的窗口期,對中國經濟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縣域經濟如何實現升級已經成為焦點話題。近日,“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單出爐,反映出我國各區域縣域經濟發展趨勢仍然“東強西弱”。其中,江蘇、山東、浙江形成縣域經濟“高地”。三省因率先布局新舊動能轉換,激活縣域內生增長動力,且成效明顯而各領風騷。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伴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縣域要想謀求新的發展,就必須要積極培育新經濟,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領域積極謀劃。
領跑省份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盡相同
透過百強縣、縣域經濟50強等榜單可以看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各省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領跑的江蘇省,通過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發展,發展園區經濟,以13席的絕對優勢位居“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首,其縣域經濟霸主地位短時期內難以撼動。
緊隨其后的山東省以10席入榜,則依靠的是城鄉統籌發展,保持其縣域經濟實力躋身第一梯隊。
同樣以10席入榜的浙江省,則是以特色產業為支柱,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加強產業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保持自身特而優的發展模式。
但觀整體,領跑的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有著鮮明的特點,創新、生態、新興、轉型、綠色……這些都是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的關鍵詞。
高居“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首的昆山縣,其縣域經濟的高歌猛進主要歸功于做大做強電子產業。
再如江蘇省的江陰縣,憑借其位于長江下游的地理優勢,重點在船舶、機電冶金、物流、商貿等領域尋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躋身榜單的眾多縣中,也有不少縣表現出注重綠色發展,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較高。
聚合縣域特色優勢
從榜單前十強來看,各縣都將自身特點轉為優勢,著力發展自身特色支柱產業,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因此,對于多數還未有清晰發展思路的縣城而言,尋找到適合各自發展特色的定位尤為迫切。
丁長發表示,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立足本縣資源優勢的轉化,也要跳出縣域抓縣域,發展特色經濟。在摸清本縣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在國內外經濟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其輻射力和吸引力,積極“走出去”和“請進來”,聚合成為本地的經濟優勢。
持類似觀點的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陳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找準突破點,一二三產業定位都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根據自身資源稟賦來發展特色產業。
《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中,對未來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加快創新驅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二是優化產業體系,提升縣域競爭優勢;三是踐行綠色理念,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四是鼓勵公私合作,創新PPP應用模式;五是融入城市群,促進跨區域協同協作。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幾家歡喜幾家愁,又是什么拖住了落榜縣域經濟發展的后腿呢?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內在原因是縣域層面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亟須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的成效有多大?從湖南省寧鄉縣在全國縣域經濟中排名的更迭就可以一窺究竟。
近年來,寧鄉縣一直致力于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重要補充的“兩型”產業體系。以工業為主導、城鎮帶動、三產互動、城鄉統籌的復合型發展模式為其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推動力。寧鄉縣還率先在湖南出臺裝備升級補貼政策,促進其產業轉型升級。
在“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單中,寧鄉以91.01分的綜合成績,較高的人均GDP和較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良好的產業潛力,位列第十。
丁長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伴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縣域要想謀求新的發展,就必須要積極培育新經濟,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領域積極謀劃。
包括“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單在內的評價體系,在指標設定等方面也凸顯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蘊含著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撬動縣域創新
長期以來,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在國家層面,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縣域,創新驅動力仍顯不足。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猶如為縣域經濟創新打了一劑強心針。
《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打通從科技強、產業強到經濟社會發展強的通道。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看來,縣域層面的創新驅動,主要應集中于“雙創”能力的培育。縣域創新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縣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科技、管理、商業模式等需求,要圍繞壯大縣域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開展創新創業,增強“雙創”驅動力。
優化營商環境
丁長發在采訪中強調,要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強化政策扶持,鼓勵科技創新,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會環境。
丁長發認為,基于民營經濟對調整縣域經濟結構、培育縣域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性,政府應當轉變自身的角色,以服務為主,并用經營、競爭、調控的理念重新駕馭縣域經濟。
在優化縣域營商環境的同時,陳華希望,加大產業環境建設力度,建設中小企業、上下游企業、生產與服務、物流與信息流、企業與社會等協調共生、共贏發展、和諧發展的產業生態環境。
縣域經濟能否取得突破性發展,關鍵取決于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因此,陳華建議,加大力度扶持縣域內民營企業發展,倡導和鼓勵推動全民創業,激發全民創業熱情。
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縣委書記往往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尤其是在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進程和發展特點的確立上。因此,丁長發建議,完善縣域經濟綜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和辦法,發揮好評價考核的導向作用,引導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縣域強則中國強
山東縣域經濟研究會會長 高煥喜
“郡縣治,天下安。”古語已道出了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縣域經濟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從歷年來的數據可以看出,縣域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現在不僅東部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也有彎道超車,加速發展之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有以下四大亮點。
一是得“天時”的廣東。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地區享受了多重優惠政策,通過對接港澳,承接“三來一補”等,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當然,后來因行政區劃的調整,廣東的許多縣市已陸續不在百強縣的參評之列了。
二是得“地利”的江蘇。江蘇尤其蘇南距離上海很近,受上海輻射作用很強,比如,蘇南地區依靠鄰近上海的地利,聘用“星期天工程師”,較早發展了一批鄉鎮企業,完成早期的資本積累。
三是得“人和”的浙江,浙江尤其溫州雖然距離上海也不遠,但其主要是依靠縣域的內生增長動力發展起來的。
四是善“嫁接組合”的山東。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特征可以歸結為政府主導、地區競爭、三產銜接、做大縣城、自主創新和外貿外向。
縣域經濟發展雖亮點紛呈,但當前也困難不少。首先,縣域層面的新舊動能轉換出現進展緩慢現象。縣域經濟產業層次普遍偏低,傳統產業占比過重,新興產業尚在培育,未能接續增長,再加上信息不對稱以及人才、技術的匱乏,因此,相較于城市經濟,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壓力更大,任務更為艱巨。其次,縣域間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發達的縣與欠發達的縣相差懸殊,既體現在地區增長上,也體現在公共服務配套方面。再次,縣域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這是最大的難題。最后,縣域創新能力不足。
“重病需下猛藥醫。”縣域經濟要創新發展、加快發展。首先,縣級主要領導要解放思想,提高認識,主動適應新常態,善于協調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發展與民生、發展與創城、發展與扶貧、發展與創新、發展與考核等多重關系。
其次,要突出發展特色。全國有2000多個縣域單元,必須善于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突出資源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特色、技術特色等,發揮優勢,打造自己的特色優勢,謹防低水平重復建設。即使沒有特色,也可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借力借智,打造出新的特色。
再次,縣域要創造條件搭建“雙創”平臺,借此孵化技術、企業、人才。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詬病,但可以通過引進“外腦”來解決這一難題。
最后,新時期的縣域經濟發展仍要重視招商引資引智。善借者智,活用者興。通過借力,苦練內功,加快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本報記者王彩娜采訪整理)
中西部第一縣的挺進之路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湖南省長沙縣近日來喜訊不斷。
7月13日,賽迪智庫發布了《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和“賽迪百強榜——縣域經濟100強(2017)”,其中,長沙縣位列第七。
隨后,8月初,在由眾誠智庫、經觀政研院共同研發的“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50強”榜單中,湖南省長沙縣位列第四。
8月29日,由長沙銀行與湖南大學聯合編撰的《湖南縣域經濟競爭力報告》發布,其中,長沙縣高居榜首。
一路挺進中,“中西部第一縣”實至名歸。
長沙縣,地處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地帶,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自2004年躋身百強縣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牢牢占據了中西部第一的寶座,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中不斷突破。
高位進階,實為不易。但敢為人先的長沙縣,“十三五”期間,瞄準了“挺進五強”的新目標。
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作林表示,距離長沙縣首次進入百強縣已經過去了十余個年頭,如今的長沙縣通過努力能夠實現“挺進五強”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長沙縣將全面實施“改革活縣、產業強縣、民生立縣、生態美縣、協調興縣、依法治縣”六大發展戰略,努力把長沙縣建設成為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第一縣、第一極、第一城”。
長沙縣最大的底氣自然是工業。多年來,長沙縣依靠“南工北農”的工業布局,打造南北兩條循環經濟帶,成為湖南縣域經濟中最突出的一個縣。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三大主導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比如,中聯重科、山河智能成長為國家機械制造的旗艦型企業,博世公司工業4.0升級引領新一輪智能制造;汽車產業年整車生產能力達60萬輛,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達27.8%;藍思科技成長為全國電子信息行業領軍企業,電子信息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達11%。
做強長板的同時,長沙縣也沒有忘記最短的短板。
“湖南不靠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近年來,長沙縣提出“二次創業”,舉全縣之力發展臨空經濟。長沙縣空港、會展中心和高鐵三大黃金要素集聚,政策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明顯。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長沙全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8.4%,總量占全省的12.6%。
今年以來,長沙縣工業經濟持續回升,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財政稅收增勢強勁,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強。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3.1億元,同比增長11.2%;完成工業總產值1453.4億元,增長11.6%;完成財政總收入140.6億元,增長20%。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標桿的長沙縣,為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即以中心城市帶動,形成城市的“外溢效應”,城鄉互動下,中西部的縣域經濟還有很大空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2017年09月0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