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開一片新天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綜述
實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國內外糧價倒掛的勢頭得以遏制;曾經的生豬優勢產區南方水網密集區的養殖場戶大面積關停并轉,調減存欄超過1600萬頭;產業融合帶動雙創熱潮,各地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達700萬人……
一引其綱,萬目皆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的決策部署指引下,一場深層次改革在三農領域漸次展開。這場發端于2015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我國農業發展到較高水平上的主動作為,是在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背景下的統籌調整,是在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趨勢下的應時之舉。
蹄疾步穩,吹糠見米。一年多的時間,無論是算得清楚的數據,還是切身感受的變化,這場中國農業領域力圖突破“天花板”、解開“緊箍咒”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硬仗,打得著實辛苦,卻也打得十分漂亮。
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瞄準需求側國產農產品打響翻身仗
“小步快跑,邊看邊調。”山西省晉中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智培林,今年繼續小心翼翼地調著這個擁有3.2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聯合社。繼去年減少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后,今年春耕,老智把糯玉米、富硒玉米、有機黑小豆的面積又擴大了些,“種了這么多年,不敢一下子全丟下,玉米走優質、專用的路子,小雜糧申請了商標,再把初加工項目上馬,社員們‘秋后算賬’就有的可賺了。”
正是千千萬萬個“智培林”,合力把“三量齊增”、結構失衡的中國農業大船又穩又快地掉過頭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剛一年半的時間,農業結構調優調精的態勢已然初顯:玉米面積調減,短缺品種增加,綠色優質產品增加,種養結合快速發展。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占小麥總面積的27.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大豆、雜糧雜豆、優質飼草增加近1400萬畝,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增加200萬畝。
田野上的加減法,為布局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提供了一手好底牌。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兩區”建設可保障95%的口糧需求、90%的谷物需求,確保棉油糖和天然橡膠供給水平不降低,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種植結構按照全國“一張圖”來鋪就。
騰籠換鳥之間,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農產品也緊貼市場需求和資源特色,涅槃重生,施展拳腳,以滿足消費者愈加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的產品需求。
陽春三月,河北省石家莊市的李女士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大女兒去參觀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君樂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致牧場。擠奶車間里,奶牛排著隊走上現代化轉盤式擠奶機;玻璃窗外,500余畝的花海牧草基地風吹草低,黑底白花的奶牛怡然悠閑。李女士說,在歐盟都能以質取勝的國產奶足以擔起自家二寶的“口糧”,再也不用拜托出國的朋友一桶兩罐地往回背了。
悄然之間,一批叫得響、過得硬的國產優質農產品品牌正打響一場不見硝煙的國產農產品翻身仗,洛川蘋果、五常大米、西湖龍井、贛南臍橙……從西部邊陲到東南沿海,從黃土高原到秀美江南,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散發著中華農業文明的獨特魅力,推動中國農業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發展階段揚帆躍進。
該退的堅決退下來,該治理的治理到位,壯士斷腕處正是生機勃發時
7月下旬,正是玉米拔節時,河北省衡水市下博村的種糧大戶石福林卻說這一年輕松許多。作為季節性休耕試點村之一,下博村的村民從收完小麥種玉米轉變為只種一季玉米,領取每畝500元的休耕補貼,延續了十幾年的對抗性耕作轉變為適應性耕作。
去年,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聯合印發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2017年,輪作休耕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輪作重點集中在曾經遍布大豆與高粱的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休耕集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北湖南重金屬污染區和貴州云南等生態嚴重退化地區。
對待土地的態度和方式的變革,體現著這個糧食連年豐產、農民連年增收的農業大國的決心和底氣。這是一篇以退為進的大文章: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種植制度,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實現“藏糧于地”的糧食安全戰略;對重金屬污染地區實行休耕、替代種植和修復治理,使產地環境得到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以保障。
以退為進也發生在魚米之鄉。
為保護水源、降低面源污染,浙江省調減生豬存欄800多萬頭,推出200多家美麗生態牧場,建成12個整建制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同時,實施湖羊、兩頭烏豬、蜜蜂等特色產業振興計劃,其中全省養蜂產值已達11億元。
杜絕欠新賬,逐步還舊賬,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破解資源環境“緊箍咒”、實現綠色發展過程中堅定不移的原則。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將達到75%以上,配合已初見成效的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現治理農村污染“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的曙光初現。
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提質升級,共享新動能帶來的發展紅利
2016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超過2.2∶1,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達到20.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正在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承擔著提升農業競爭力,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價值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的使命。
陜西安康,一個個土疙瘩似的魔芋滾進紫陽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線,經過36道工藝程序,成為魔芋膠和膳食纖維等深加工產品。“一盒120克的富硒魔芋膳食纖維在淘寶上的價格是468元,這可是地里產出的‘黃金’。”紫陽富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永華說。
加工業激發出了農業新價值,農業的新業態更是為農村帶來新活力。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24億人次,從業人員850萬人,經營收入超過5700億元。不遠的將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的“田園綜合體”,將以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擔綱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激發農業農村新動能的重任。
種下梧桐樹,不愁引不來金鳳凰。產業融合有效帶動了農村的“雙創”熱潮,目前各地返鄉下鄉創業人員超過了700萬人。同時,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1400萬人,家庭農場超過87.7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88.8萬家,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占比超過30%。
轟轟烈烈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拉開,好戲連臺;而這臺好戲的幕后,是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弱、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撐穩了臺面:
一年一度的“三夏”跨區機收大會戰剛剛落下帷幕,夏糧再獲豐收,中國碗依舊裝滿中國糧;
上半年全國農民居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4%,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9個百分點,隨著產業扶貧扎實推進,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更是高于全國水平;
伴隨著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推進,或將土地放心流轉在城鎮尋一份新生活,或承包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打造一片田園風光,政策連續性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次主動作為的高處起跳,進退之間,取舍之下,是現代化農業利益調整與改革紅利迸發的齊頭并進。正是因為包括政府、農民、市場主體等方方面面在實踐中通力配合、協同向前,這場涉及到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才能如此波瀾壯闊又步履穩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9月16日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