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遂昌鄉村如畫 田園如歌——美麗鄉村建設的遂昌之道
錢甌源頭筑屏障,兩江清水出遂昌。
遂昌,古稱仙縣,地處浙西南山區,錢塘江、甌江的源頭,境內山川秀麗,生態優越,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優美的自然山水,蘊育了豐富的地方文化,賦予了遂昌山水永恒的神韻和靈氣。
近年來,遂昌縣緊緊圍繞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深入推進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全力建設“美麗幸福大花園”,先后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縣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鄉村美景入畫來。但如何避免鄉村之美囿于山水美、生態美,如何讓美麗鄉村更有生命力,更有可持續力,遂昌有著獨特的“經營”之道。
坑口村通過環境整治,依托原有的自然生態,推進農家樂綜合體創建,實現了鄉村田園景區化;獨山村通過建設彰顯晚明特色的省級歷史文化重點村,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愁旅游古寨之一;舉淤口村大力傳承楊可揚文化,展示鄉風文明,成為全國鄉村文明標桿;王村口鎮通過挖掘紅色資源,成立了浙西南干部培訓學院,帶領干部一起回溯革命戰爭年代,一起感受挺進師在浙西南游擊戰爭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一起緬懷那段催人奮進的革命歷史……
以美麗生態為底
田園變樂園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田園樂景在這里浮現。
綠水環繞,稻香遍野。農家小舍依山而建,村莊近萬畝竹海隨風搖曳,涓涓流淌的百丈溪讓人流連忘返。這里是坑口村,距離遂昌縣城10公里,這里生態環境優美,可以說是離縣城最近的一方凈土,也是縣城附近的生態田園。
然而,幾年前的坑口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臭氣熏天,讓人望而卻步。但是改變就發生在這幾年。隨著河道兩旁的露天茅廁和豬圈都被一一拆除,河流也恢復了兒時的清澈,并且依托畬族文化、竹文化和農耕文化,打造出一個集休閑、觀光、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村。
步入坑口村,游客盈門的畬族風情農場便映入眼簾。農場里,河邊品茗的老人看著在燒烤區忙碌的子女,招呼著采摘園里嬉戲的孫子孫女,溫暖四溢,一派家庭祥和景象。每逢節假日,游客們駕車而來,絡繹不絕,人氣頗高。
畬族風情農場的主人名叫項小華,皮膚黝黑,整個人看起來精瘦又不失力量。十年村主任的歷練,讓他有信心、有遠見地投下300多萬元,2013年底流轉了150畝土地建設農業生態體驗區,幾年的辛苦努力,終有今日的回報。
“現在一年游客量達到五萬人次,接下來我還有二期工程要啟動,包括釣魚區和泥潭體驗區等等,有這好山好水好空氣,不怕沒人來,我對未來充滿希望。”項小華信心滿滿地說。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坑口村修建了休閑公園三處,大小停車場七處,休息涼亭12個,新建田園游步道近4000多米,村民80%建起了別墅式樓房,為村民發展農家樂打下了基礎;“木岱,鐵爐上,舊泥房”完整保留,為發展民宿保證了條件;村莊周圍竹林的竹山公路已全部開通,連成一線,為下一步打造竹林觀光、自行車賽道創造了條件。
現在,坑口村一躍成為田園生態樂園,憑借著好山、好水、好空氣,以原汁原味原生態為賣點,逐步走出一條田園變樂園的綠色生態之路。
以美麗環境為本
高山變“金山”
金秋十月,300多畝金黃的高山稻谷在晨霧里若隱若現,和青山、民房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居圖。
這里是高坪鄉,作為遂昌最“高”的村莊,曾經是“窮鄉僻壤”的代名詞。如今,村民們在家里也能賺錢了,甚至全村月入百萬,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地處遂昌縣西北部的高坪鄉,森林覆蓋率高達82.5%,是遂昌縣海拔最高的鄉鎮,素有“遂昌西藏”之稱。這個“藏”在深山密林的村莊,兩邊的高山合成高低落差的山谷,梯田和民居錯落其間。盛夏的最高溫不過26℃,是當之無愧的避暑勝地。
為了提高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借助高山避暑資源及周邊石姆巖景區等良好的生態資源,村民在當地政府的帶動下開辦了農家樂,并“組團”與杭州多家旅行社“聯姻”,形成常年合作關系,自此游客絡繹不絕。
如今“想法越來越多”的高坪人,創建新業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去年,茶樹坪村村民林延年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一個農場,搞起了采摘游,一年純利潤就有30多萬元。今年又有村民準備合伙建設一個“山頂花海”,一個“自駕露營基地”,一條森林氧吧漫步道……
從高坪鄉茶樹坪村村支書黃久富帶頭開出第一家農家樂,短短十年間,已經有超過160多戶直接從事農家樂經營。截至9月底,高坪鄉全鄉接待國內外游客3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900余萬元,高坪信用社存款突破1億元大關,比2016年底增加1128萬元。
高坪不是孤例,放眼遂昌,全縣現有農家樂經營戶549戶,今年前三季度綜合營業收入達8.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站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偏僻的高山變為農民手中致富的“金山”,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好山好水好空氣是他們手中制勝的法寶,而他們自己,也將成為美麗鄉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生態農業為基
產品變商品
2010年3月,全國首個網店協會在麗水市遂昌縣成立;
2013年6月,全國第一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在麗水市遂昌縣王村口鎮建成運營;
2015年,遂昌承辦了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現場會和全國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推進會,“遂昌趕街模式”備受矚目并受高度稱贊。
“網上購物好,不用城里跑”“買東西上趕街,一年省下好幾千”。幾年間,遂昌這個僅有二十多萬人口的小縣聚集了2000多家網店,其中淘寶皇冠店就有20多家;這里以趕街網為引擎,誕生了農村電子商務的“遂昌模式”,點燃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熊熊火焰。遂昌,儼然已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代名詞。
深山藏好物,土貨也不愁銷路!在遂昌,口感香糯的番薯是當地土產,過去物流差、售價低,農民只能烤成干留著自己吃。而現在,伴隨著游客進入遂昌,農特產品超市盛行,“土得掉渣”的番薯干線下商城可以將游客實地選購的土貨通過快遞直接送回家。
改變的不只有物,更多的是人。這些網店掌柜中有的是路邊擺攤的大媽,有的是在家務農的農民,還有經常出去打打零工的村民。如今,他們宅在家里,用略顯粗糙的手拿起鼠標開起網店,而他們上網吆喝的則是遂昌最為知名的土貨:大米、番薯干、筍干……
走在電商的康莊大道上,遂昌農民漸入佳境,玩出了“新花樣”。去年5月,高坪鄉創新農村電商形式,以高坪鄉茶樹坪村300畝高山梯田為基地,通過網絡發起了“讓你成為梯田稻米體驗師”眾籌項目。參與者可以全程參與管理和了解大米的生長、收獲過程。山泉灌溉,農家施肥,最原始的種植方式受到了網民的熱捧,大米不愁賣,千萬份訂單遠銷海內外。
山水的自然稟賦,孕育了豐富優質的農產品,乘著互聯網的東風,遂昌交出一張優異的成績單:目前,全縣擁有網店2000多家,網貨供應商2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6000人,2016年實現網上銷售額11.01億元,同比增長57.3%,遂昌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電子商務強縣創建先行縣”。
以古樸村落為形
老宅變“金屋”
遂昌的綠水青山間,鑲嵌著許多千年古村,保存有豐富的文物建筑,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長濂村就是其中之一,因眾多的明代建筑和積淀深厚的“狀元文化”聞名遐邇。
走進長濂村,省級文保單位鄭氏宗祠、公正亭、鄭秉厚府第巍峨挺立,古樸壯觀,佇立了400多年的明清古建筑群修舊如舊,保留了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千年長濂,狀元之鄉”,長濂村歷史悠久,生態環境秀美,境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明清文化旅游資源。作為全國文明村鎮、國家3A級景區和聞名遐邇的狀元之鄉,誰又能想到曾經的長濂村卻是“臟亂差”的代名詞,村集體經濟更是一度陷入一窮二白的窘境。
長濂村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轉變發展方式,依托千年古村的明清建筑群啟動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不冒煙的產業”。
長濂村成功申報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村保護利用項目,聘請浙江省古建筑設計院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投資2000萬元,建設民俗博物街,保護修復古建筑,用三年時間,力爭使長濂古村在建筑外形、色調上做到古今融合、風貌協調;成立了長濂旅游開發公司,村民以家中的古門窗、古董、民俗物品、苗木、盆景等作價入股,與此同時,將縣城20幢古建筑整體搬遷到長濂村,經過重新布置,古宅“重獲新生”,以古街區的形態展現在眾人眼前,通過5年免租金的優惠政策,古街區邀請根雕、奇石、書法、瓷器等民間藝人入駐,打造長濂村內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品展示、銷售和研究中心。
同時,長濂村規劃村內面積90畝,用于建設集旅游住宿、文化消費、商業服務、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明文化特色小鎮。建成后,將成為村集體經濟長期、穩定的新增長點。目前,一期商鋪已經全部售罄。
如今,長濂村旅游業經營收入達400多萬元,鞍山書院被評為“麗水十大休閑山莊”,省“四星級農家樂經營點”,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7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16201元,更從原來有名的落后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步步推進,長濂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麗鄉村”發展道路。
現如今,鑲嵌在遂昌大地上的美麗鄉村如同一顆顆璀璨明珠,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迸發出勃勃生機,以昂揚姿態闊步前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日報 2017年11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