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不是空殼子農民不拿空本子
——安徽天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及相關改革經驗做法
2015年,安徽天長市被確定為全國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產權改革,改出了農村發展的動力
天長在“資源不多、資金不多、財力不強”的情況下,以改革為牽引,以市場為基礎,以資本為動力,探索了中國特色的地方治理新樣本,回答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的中國農村未來的路怎么走的問題。天長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股改基礎,卻繪出了美麗的新畫卷,可圈可點。主要有這么幾條:
經驗一:縱深推進“全覆蓋”,微薄分紅暖人心。全市151個村全面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實現全覆蓋,不留白。全市127個有經營性凈資產的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其余24個村成立經濟合作社,改革后,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合作社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天長股改一年來,有收益的村實現全分紅。多的分了100塊錢,少的只分得40塊錢,老百姓說:等了40年,盼來了40元。看起來不多,但這個錢的含金量不一樣。這個錢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黨中央政策給我們帶來的,是我們從集體分來的錢。老百姓還說:“40年前看小崗分田到戶,40年后天長折股到人”。這些都是出自老百姓的口中,說明改革深得農民群眾擁護。
天長改革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市委市政府認為改革是必答題,不是選擇題;好啃的骨頭要啃,不好啃的骨頭也要啃。集體資產不是“空殼子”,必須發展壯大;農民不拿“空本子”,必須分紅,這是天長市在股改中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分顯示出他們擔當和責任,抓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經驗二:宣傳到位,群眾參與,農村治理結構逐步完善。多年來農民對基層干部印象就是上傳下達、吃吃喝喝,干部講什么,農民也不當一回事,聽不進去,開會也開不起來,非要開會就要給補貼。農民是最講實惠的,農民群眾聽你說,關鍵還要看你干,他還要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要跟他自己有利益關系,所以宣傳發動是非常重要的。天長的宣傳很到位,通過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村務公開欄、《致農民朋友一封信》等形式,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反復宣傳股改的政策、目的、意義以及與老百姓的關系,在全市營造了“議改革,懂改革,贊改革”的濃厚氛圍,最終實現了群眾要知道、要參與、要管理、要收益、要監督的效果。群眾全過程參與太重要,群眾參與和監督就不容易走樣。群眾滿意,說明改革才算成功。天長股改后,農民參與管理集體事務的熱情高漲,主人翁意識大大加強,改變了多年來農民不關心集體、不參與集體事務的狀況。例如,股改后,楊村鎮光華村花了13500元為村民健身廣場鋪設了地膠,但因地膠質量不過關,一場雨后便出了問題,這時股東代表王進就向合作社提出質疑,要求立即整改,避免了這13000多元打了水漂。
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基層組織出現了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委會和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真正實現了“政經分離”。村集體的經營性收入再也不是村“兩委”說了算,嚴格實行年初預算、成員代表大會討論、監事會監督執行等環節。村集體資金的使用以及資產資源處置權交給了村民,村級事務從“一言堂”變為“全民參與”,從“暗箱操作”變為“陽光運行”,解決了“村官”“獨攬全局”的局面,消除了村民對村干部的猜疑和誤解,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一班人馬,兩套賬目、三塊牌子”,是天長打造中西部地區農村治理結構最新最有效的樣本。
經驗三:規范操作,建立機制,確保改革可復制。天長這次改革,重制度設計,嚴格資產量化范圍,嚴把“三關”。在制度設計上,先后制定了多項制度和辦法,在資產量化上與中央文件精神完全符合,只對經營性資產量化。通過嚴把清產核資關,充分發動基層干群力量,用最低的成本摸清村級集體資產存量、結構、分布以及運營情況。通過嚴把成員確認關,使股改最易鬧矛盾的環節能夠風平浪靜,實現群眾零上訪。通過嚴把股權設置關,將經營性凈資產全部折股量化到成員,設置“個人股”,不設“集體股”,使股改一步到位,不留隱患。
各地股改千差萬別,各不相同。但形成的機制是共性的,值得推廣。天長在試點中,建立了五大機制:第一,利益聯結機制。過去集體資產是少數干部掌控,是少數干部的“小金庫”,而這次改革,量化到全體成員了,是成員的“聚寶盆”,這是利益關系的再調整。第二,動力機制。利益關系的調整,不是革村干部的命,而是再造一種新的機制,形成對村干部的一種倒逼機制,那就是不光有來自上面領導的壓力,還有來自下面群眾的壓力,農民當了股東,年底能不能分紅,分多少,這就是給村干部帶來的一種倒逼,也就形成了動力機制。第三,成員機制。這次改革最大成效就是弄清楚集體經濟到底是什么的概念,與農民的關系是什么?徹底澄清“村干部認為集體就是幾個村干部的,想咋辦就咋辦,而農民認為集體只能看,摸不著,與我沒關系,我也不會管”的模糊認識。農民是成員,是股東,集體的一切利益與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使他權利意識不斷增強,以及有了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不需政府包攬的意識與能力。第四,秩序機制。改革必須依法依規,那么股改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規范操作,摁幾個手印,上幾次墻,開幾次大會,都是需要有臺賬、有記錄、有檔案的。天長首創了“6556”工作法,即將整個改革分為“6”個階段(宣傳動員、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配置與量化、成立經濟合作組織、總結完善),重點開好“5”次村民代表大會或戶主會議(啟動動員會、清產核資結果公布會、成員身份界定及股權量化方案戶主會議、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公布代表會、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大會);按程序做好“5”個請示批復(啟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章程(草案)》,合作社理事長、監事會成員候選人推薦,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發布“6”個公示或公告(啟動改革試點工作公告、清產核資結果公示、成員身份界定工作開展公告、實施方案公示、成員身份界定結果公示、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公示)。該模式簡單易學,保證了改革快速、平穩推進,實現群眾“零上訪”。第五,支持機制。天長一年多的試點,取得如此成效,主要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一攬子政策,包括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5、7、9計劃(市財政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5萬元,3000-5000人的村7萬元,5000人以上的村9萬元”的標準預算安排村級辦公經費,保證村級組織正常運轉),開展“十強”“十快”“十優”的決定等是分不開的,讓村干部能夠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一心一意謀事創業,實現年底分紅承諾。
二、“三權分置”,釋放了農村發展的活力
“三權分置”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當年鳳陽小崗村18個農民冒著殺頭的危險在“生死狀”上摁下紅手印,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大幕,徹底破除“一大二公”體制,探索從所有權中分離出承包權,形成“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又分出一層,一分二,二分三,三權分置。經營權的放活、承包權的穩固、所有權的明晰,真正實現三權的自由、自主、自治。
天長三權分置分出了活力,解決了地有人種、人有事做的難題。一是勞動力活了,年輕人自由穿梭與城市與農村之間,老年人依舊可以在自家流轉的地上勞動掙錢。二是資源活了。農民的老房子,變成民宿,不起眼的小水溝、小池塘或農業園里的道路皆可以盤活增值。三是農村有了生機與活力。天長土地流轉達到60%。其中流轉500畝以下的主體就有1120家,流轉面積達36萬畝,分別占流轉主體總數的84%和流轉總面積45%。農村土地流轉總體呈現出規模逐步適度、主體日益多元、效益明顯提升的良好態勢,形成人人有事干、戶戶能掙錢的局面。2016年天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9元,高于全國全省的水平。
三、政策激勵,形成了農村發展的推力
農村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打破條條框框的體制機制障礙,整合資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推進過程中,天長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農村改革不斷深入。
加強基層農經體系建設。推進農村改革過程中,農經力量強,則推進改革易;農經力量弱,則推進改革難。為確?!笆掠腥烁伞⒇熡腥素摗保扉L市積極爭取滁州市和省編制管理部門的支持,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確保有效履行職能的意見》。市級在市農委下設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正科級事業單位),按照每5萬農業人口配備1名管理人員的標準,核定編制11個。各鎮在鄉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加掛農村經營管理辦公室,按照“萬人一名”的標準,從公務員隊伍中,選優配強農經工作人員4-6名,解決了有人辦事的問題。
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出臺了《天長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和《天長市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依托天長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現有的交易場所、服務設施和機構人員,借助安徽省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成熟的軟硬件平臺和信息化手段,綜合設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確保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順暢有序開展。自5月23日上線以來,已進場項目43宗,成交項目22宗,累計成交金額481萬元,與過去相比大幅增值。如楊村鎮橋南村12畝林權轉讓,起始價14.2元,成交價22.6萬元,增值率59%。
加強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市財政安排600萬元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專項基金,銀行按1:5進行配套,國元保險、天振擔保、經辦銀行按照5:3:2比例承擔風險,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目前已累計發放312戶4946萬。同時加強改革成果運用,試行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捆綁抵押貸款做法,創設“農權貸”融資產品,釋放農民的股份權能,最長貸款期限為5年。目前“農權貸”運行良好,已累計發放218筆2362萬元,增添了農村發展的潛力。
加強財政資金撬動力量。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拿出3000萬元,設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基金,基金收益與涉農項目資金整合,用于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三年共整合各類資金投入集體經濟項目3000多萬元。2016年,全市村級經營性收益達1411萬元,是改革前的2.5倍,全市實現股改第一年就有12個村向成員分紅。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市財政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5萬,3000-5000人的村7萬,5000人以上的村9萬”的標準預算安排村級辦公經費,讓村干部打消村級運轉無經費的顧慮。開展評先評優活動,對2016年度全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十強村”“十快村”和農村綜合改革“十優村”進行評比獎勵,給予獲獎村1萬元的獎勵,專門用于村干部發放獎金。
作者單位:安徽省農委經管總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