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給出了農業生產托管的官方定義——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在植保領域廣泛實踐的統防統治,便是其最廣為人知的形態。
在當前農業語境下,生產托管被賦予革新性意義。由于不改變土地經營權,它創造了一種更加靈活的土地流轉路徑,提供了關于“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全新解決方案。由此,適度規模化、前沿農機與農技、綠色生產等現代農業要素得以導入,農業生產在節本增效中,不斷接近“專業的人做專業事”的理想狀態。
誰來耕種拋荒地
34歲的鐘麗欽是詔安縣西潭鎮美營村的農機大戶。清明期間,他開著旋耕機,為西潭鎮上陳村陳金榮一家,完成了7畝地的耕地作業。一個月后,鐘麗欽還將為這塊地機插秧苗。
鐘麗欽與陳金榮的合作,源自雙方于3月26日簽訂的一份水稻種植托管協議。根據協議,鐘麗欽所在的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將為陳家的7畝地提供包括育秧、耕地、插秧、收割在內的全程托管服務。每畝服務費500元,施肥用藥環節費用另行結算。今年截至目前,鐘麗欽已接到了超過2000畝的水稻種植托管訂單。
鐘麗欽試水農業生產托管,源自當地農地季節性拋荒的煩惱。
“西潭鎮冬季種植大棚蔬菜,生產周期為每年農歷七月中旬,到次年農歷三月份,剩下的空檔期,土地通常處于拋荒狀態。”詔安縣農機管理站站長陳惠民觀察發現,季節性拋荒不僅降低土地利用率,影響收益,更由于缺乏輪作,不利于土壤改良。“種水稻效益并不可觀,大部分農民寧愿外出務工,任土地閑置。將土地租經營權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又有后顧之憂。”陳惠民說,類似狀況并不少見。
鐘麗欽從中窺見了市場契機,并構想了一套解決方案——成立合作社,利用自家的農機資源,有償為農戶提供全程水稻種植服務,既能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又因規模效應與專業化程度提升,實現節本增效,為“如何種地”找到答案。
“簽訂協議后,農戶首先提供50%的定金作為運作資金,用于種子等農資采購。我們提前一個月育苗,若育苗期間發生違約行為,農戶需承擔育苗成本。”鐘麗欽表示,育苗成功后,合作社將統一組織耕地、機插、施肥用藥以及收割等田間作業,“水稻收成后,我們還將以高于行情20%的價格予以收購,通過自有的稻米工廠進行加工,并導入富硒概念,利用自有品牌銷售。”
考慮到農業生產的風險性,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農戶購買了水稻種植保險。按照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收費標準,每畝自繳保費約2.4元,若因自然災害原因造成水稻減產,每畝可獲得最高400元的理賠。
鐘麗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正是時下流行的農業生產托管。
去年9月,原國家農業部等國家三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托管。而后發布的《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則就此提出細化要求。這份文件,則為農業生產托管賦予了“有利于引領普通農戶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利于促進服務規模經營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等意義。
從片段式托管到全程托管
實際上,鐘麗欽已從事多年的農業托管服務,并且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從片段式托管,到全程托管的進階。
鐘麗欽曾是村里的養豬戶,幾年前轉產,流轉了10多畝土地種植芥菜。發展種植業,土地最好要深耕深松。但鐘麗欽發現,每逢農忙時節,村里有限的農機不夠用。2010年,他花了1萬多元,購置了一臺手扶拖拉機,既能滿足自己需求,還能為其他農戶提供服務,每畝收費80至100元不等。第一年,這臺拖拉機就為鐘麗欽帶來了超過2萬元純利潤。
嘗到甜頭后,鐘麗欽開始批量購置農機。去年,他投入近130萬元,引進了中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設備,并成立了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對外輸出的服務,也從單一的耕整地環節,延展至從育秧到收割的全流程。
“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意味著適度規模化得以實現,機械化與專業化水平提高,在進行農資統一采購以及產品行銷時,更有議價能力,最終達到節本、增效、提質的目的。”陳惠民說。
對此,鐘麗欽深有感觸:“利用插秧機開展統一機插,一天一臺農機最少能插秧30畝,傳統人工插秧一天還插不了一畝地。人工插秧成本約為每畝120元,而機插成本僅為50多元。”
“在不考慮施肥用藥的情況下,每畝水稻托管的綜合成本大致為300元,托管服務的收費標準為每畝500元,而由農戶自行耕作的成本則超過600元。”鐘麗欽認為,“無論對農戶而言,還是服務提供商而言,農業生產托管都是有利可圖的。種植水稻,農戶每畝可獲得700多元的利潤。而農機合作社的農機設備同樣實現了利用率的提高,可全年作業。”
目前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全程托管服務,已覆蓋全縣大部分鄉鎮,并將向詔安周邊輻射。
亟待建立行業配套機制
29歲的詔安縣西潭鄉福興村人林凈雄,同樣是個農機發燒友。2014年至今,他共投入50萬余元,購置了激光平地機、翻轉犁、圓盤犁等30多臺農機。去年,林凈雄所在的張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完成了1.3萬畝地的耕整地作業,業務遍及詔安縣、云霄縣、龍海市與廣東潮汕地區。與鐘麗欽一樣,林凈雄也想將服務,從片段式托管延伸至全程托管。但有限的資金實力,阻礙了他的轉型進程。
“以水稻種植為例,開展全程托管服務,意味著首先要實現機械化作業,光是農機投入,就需要200萬元以上。”林凈雄表示,過去三年間,他通過銀行借貸共40萬元,盡管可以享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但資金缺口依然較大,“我們所使用的激光平地機、液壓翻轉犁等設備,并不在福建的農機購置補貼種類范圍內。”
林凈雄一直試圖申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但未成功”。按照福建省的扶植政策,每個項目可獲得40萬元的補助。事實上,鐘麗欽的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也因為資金壓力,遲遲未實現工廠化育秧。
“目前,農業生產托管市場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與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需要更多政策引導與扶持,加強農業生產托管組織的培育。”陳惠民認為,“培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除了政策扶持、金融信貸支持等手段,還應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托管,需要多元人才,既要懂農機、植保,還要懂市場與營銷。現實情況是,發端于農機服務的托管服務組織,知識層次較低,需要更多技術推廣與培訓。”
行業規范與標準同樣亟待建立。“目前的農業生產托管主要通過口頭約定建立互信關系,即便雙方訂立了合同,權利義務的規定也較為模糊和粗略,存在履約風險。”林凈雄認為,加強服務標準、質量、價格、信用、監督監管等方面的行業管理,是農業生產托管有序發展的制度前提。
對此,陳惠民提及了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的經驗。當地在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試點,制定了一套包括服務組織準入、服務合同監管、服務標準等在內的行業規范。
陳惠民的最新設想,是整合全縣資源,構建一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線平臺。這一平臺被定位為托管服務超市,既能夠實現服務供需對接、在線下單等功能,又能夠強化服務主體動態監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日報 2018年05月1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