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青壯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轉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民工已達2.81億人,平均年齡為39歲。與此相比,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總體呈現老齡化的趨勢,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部分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年齡已接近60歲。農村勞動力高齡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農民種糧意愿普遍較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粗放,土地撂荒情況相對嚴重的情況,這既制約了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也阻礙了農民增收致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帶動廣大普通農戶走向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在實踐中,各類服務組織通過農業生產托管的方式,為普通農戶進行服務,有效地破解了這個難題。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對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服務規模經營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生產托管帶動普通農戶的主要方式
在農業勞動力呈現出老齡化、兼業化的大趨勢下,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可以通過服務組織的專業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要素導入農業生產,帶領普通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目前,農業生產托管主要有全程托管、多環節托管和關鍵環節綜合托管三種方式。
(一)全程托管:解放農村勞動力
全程托管就是指農業生產的耕、種、防、收等生產作業環節,都交由受托方來完成,土地委托方(農戶)向受托方訂購耕、種、防、管、收等全套農業生產服務項目,整體交費。委托方在支付一定的托管費用后,在收獲后,可以從受托方獲得約定的糧食或者相應的折價。受托方一般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較全的組織或個體,主要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級供應商。例如某服務合作社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級供應商,合作社組織農機隊、勞務隊等二級供應商為委托方服務,這類似于點“套餐”。
在廣大農村,一些農戶或是年齡過大、或是需要外出打工,因此“無力耕種”或“無暇耕種”自己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撂荒等現象。全程托管的出現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使在外打工的兼業農戶可以安心工作,節省誤工費用和交通費,或者使在家務農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二是能夠利用先進的技術裝備發展農業生產,通過規模化、節約化經營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使農戶獲得更多收益。
(二)多環節托管:優化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
多環節托管的方式目前在實踐中較為普遍,主要指土地委托方(農戶)根據需要,向受托方訂購耕、種、防、管、收環節中的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項目,按服務項目交費。受托方可以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級供應商(如綜合服務類合作社、公司),也可以是服務能力弱一些的二級供應商(如勞務工作隊、農機工作隊),類似于“按需點菜”。
我國農村目前存在著大量想種地但無能力或不愿全程種地的農戶,他們離開土地但還沒有完全離開土地,離開農村但還沒有完全離開農村,對土地還有很強的依賴性,也想在農業生產上獲得收益。但客觀現實導致其無法高效完成農業生產全部環節的情況下,多環節托管可以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要素靈活地導入農業,按照廣大農戶需要提供服務,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把眾多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三)關鍵環節綜合托管:補齊現代農業發展短板
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農戶能夠依靠自身擁有的設備和技術完成絕大多數生產作業,但個別生產環節技術不精。通過開展關鍵環節綜合托管,能夠很好的補齊他們在生產中存在的短板,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例如,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機械化率很高,耕種收環節能夠實現高效作業,但防治環節較差,阻礙農作物產量進一步增長。通過對防治環節開展統防統治等托管服務,能夠補齊這一環節的短板,確保農業生產全環節都能夠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工作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
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方式發展服務規模經營,適應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民的需要,組織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很大,是我國規模經營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雖然農業生產托管在實踐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市場發育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建議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生產托管的支持力度,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按照托管服務面積、服務效果等對服務組織進行補助。在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同時,注重引導小農戶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或全程接受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讓小農戶也享受到財政支持政策的好處,帶動小農戶發展。
(二)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托管服務組織在提供服務時,一般都會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這必然要求配套設施符合現代農業發展客觀需要。目前,我國廣大農區的集中育秧、糧食烘干、農機場庫棚和倉儲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相對不足,不能滿足廣大服務組織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服務的需求,影響了農業生產托管這一經營方式的發展壯大。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探索建設集中使用的糧食烘干、農機場庫棚和倉儲物流等服務基礎設施,明確對各類服務組織開展托管服務所需要的各類基礎設施開展合適的補貼支持。此外,可借鑒實踐中一些地方的做法,探索建立集信息發布、農機調度、物流配送、金融保險等于一體的農業生產托管綜合服務平臺,切實解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面臨的資金短缺、信息不暢、用地受限等困難。
(三)加強托管行業管理
農業生產托管是在近些年發展出來的新生事物,行業存在著管理不規范、標準不統一、價格不合理等問題。因此,要促進農業生產托管規范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一是進一步規范管理。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的各類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甚至包括一些種養大戶和農機隊,服務主體的多元造成了管理不甚規范。此外,各類服務主體自身發展水平不一、素質參差不齊也加劇了管理難度,不規范的現象比比皆是。下一步,應摸清各類服務主體的基本情況,按照實踐發展的現實狀況制定適當的規范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統一的服務標準。對于接受托管的農戶來說,最擔心的就是服務組織種不好地,影響收成,因而影響農戶接受托管的意愿。農業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應鼓勵服務組織建立統一的托管服務標準,并按照標準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加強服務價格指導。農業生產托管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服務價格應該由市場確定。但由于托管服務市場發育尚未成熟,由市場調節的服務價格容易出現“失靈”和價格壟斷等不正常現象。因此,建議行業管理部門在確保市場供需決定托管服務價格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服務價格的指導和監督,引導服務組織合理確定托管服務價格。特別要防止個別服務組織形成價格壟斷,發生價格欺詐,切實保障農戶利益不受損害。
作者單位:農業部經管總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2017年第12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