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也要適應并遵循這一趨勢,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高質量農業,既包括高標準的農產品、高生產效益的農業產業,也包括高效完備的生產經營體系、高品質的國際競爭力
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農業生產經營,從狹義說是針對農產品質量而言。從廣義來看,還應包括生產經營體系質量和產業效益等方面。因為生產高質量產品,一定要依托健康有效的生產經營體系。
高標準的農產品。步入高質量階段后,產品合格只是保障人們“舌尖安全”的基本線。我們不僅要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條底線,還要在此基礎上有新突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費者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期待,農產品關注度從以往的“有無”轉變為現在的“質優”。農產品除了品質好,還需不斷豐富其種類、樣式。今后,高質量農產品消費將從少數群體轉向“橄欖型”社會大眾,從季節性轉向常態性,更好地滿足高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階層個性化、多樣化、品質性的需求,讓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為農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同時,高標準農產品也不意味著都是有機的,最終是要為不同收入群體提供有效供給,尤其不能忽略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承受力。
高生產效益的農業產業。我國正處于新周期農產品成本的上升階段,將近年上升階段的成本與上一周期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多數農產品的每畝凈利潤和成本利潤率水平未見明顯提高,甚至還大幅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生產效益和比較利益,決定著農戶或農業企業增加農產品供給的積極性。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贏利能力未能從根本上提高,除了農產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原因還是傳統農業生產有著較強的同質性,體現不出特色化和差異性,產品缺乏價格上漲的原動力和籌碼。如果農產品贏利能力不強,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提高農產品贏利能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有希望的產業,必須從改善品質、提價增值上入手。
高效完備的生產經營體系。高效完備生產經營體系的主要特征是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集約化是相對于粗放化而言的,包括單位面積土地上要素投入質量和要素投入結構的改善,農業經營方式的改善和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專業化是相對于兼業化和“小而全”的農業經營方式而言的,旨在通過深化分工協作,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要素生產率。組織化是相對于“小而散”的農戶經營而言的,包括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主體的發育,及與此相關的農業組織創新。社會化是指建立在專業化、市場化基礎之上的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體系的社會化,強調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農業發展成果的社會分享。
高品質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以來,我國由農產品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有所下降,如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外部需求弱化、國內成本剛性增長作用下,價格競爭力減弱。大量進口農產品有國內外價格較長時期、常態化倒掛因素影響,但也不可忽視國內農產品質量不足、品種不一而需要國外結構調劑的原因。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發展,大宗農產品要在擴規模、降成本上下功夫,特色農產品要在增品種、提品質上下功夫,實現由農業貿易大國向農業貿易強國的轉變。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應避免造成新的失衡,我們既要堅持質量優先,又要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過度關注質量而放松了數量基礎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必須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堅定不移走質量興農之路。但在推進的過程中,要意識到質量發展的復雜性、趨勢性和規律性,否則就會影響戰略實施效果。
要在保持存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能造成新的失衡,既要堅持質量優先,又要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過度關注質量而放松了數量基礎。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的頭等大事,所以要理順質量、數量之間的辯證關系。高質量階段的農業不是說不要數量,而是在一定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否則就是對高質量階段的片面理解。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肉禽蛋奶水產品供應充足,為我們下一步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提供了回旋余地,這也是我們發展高質量農業面臨的最大契機和紅利。
要循序漸進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清醒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關鍵點在小規模生產經營的農戶,相比于新型經營主體,他們接受新技術裝備、新生產方式的能力要弱。據農業部數據顯示,與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小規模兼業農戶在數量上仍占據絕對優勢,未來其依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質量提升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所以,提升小農戶的農產品質量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要緊緊聚焦市場導向來把握質量。無論是增產導向還是提質導向政策的轉變,目標都是著眼市場需求,讓市場引領生產,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因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變化,只有把握好需求變動,調整自身策略,生產出的農產品才能夠回避風險。如果目標市場主要是針對一線城市、出口國外的,在發展高質量的步伐上、力度上要走得穩一點,尤其是那些只能在當地獨特氣候和地理條件環境下才能培育出來的農產品,必須穩步推進保證質量,切忌盲目追求速度,搞成示范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等“大躍進”。要充分把握不同群體消費能力的差異性,如果目標市場主要是中小城市或產地就近銷售,要避免高端產品賣出“白菜價”。政府部門要擺正位置,既不一味要求擴大優質產品規模,也不能放任農產品自由無序發展,重點是強化政策引導、加強公共服務,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
要充分展現不同地方的內在文化屬性。我們在發展高質量農產品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并傳承農耕文化的價值。如有些農業產區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條件,可以把農產品與民族傳統文化交輝相映,展示人與自然相融共處的和諧之美;把地方鄉俗文化屬性賦予在農產品品質上,讓消費者不僅是享用產品,還能感受到原產地的文化魅力。不斷推動從產品對接、產業對接向情感對接、文化對接拓展延伸,這是產品品質的生動再現。追求高質量農產品外包裝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創意,突出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鄉俗風情、自然冷涼的地域形象,借助包裝形象、圖片展示,促進農業品牌與旅游品牌、地域品牌的有機融合、相互借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以農業特色資源為重點開發和培育對象,從發展特色產業和產品入手,將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與優勢產業帶建設結合起來
發展高質量農業,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壯大農業農村優勢產業,推進農業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高農業科技應用能力,扎實有效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
加快培育壯大農業農村優勢特色產業。一是基于農業優勢產區的現有資源優勢條件,從發展特色產業和產品入手,選擇特色資源作為重點開發和培育對象,將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與優勢產業帶建設結合起來。二是進一步依托城市的經濟集聚牽引作用,著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瞄準現代都市型農業精品點位,發展低耗低排高就業高效益的特色涉農產業。三是實施大型龍頭企業工程項目,科學集成應用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智能加工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與貯運;推動個性化營養功能性食品制造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應用,提升特色農產品利用的便利度和效率。
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一是通過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龍頭企業集群,建設一批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的生產基地。加強產業鏈建設,構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產加工能力強、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優勢產業體系,引導其為農民提供產前投入、產中服務、產后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等環節服務。二是增強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宣傳力度,修訂制定簡明易懂、操作易行的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重點將其集成轉化為簡便好用的操作手冊、掛圖和明白紙,讓小農戶更便于按標準生產。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農業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網絡化,加快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非營利性服務機構、市場化服務機構為三大支柱,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不同類型服務組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的新格局。
著力增強農業科技供給與應用能力。一是加快建立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進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基地建設,以增量撬動存量,統籌不同渠道資源,引導和資助創新團隊開展重點攻關。二是不斷提升成果轉化和服務區域發展水平,創建一批高質量農業科技示范典型。盡快啟動鄉村振興科技示范行動,選擇一批有代表性的鄉村作為試點,重點轉化一批有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成果,打造一批高質量農業示范典型。三是強化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圍繞農業產業重大問題和區域農業發展重大命題,構建跨單位、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平臺,提供多學科集成的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提高科技資源共享利用效率和協同創新合力。
扎實有效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創建全程質控模式,建立符合主產區實際的全程質量控制模式,遵循質量控制實施規則,對照生產(加工)、標志與銷售、管理體系標準嚴格管理。二是加強適宜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廣農業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生態種養技術、產業鏈接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減少農業投入品使用與回收。三是加大實施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扶持畜禽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促進種植畜牧循環融合發展。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