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湖南鄉村振興十大案例|沅陵縣:鞏固易地搬遷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 作者:沅陵縣人民政府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8-31 錄入:曹倩 ]

——懷化市沅陵縣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

沅陵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面積5852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369個村、35個社區居委會,67萬人,出列村153個,脫貧戶32509戶111897人,監測對象3074戶8470人。其中,已消除風險1768戶4916人,未消除風險1306戶3554人。沅陵綠意盎然,有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沅陵國家森林公園、新瀟湘八景五溪湖等眾多景區景點。沅陵水韻悠長,境內有沅水、酉水兩大水系,有911條溪河,山親水美,是休閑、垂釣、度假、康養勝地。沅陵是物產豐富的資源寶地,是全國十大水電基地、全省林業十強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生態有機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碣灘茶、五強溪魚、湘西黑豬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碣灘茶自唐代歷為貢茶,是湖南省綠茶類唯一進入國家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名茶;辰州礦業擁有140余年的金礦開采史,黃金產量全國第五,銻產量世界第一。沅陵是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地方"。

一、易地扶貧搬遷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534戶17047人,建成集中安置區34個。完成同步搬遷272戶90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4534戶17047人中,集中安置2706戶10068人,占59%;分散安置1828戶6979人,占41%。

1.搬遷人員情況。4534戶17047人中:城鎮安置1935戶7395人,農村安置2599戶9652人;16歲以下2844人,16-60歲10877人,60歲以上3326人;少數民族搬遷群眾涉及2182戶8416人;共產黨員225人。

2.34個集中安置區情況。省建工集團EPC總承包項目18個,自主建設16個。800人以上安置區1個,即太安社區。100—800人安置區21個。100人以下安置區12個。

3.太安社區情況。縣城太安社區位于縣城太常片區,是縣城國土空間規劃紅線內的一部分,是組成縣城“三鎮”之一。建成區面積143.7畝,建設安置房52棟,總建筑面積15.9萬㎡,總投資約3.5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1359戶5206人,完成同步搬遷30戶114人。安置戶來源于全縣20個鄉鎮(含太常和深溪口)187個自然村,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2020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安置區。

1.png

二、主要成效

沅陵縣全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的目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做強做大做優做實易地扶貧搬遷后扶大半篇文章,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拓寬了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一)優化服務暖民心。在搞好就學、就醫、交通等基礎服務的前提下,主抓五項特色服務,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一是落實“微菜園”服務。對全縣34個集中安置區的搬遷戶均分配了微菜地,使搬遷群眾不僅有了日常蔬菜自給保障,還可以“寄托鄉情”。二是落實購物服務。群眾搬遷到安置區后,各種生活物資購買等較為便利。三是落實政務服務。成立了黨組織、管委會或管理小組,設立“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培訓、招聘、法律咨詢、矛盾調處、家政、社保、戶籍、金融、不動產登記等服務。例如,在太安社區開設政務服務中心;荔溪鄉在麻溪鎮設立臨時辦事處,有效避免搬遷到麻溪鋪鎮的300余名群眾辦事“兩頭跑”。四是落實關愛服務。實施關愛基金制度,每年投入200萬元對弱勢搬遷群體就醫、子女就學、部分公共設施維修維護進行補貼,減輕群眾經濟負責。省市縣出臺優惠政策,對安置區搬遷群眾每戶每月減免10度電費、4噸水費及生活污水處理費,免交生活垃圾處理費和三年有線電視收視費,降低搬遷戶生活成本。五是落實物業服務。為安置點提供垃圾清收處理、水電費用收取、道路維修、小區亮化綠化、治安巡邏存放多項服務,并免收三年物業服務費。34個安置點全部解決了老人“大物件”存放場所等。

5.png

(二)促進就業穩增收。我縣易地扶貧搬遷戶有就業意愿的勞動力6892人,全都實施“有事做”。60歲以上有勞動意愿的160人,也安排了扶貧車間或公益性崗位就業,獲得工資收入。一是組織勞務輸出就業。積極對接長沙、廣州、杭州、東莞等勞務協作平臺,委托專門機構開展“訂單”式培訓,加強線上崗位發布、網上招聘、崗位匹配等搬遷勞動力求職招聘對接服務。搬遷戶外出務工人口5500余人。二是創辦就業幫扶車間實現就近就業。該縣建成幫扶車間288個,其中集中安置區扶貧車間10個,共解決搬遷群眾就業530余人,人均年增收2.4萬元。例如,太安社區創辦美桀電子、德云服飾、戶外藤編家具等4個幫扶車間,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人均月增收3000元左右。三是促進本地園區就業。結合工業園區、旅游園區、種養基地等用工需求,引導搬遷戶在本在園區就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820人次,人均年增收1.2萬元。四是開發扶貧特崗就業。統籌開發保潔護綠、治安協管、護河護路、交通勸導、社區物業等扶貧特崗和公益性崗位,安置困難搬遷群眾560人。五是鼓勵自主創業就業。堅持各類創業就業優惠政策向搬遷群眾傾斜,幫助210名搬遷戶自主創業。例如,太安社區實行免交1年門面租金,為25個搬遷戶自主經營搭建平臺。

3.png

(三)產業興旺促發展。積極構筑“縣有產業園區,鄉有產業基地,村有產業合作,戶有增收項目”的后扶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全覆蓋、產區大融合、資源新增收和利益聯結獲利。大力發展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水電風電擴能增效、生態文旅融合、茶酒知名品牌和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六大百億產業”,實現產業興旺,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集中安置區因此制宜創辦“一區一特色產業”基地,分散安置戶參與當地產業合作社,做到戶戶參與產業發展全覆蓋。建立“黨組織+管委會+合作社”的“三位一體”組織體系,縣城太安社區正在建設集蔬果種植、休閑觀光、綜合批發、冷鏈物流等于一體的“千畝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萬畝休閑文旅城市花園+深圳華大基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縣城功能區和就業增收基地。例如,七甲坪鎮兩個安置區重點發展龍蝦養殖和辣椒種植項目,直接帶動237戶808名搬遷群眾增收。按照“三權分置”的方式,對搬遷戶的原有山林、田、土確權頒證,由遷出村“兩委”負責管理,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增收;對暫未流轉的由村集體托管租賃并安排補貼,讓搬遷戶從中獲得一定的利益。例如,官莊鎮探索推行搬遷農戶將原有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打包開發股權量化,讓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188個搬遷戶與6家龍頭企業簽訂委托幫扶協議,固定分紅。探索建立了“三合一體”產業發展模式,即:實行資源合股、農民合作、社會合力、產村一體的“三合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全縣建立專業合作社733家,實行山林田土資源租賃、礦物質到戶資金入股、參與勞務用工收入、電商合作消費幫扶、金融互助產業分紅、農家樂旅游合作等六種利益聯結方式,實現所有搬遷戶產業收益全覆蓋。如:太安社區成立茶葉種植合作社,對建檔立卡搬遷戶按2000元/人的標準安排扶貧資金,實行保底分紅,連續三年人均分紅160元。

4.png

(四)文明創建興鄉風。堅持扶志與扶智并舉,激發搬遷戶內生動力。以戶為單位開展環境衛生、孝親敬老、愛崗敬業等創先爭優評比表彰活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常態化執行一月一次的專題活動,近兩年該縣先后開展 “走進太安”“太陽出來照窗臺廣場舞大賽”等60多場次專題活動,表彰和宣傳先進典型121人次。在安置區建設感恩文化長廊,以固定標語、宣傳欄等方式引導搬遷戶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激發搬遷群眾創先致富的內生動力,引導搬遷群眾勤勞建設新家園。積極開展文明家庭、衛生家庭、勤勞致富模范戶、身邊好人等創先爭優活動,激勵搬遷戶爭當先進,勵志致富,先后有2100人次榮獲全縣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等光榮稱號。2021年,太安社區著重講好三個致富故事,即:吳純愛大棚蔬菜產銷大戶,張建國服務業示范大戶(女兒長沙合伙經營資產,妻子縣城綜營美容美發,自己做技術指導),張丁福市場小型供應商、承包水田種植水稻和養殖稻花魚。

(五)美麗太安“雙融合”拓寬致富路

產業融合“內循環”成效好。在縣城太安社區,堅持以人為紐帶,圍繞有事做、有收入,成立了太安合作社,做好太安社區一、二、三產業融合“內循環”。一產業,建成太安“萬畝”生態農業園一期,取得實效。“萬畝”生態農業園一期包括:微菜園110畝,實現社區1392戶日常耕種,不僅實現自給自足,還實現種植戶增收0.1萬元;瞿家大溶芥菜專業種植約200畝,按網格劃分給社區安置戶種植,預計畝均收入約0.6萬元,實現戶均增收0.1萬元。豹皮山高粱、蔬菜輪作種植基地1700畝,按網格劃分給社區安置戶種植,預計畝均收入0.8萬元,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豹皮山水果種植200畝,開發種植金湘玉黃桃和太秋甜柿。今年屬掛果初年,實現5萬元整體收入。園區優質稻及稻花魚50畝,由搬遷戶張丁福承包,每年雇用20余名搬遷勞動力,務工人員每人增收約0.3萬元。二產業,引進振興車間、沅陵大曲制酒、太常片區農貿綜合批發市場建設,取得成效。太安社區引進4家振興車間,即:省外車間1家臺灣奇力新集團美桀電子、市外車間1家湘潭市家紡紡織以及縣內車間2家德云服飾、銳通翔戶外用品,共提供500余個就業崗位,其中,搬遷戶靈活就業100人。3萬㎡農貿綜合批發市場,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優先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和經營機會,建成后,預計年交易額將高達5億元等。同時,社區內一產業為其他二產業提供了物質保障,1100畝太安社區高粱基地每年可為沅陵大曲酒廠提供275噸高粱,可為企業減少0.5億元的原材料成本。三產業,實施勞務輸出、自主經營服務業,取得成果。制定出臺就業增收“十條”措施,開辟了“七種”就業渠道,實現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愿望的搬遷群眾就業覆蓋。通過送出家門、送上車門、送進廠門“三門式”服務,社區實現15.7%整戶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數占搬遷勞力的90%以上。80余戶搬遷戶通過租用門面開展自主服務經營,130余名搬遷戶利用優惠政策在縣城自主創業。3名搬遷戶成為擁有3萬粉絲的抖音直播銷售網紅,專業推廣沅陵農副土特產。

2.png

產城融合“大循環”后勁足。一是加快太安“萬畝”生態農業園產城融合。將單一的太安社區后扶產業,融入到太安“萬畝”生態農業園科學規劃中,建設成太常“萬畝”生態農業產業園示范性工程,轉變為縣城太常新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標桿,助力縣城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項目規劃約1萬畝,分兩部分,即核心區和帶動區。核心區包括:社區微菜園100畝,瞿家大溶芥菜專業種植200畝,豹皮山及朝瓦溪村高粱、蔬菜輪作種植2700畝,豹皮山水果種植1000畝,環大頭溶和貓兒沖水庫休閑、觀光、中藥材種植約2000畝,太安社區綜合批發市場建筑面積約3萬㎡。帶動區包括:核心區周邊的白羊坪村、朝瓦溪村為重點,逐步向周邊村組輻射,主要建設:茶園1000畝,林下中藥材種植、生態養殖2000畝,村莊整治1000畝(約500戶)。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縣城觀光農業示范基地,縣城精品果蔬供應基地,縣城親子游、影視婚紗基地,縣城生態康養、健康休閑基地,為太常片區高質量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為全市鄉村振興提供現實版示范基地。二是加快碣灘茶產業的深度融合。我縣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之一,碣灘茶產業是湖南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是我縣的龍頭產業之一,更是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我縣成功將碣灘茶產業與易地扶搬遷深度融合,建立了山林田土資源租賃、參與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三種利益聯結新模式。太安社區成立茶葉種植合作社,對全縣包括太安社區搬遷戶在內的10068人以人均0.2萬元入股碣灘茶產業,享受固定分紅。

三、基本做法

為貫徹落實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20個部委印發的《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指導意見》(發改振興〔2021〕524號〕)和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20個廳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湘發改西開〔2021〕851號〕)精神,我縣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同時,為進一步具體細化實施內容,結合本縣實際配套出臺了《沅陵縣“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規劃》和《沅陵縣“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方案》兩個細則性文件,確保后續幫扶政策的穩定落實。

(一)進一步完善后扶重點政策措施。一是重點完善鄉鎮33個安置區水、電、路、訊、氣、網、污水處理、消防及環境美化等配套設施納入鄉村振興建設行動,持續優化和美化搬遷群眾人居環境。二是保持34個安置區“關愛”基金制度不變,即每年太安社區100萬元、鄉鎮33個安置區100萬元,重點用于搬遷群眾子女升大學獎勵、監測戶特殊困難補助、重特大病診療補助等方面的支出。三是繼續執行縣級財政配套資金制度,“十四五”期內,每年縣財政預算不少于0.4億元資金,專款用于安置區服務及功能配套設施的完善和提升,以及就業、產業、幫扶車間等幫助搬遷群眾增收主體的獎勵。

(二)進一步鞏固提升就業幫扶措施。繼續執行《沅陵縣扶貧車間獎勵和補貼政策操作辦法》(沅辦〔2018〕9號),進一步吸引市場主體到安置點創辦幫扶車間,計劃到2025年底,在集中安置點新建幫扶車間13個,幫扶車間總數達22個并吸納搬遷人口就業1000人以上。保持就業技能培、創業培訓和務工交通補貼支持政策不變,繼續加大培訓力度和外出務工輸送力度,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勞力穩定就業。放大了“勞務輸出就業、幫扶車間就業、公益特崗就業、產業園區就業、自主創業就業、城鎮就業、打零工就業、旅游景區就業、家政服務就業、商貿流通就業”十種就業模式。

(三)進一步鞏固提升產業扶持政策。一是繼續執行《關于于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獎補辦法》(沅辦〔2019〕29號)文件,繼續對易地扶貧搬遷戶自主發展種植、養殖產業進行獎補。二是繼續實施產業委托幫扶全覆蓋。集中安置戶碣灘茶產業分紅享受5年以上,人均每年不少于160元。分散安置戶1828戶全部納入縣級統一實施的產業委托幫扶項目,享受同等標準的產業分紅收益。三繼續推進“一區一產業”項目。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和種養加工等后扶產業,確保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力爭5年內完成安置點產業項目投資達2.3億元左右,其中太安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投資1.3億元、鄉鎮33個安置點完成投資1億元,初步建成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幫扶基地,讓安置區群眾通過入股分紅、參與種養、吸納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產業收入。三是拓展了產業增收十條新成效,即“發展生產增收、勞務就業增收、自主經營增收、興辦旅游增收、生態補償增收、政策保障增收、資源租賃增收、農產促銷增收、集體經濟增收、股份合作增收”十種農民增收措施。

(四)進一步穩固落實權益保障措施。對搬遷縣城太安社區的安置戶創新實施“農村戶籍+城鎮居住證”的雙重身份管理,確保安置戶既能享受遷入地的城鎮居民政策,又能保留遷出地的惠農政策,落實“雙重享受”。所有搬遷戶在遷出區“三塊地”所享受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管護補助、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各項惠農補貼均保持不變。同時,搞好“三塊地”的經營管理服務,由遷出地所在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委會幫助搬遷戶落實流轉經營、集中管護,確保資源有效利用,搬遷戶獲得相應經營收益。

(五)進一步創新舉措助推太安社區產業“雙融合”發展

政策支持有深度。用好用活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縣委、縣政府為支持太安社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制定出臺了《沅陵縣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沅辦發﹝2021﹞5號)文件,為全縣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產業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進一步優化了產業融合發展環境,文件針對全縣34個易地扶貧安置區的產業融合發展制定科學規劃,指明發展方向。

技術支持有熱度。針對太常社區實況,聘請專業團隊指導、規劃產業融合項目,聘請湖南省建工集團規劃研究設計院規劃建設“萬畝”生態農業產業園,聘請湖南省農學院給予“萬畝”生態產業園技術支撐,聘請國酒茅臺集團技術指導沅陵大曲酒業等。

資金支持有力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太安社區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支持其項目建設,在資金支持上,優先考慮太安社區,以工代賑項目支持“萬畝”生態農業產業園建設。同時,支持引導搬遷群眾創業致富,制定了相應的財政貼息貸款、金融扶貧小額信貸、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六)大力開展了易地搬遷后扶宣傳活動。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的指示精神。由縣委宣傳部、縣易地搬遷聯席辦、縣太安社區聯合牽頭,邀請本土知名作家戴小雨作詞、劉武華作曲,西安電影集團攝制,中國民族唱法女歌手李友琳(沅陵北溶人、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演唱歌曲《太陽出來照窗臺》,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國務院·中國新聞網等各大網站轉發,表達了搬遷群眾“感黨恩、跟黨走”的真摯情懷。中央電視臺還派出記者到太安社區制作了專題片,并進行了連續報道。中國改革報也先后多次對太安社區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情況進行了多次報道。

(七)持續推進示范創建活動。一是特色類創建。重點圍繞創建“省級文明社區”、“湖南省最美瀟湘文化陣地”、“國家級基層婦女組織示范點”、“省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園”、“市級就業幫扶車間”等目標,不斷加大示范創建力度,提升了社區居民生活質量。二是示范類創建。全縣創建1個集中安置綜合示范區為太安社區。創建3個集中安置后續管理示范區分別為:縣級示范區明溪口鎮黃秧坪安置點、鄉級示范區麻溪鋪鎮遼龍安置點、村級示范區涼水井鎮松山邊安置點。創建3個集中安置就業幫扶示范區分別為:縣級示范區太安社區、鄉級示范區官莊鎮集鎮回購房安置點、村級示范區盤古鄉盤古村集鎮安置點。創建3個集中安置產業發展示范區分別為:縣級示范區太安社區、鄉級示范區七甲坪集鎮安置點、村級示范區官莊鎮辰龍關安置點。創建12戶勵志易地扶貧搬遷自主創業示范戶均為太安社區的自主創業典型戶。創建12戶分散安置后續幫扶示范戶,每個鄉鎮均創建1戶以上。

四、主要經驗

在全國率先探索出集中安置區“四有四安”后續幫扶新模式。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并全面落實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四有四安”后續幫扶新舉措,即有服務、家庭安居,有就業、工作安定,有產業、收入安穩,有動力、生活安心,進一步提高了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四有四安”后續幫扶先進經驗先后被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引》(第5期)、湖南省委辦公廳《工作情況交流》第27期和省發改委、省易地搬遷聯席辦內部刊物刊發,中央電視臺、中國改革報也先后進行了專題報道。

創新后續幫扶20條措施。全面落實懷化市委、市政府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后續幫扶20條措施,全方位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就醫、產業增收、醫療保障、教育就學、老幼關愛、政務、公共交通、物業等服務,進一步提升了安置區公共服務能力,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在深度融入政策上有新突破。一是積極鼓勵搬遷戶戶籍遷移。進一步宣傳和解釋好國家、省、市和縣里出臺的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耐心細致地做好搬遷戶的思想工作,借助安置戶產權頒證的有利機遇,大力支持和鼓勵搬遷戶遷戶。同時,對搬遷戶戶口遷入安置地,縣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建立了遷戶“綠色通道”,實行“一次申請,全程辦結”。二是繼續完善了戶籍不在安置地的相關政策。一是進一步完善鄉村低保變城鎮低保制度,實行“鄉村低保+特殊困難補貼=城鎮低保”制度,今年將這一舉措延伸到建制鎮集鎮安置區。二是繼續完善鄉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抓集中安置區后扶制度,特別是戶籍不在安置地相差政策的落實,明確班子成員為第一責任人,切實將相關政策落到實外處。三是積極鼓勵搬遷戶參與遷入地村(居)社會事物管理和服務,在尊重搬遷戶意愿的前提下,積極引導搬遷戶在選舉和被選舉、評議、組織生活等方面,納入和融入轄區。四是出臺政策解決殯葬問題,各集中安置區通過統一規劃,安排公墓用地,解決后顧之憂。五是繼續固化生活用電、用水、有線收視、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補助和優惠政策,并在五年內不變。

在農村生產資源經營管理制度上有新探索。一是農田不拋荒。在尊重搬遷戶意愿、又不拋荒的前提下,搬遷戶無法耕種的農田,統一交由遷出地村(居)委會,在確保不拋荒的原則下,耕地地力補貼由搬遷戶享受。同時委托遷出地村(居)對農田可實行對外流轉、租賃、承包等,所得收益由歸搬遷戶所有。二是耕地山林納入生態保護。搬遷戶在遷出地的耕地,由縣林業部門按政策納入退耕還林,所得補助歸搬遷戶所有。搬遷戶在遷出地的山林,委托縣林業部門,能納入生態林的納入生態林,不能納入的實施有補貼的封山育林,所得補貼歸搬遷戶所有。

在幫扶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高度契合上有新舉措。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一區一產業”納入鄉村振興重點扶持產業。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給予重點支持和幫扶。同時,在產業產品銷售、包裝、流通等環節給予重點照顧,確保產業發展有后勁、有收益、搬遷戶有收入。二是重點支持縣城太安“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爭取和利用縣農發行貸款1億元,發展太安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力爭取深圳華大基因支付項目,建設太安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示范園;全面提速縣城太常片擴容,利用新型城鎮化政策和項目資金,建設太常“萬畝城市花園”。

在易地扶貧搬遷幫扶與同步實現新型城鎮化上有新開創。一是重點支持縣城太常片區功能完善。太安社區是太常片區的中心居民點,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縣城是重點,而縣城太常又是重點中的重點。未來,該縣打算從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及公益設施配套等方面,優先規劃和建設太常,優先完善太常片區急需和中學、醫療等設施建設,確保太安社區的長期發展和穩定。二是支持建制鎮擴容提質。利用國家、省新型城鎮化政策和項目,優先支持建制鎮集鎮擴容提質,完善建制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高建制鎮綜合承載能力。同時,將建制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各項設施完善作為優先項目,實現同步提升、同步提質增效。三是試點支持鄉集鎮和中心村項目建設。將按照該縣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未來五年,將選好、選準試點鄉集鎮和中心村,優先選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鄉集鎮和中心村,按照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項目庫。重點傾斜污水及生活垃圾處理、道路交通、教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力爭新型城鎮化戰略在鄉村取得試點新成績。

在就業幫扶質量上有新提高。全力以赴建設好縣城產業開發區。一是充分挖掘國家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后扶政策資源,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在產業項目引進方面的優勢資源,爭取引進幾家勞動密集型朝陽產業落戶沅陵產業開發區,帶動和擴大縣域就業。二是積極培育本縣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該縣的產業發展資源,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一區一產業”,將該縣本土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納入工業園區加工增值,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提升本縣就業增收的比例和質量。扎實做好外出務工的政策引導和優質服務。一是繼續強化與省外大企業用工企業的對接和聯系,建立勞務輸出最可靠、最誠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常來常往,為該縣外出務工提供牢固的企業基地。二是繼續加大免費就業培訓,實行定單式培訓、定單式上崗、保底工資式上班,進一步提高外出務人員的數量、質量和增收的幅度,真正實現就業和增收雙贏。

微信圖片_20220831090307.jpg


(供稿單位:懷化市沅陵縣人民政府;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杳蕉夜夜揉夜夜爽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一本色综合久久 | 午夜福利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