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
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距離縣城1.5公里,面積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68畝,山地4000余畝,骨干塘89口,轄22個村民小組,701戶,總人口2795人,村支兩委成員6名,黨員68名,村設黨總支,下轄2個黨支部。近年來,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梅花村依托區位優勢,發揮梅花效應、盤活梅花資源,塑造梅花品牌,壯大梅花經濟,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就是這樣一個面積、人口均不大的小小梅花村,就是這樣一個5年前還落后、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梅花村,在短短5年時間,創造了鄉村振興的奇跡,梅花村一躍成為國內聞名的村莊,前來梅花村學習鄉村振興經驗的國內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基層干部絡繹不絕、紛至沓來,梅花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代名詞,梅花路子彰顯蝶變效應。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0萬元,是2016年的5倍。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森林村莊、省文明村莊、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精品村、省基層黨建示范村、省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村、省衛生示范村等一系列國、省榮譽。中央電視臺先后4次報道梅花村鄉村振興的成效與經驗。是什么讓一個昔日落后的小村莊開創大振興,梅花村成功的秘訣就是堅持走好六條路子。
一、堅持走好黨建引領路子,頭雁領航形成鄉村振興“組織雁陣”
俗話說,富不富,看支部;強不強,看頭雁。梅花村系原蛟龍村和小梅花村并村整合而來,因盛產梅花而得名。五年前,梅花村因為路不通、電不通、觀念不通,被當地老百姓戲稱為“三不通”。五年后,梅花村蝶變為城市后花園、網紅打卡地,被稱為衡陽縣“五朵金花”之一。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密碼就在于梅花黨建(即以支部為核心,選頭雁、用強雁、育雛雁、引歸雁、帶群雁)。選好“頭雁”。以村支“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注重吸納職業農民、致富能手等優秀人才,不斷優化班子結構。比如,省人大代表、全國種糧大戶劉準,因為發展有思路、辦事講公道被推選為支部書記。同時,考慮到發展需要,適當增加班子職數,提升班子戰斗力。用好“強雁”。以積分管理為抓手,通過設崗定責引導黨員自覺發揮先鋒作用,形成評先評優看積分、外出考察看積分、擔保貸款看積分的鮮明導向,著力激發黨員爭先創優的熱情。比如,老黨員高揚政,由于不參與村里公共事務,在2017年黨員積分排名倒數第一,之后變壓力為動力,主動清掃衛生、帶頭義務除草、積極支持項目,從“落后分子”一躍成為“先進黨員”。育好“雛雁”。大力實施“鄉賢興村”“能人興業”工程,嚴格按照黨員發展“七制”程序把鄉賢、能人、大學生等培養成黨員,形成了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生動局面。引好“歸雁”。注重發揮退休干部、返鄉企業家、畢業大學生等力量作用,鼓勵他們在發展產業、引進項目、維穩社會、人居環境、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牽線搭橋,共同建設梅花村,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帶好“群雁”。充分發揮群眾自治作用,組織成立村民議事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積分評審委員會等自治組織,注重吸納有威望、懂財務、善管理的群眾,著力激發群眾參與管理村級事務主動性。率先成立首個村級工會,利用“掌上工會”為會員提供實時就業咨詢、技能培訓、生活救助等服務。
二、堅持走好農旅融合路子,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鮮明底色”
為了進一步將梅花村打造成為城里人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后花園,梅花村始終堅持產業先行,因地制宜打造農旅融合6大功能區,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經濟,實現農戶變商戶、農村變景區、農產品變旅游商品。打造特色小鎮示范區。引進浙江滬馬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建設梅花小鎮,梅花小鎮總投資3億元,擬開發面積450畝,分3期建設,建設期2年,由浙江滬馬公司出資2.4億元,占股80%,梅花村委會以土地、基礎設施、服務和湖南梅鄉情園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現金等入股,占股20%。將梅花小鎮和“梅花樂園”景區建設成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梅花品牌”鄉村旅游度假區。2021年創“梅花樂園”三A景區。打造農事科普體驗區。成立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3000余畝高檔優質稻規模化生產,建設“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的現代化、機械化稻作公園,滿足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業科普、農業研學等市場需要。打造特色瓜果采摘區。統籌利用800余畝園地資源,建設50畝玻璃觀光大棚,引導村民栽培美國脆柿、三紅柚、黃桃、酥脆棗等10余種特色果樹,建設好看、好玩、好吃的“四季果園”,實現休閑有園,游覽有花,采摘有果。打造生態蔬菜種植區。成立梅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300畝無公害蔬菜產業基地。策劃推出“共享農場”,專供城里人領種,農戶協助目常管護,讓城里人獲得“出出汗,勞動勞動,蠻過癮”的滿足,村民獲得“不下地也能收菜收錢”的喜悅。打造鄉村休閑美食區。深度挖掘傳統飲食、農耕和民俗文化,發展“民宿型”家庭農莊、農家樂以及原生態家庭手工作坊,喚起舌尖上的鄉愁。目前,全村已建成星級以上休閑農莊3個、特色農家樂6個。注冊“梅花村”“梅花緣”“梅花俏”3個村級公用品牌,用于銷售具有品質保證的香米、扁粑、糍粑等農家特產,建設800平方米農產品展示館。打造梅花文化康養區。以梅嶺為中心觀景臺,依山傍水沿路種植12個品類、萬余株梅花,建設綿延3公里的梅花文化長廊、6米寬的村主干道梅花大道,超前規劃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大樓,高標準建成15個美麗屋場、8個村民集中住宅小區、3個文化休閑廣場、鄉村振興培訓中心、村史館,全面完成“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康養小鎮”。村容組貌顯著提升,村民和外來企業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三、堅持走好人居環境路子,美麗生態增添鄉村振興“靚麗顏值”
依托山水田園,全面實施硬化、綠化、美化、凈化工程,讓村民享受到既有農村風情又有城市般便利的宜居環境。打造人居環境樣板區,進一步提升“梅花顏值”。經過近些年的大力建設和實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村莊清潔行動,梅花村的綠化美化亮化花化凈化序化文化做到全覆蓋,村組道路加寬和硬化油化基本覆蓋,全村萬余株梅花樹競相綻放,村在園中、家在景中、人在畫中,勾勒出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漫步在村里四通八達的瀝青路上,稻田風光、烏語花香、傳統院落、氣派洋房相映成趣,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硬化方面,全村村組道路80%以上加寬硬化油化,戶戶通水泥路,高標準的產業路進行了油化。綠化方面,大力實施林宅路水“四旁”綠化、宣傳地綠化、庭院綠化及公園綠地建設。專門成立日巡防工作隊和義務撲火隊,加強綠化管護,全村林木覆蓋率達70.35%,高出全省森林覆蓋率10.53%,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美化方面,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拆除“空心房”萬余平方米,改水、改廁、改廚560戶,統規聯建村民住宅小區11個,新建文化休閑廣場3個。同時,因地制宜配建小果園、小游園、小菜園、體育場、文化欄,讓村里更宜居更美麗。凈化方面,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定期開展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等評比,做到整治不留尾巴、衛生不留空白、維護不留縫隙。
四、堅持走好村莊善治路子,治理能力保障鄉村振興“蹄疾步穩”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梅花村在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立足之際,主動探索。強自治。組織成立議事委員會、積分評審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群體,支持村民為鄉村治理發聲,增強當家作主的責任感。充分發揮“一義務投工投勞。引導返鄉下鄉人員貢獻正能量。大量吸納新農人、本土民營企業家、退休返鄉干部、返鄉大學生、法律工作者、新鄉賢等加入村組治理,為村里產業發展、社會維穩、人居環境、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獻計出力。成立首個村級工會組織,3個現代化農業公司、13個專業合作社、20余家駐村企業的員工全部吸納為工會成員,“掌上工會”提供就業咨詢、技能培訓、生活救助等服務。村民有事敞開說,把事亮出來,黨組織牽頭議,把計找出來,黨員干部帶頭,把活干出來,結果大家評,把譜定出來。固法治。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加強村普法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站點規范化建設,每年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民小組2個以上,鞏固“五零”村莊成果。開展平安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推進駐村警務室輔警建設。全面推行“一核五會”(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監督委員會、鄉賢會的作用)制度,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開展平安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推進駐村警務室建設,不斷提升村治安防控水平,扎實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全面實現進出村道路視頻監控全覆蓋。倡德治。開展“優秀黨員”、“優秀組長”、“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大力提倡好人好事,以德治涵養法治和自治,弘揚道德的力量。嚴格村務政務監督、規范民主理財,做到爭項爭資與項目實施管理并重,最大額度引進項目,最大限度發揮項目資金撬動作用。近年來爭取各級財政項目資金近千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近5000萬元,吸引產業項目投入過5億元。
五、堅持走好文化文明路子,鑄魂塑形造就鄉村振興“豐富內涵”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如何讓老百姓在“富口袋”的同時也“富腦袋”?梅花村堅持以文鑄魂,結合“衡陽群眾”品牌建設,激勵群眾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鄰里團結、村莊和諧。厚德同心樹新風。率先導入銀行管理模式,開設“厚德同心積分銀行”,量化“忠孝、友善、誠信、勤勞、節儉、優美”等文明道德行為,設立善行義舉榜、道德星級榜、道德紅黑榜,實行月評分、季評星、年評模,村民可以用行為換積分,以積分換實物。截至目前,“厚德同心”儲戶已達612戶,“道德積分”達2萬余分。引導村民養成做好事、行善舉的文明行為習慣,積分積出好民風。中央電視臺兩次報道梅花村“厚德同心積分銀行”建設運行的成效和經驗。鄉村文脈傳家久。大力弘揚明翰精神、玉麟風骨、船山思想、大禹文化等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和家風、家祠、家訓、家規等文化遺存,讓傳統文化浸潤人心。同時,積極評選表彰“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群眾,形成清風正氣。移風易俗除陋習。把移風易俗作為重點列入村規民約,由紅白理事會制定制度、負責監管,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實現大事簡辦、盡量不辦。文化惠民暖人心。加大村級農家書屋的建管力度,積極推進小戲臺、小廣場建設,不斷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定期舉辦農民豐收節、嘗新節、梅花春晚等傳統文化活動和羽毛球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競技活動以及廣場舞、知識競賽、歌手大賽等文娛活動,讓老百姓足不出村也能享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扎實推進“文藝下鄉”活動,推進國學、書法、戲曲進學校、進鄉村,用文藝涵養精神,陶冶群眾情趣。
六、堅持走好改革創新路子,梅花模式開創鄉村振興“宏大局面”
過去,梅花村雖然毗鄰縣城,但卻抱著“金飯碗喊窮”。關鍵在于沒有發揮資源優勢,形成發展合力。鑒于村里現狀,梅花村堅持以以效益改革為切口,積極盤活“梅花”資源,放大梅花效應。一方面,改革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盤活“梅花”資源。梅花村創新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土地確權到組不到戶,按照村民總戶數,把土地集中確權到22個村民小組,但只確權屬面積、不確具體地塊,從源頭上杜絕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便于整村整組流轉土地,促進招商引資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保障村民增收。如,以紅星組為中心,推動了12個組的土地流轉,市農科院、“田園沐歌”田園綜合體、“尚綠生態”家庭莊園等市場主體以33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為基準價,每3年遞增10%,共流轉村田土山塘2140余畝,國家糧補、直補仍然歸農戶所有,給村民帶來了沉甸甸的獲得感。另一方面,探索創新融資渠道,壯大“梅花”資本。一方面,進一步開展信用鄉村創建,獲得衡州農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整村授信。村民獲得信用評級后,可憑信用無抵押無擔保貸款30-50萬元,解決了鄉村振興建設資金難題。另一方面,梅花村以基礎設施或配套服務入股,引進社會資本,積極搭建“新力量”參與平臺。全村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個、星級以上休閑農莊3個、特色農家樂6家。凡是村里引進的企業,村集體均以基礎設施或配套服務入股30-40%,同社會資本合作,形成“以短養長”“以長補短”的產業組合,收益按比例分配,三年內村集體經濟可達到500萬元。梅花村改革經驗得到省委副書記的充分肯定,并批示在全省推廣。
(供稿單位: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村委會;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