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應京郊某鄉邀請考察新農村建設。聽說該地有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我欣喜地前去參觀學習,不料結果令我十分失望。
原來這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名不符實”:生產蔬菜的空間是傳統的塑料大棚,大量化肥和農藥照常使用。唯一的好處可能在于:其包裝是正式的,打著有機食品的標記,據說是權威部門認證的。據經營該有機食品基地的老總介紹,他們的產品不愁銷,供應北京7個大超市。
有機蔬菜必須使用有機肥,為什么不搞有機肥種植?對我的這個問題他們似乎感覺很奇怪,因為使用化肥省事便宜,他們壓根沒有利用有機肥種地的打算,反正消費者也吃不出來(實際上風味完全不一樣,可惜市場上真正的有機食品很少,普通消費者難以買到,無從比較)。在經營者眼里,既然銷路看好,有機肥種地又臟又臭,實在是多此一舉。調查中還發現,該鄉有20多萬的流動人口,地方領導對大量人糞尿處理感到非常頭疼。經常有人將收集上來的糞便偷偷傾倒在河道、溝渠和路旁,下雨的時候淤塞河道,臭氣沖天。
按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定義,有機食品是指按照國際有機食品標準要求,并通過獨立機構認證的環保型安全食品。它包括一切可以食用的農副產品,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有機原料,原料必須來自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是采用有機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產品;二是有機過程,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要求;三是有機跟蹤,生產者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必須有完善的跟蹤審查體系和完整的生產和銷售檔案記錄;四是有機認證,必須通過獨立的有機認證機構來認證審查。
在上面四個條件中,最容易做到的是第四個,其次是第三個,最難的是第一個。為了讓消費者心理上“滿足”,商家往往愿意花大力氣去搞所謂的“認證”和“跟蹤”,而對有機原料和有機生產過程(全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搞反季節、不搞轉基因、不用添加劑、不用除草劑等等)則不愿意去花功夫。最關鍵的是,“認證”和“追蹤”來的容易,且有更大的“蒙蔽”性,而認真遵守有機食品生產的工藝流程,則費工、費時、投入大、見效慢。
由于中國市場上真正的有機食品很少,且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存在互不信任危機,日本99元/公斤的“天價大米”,美國80元/公斤的豬肉才得以長驅直入中國市場。今年7月份,12噸“天價大米”不到20天,就在北京銷售一空,目前有關部門擬進口第二批“天價大米”。這對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實在是極大的諷刺,中國的農業官員和農業科學家應當為此感到汗顏。中國農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進城打工的時候,他們的優勢行業――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產業,正在被發達國家的農民所“侵占”,而后者的人工費比前者要多得多。
泱泱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生產不出高質量的大米和豬肉嗎?這個問題很長時間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F在看來答案是明確的,即在有機食品生產和銷售這一系列過程中,造假的成本遠低于“造真”的成本,最終造成國民對本土產品的不信任。
生產有機食品應當從最基礎的有機肥來源抓起,而不是從有機認證抓起。在種植區周圍要有養殖區,養殖區周圍要有種植區,人畜糞便可以通過沼氣工程將能源提取利用,并經過殺(蟲)卵滅菌等過程后進入大田生產。有機食品認證部門應當嚴把認證關,還消費者一個明白;消費者應當正確理解有機生產過程投入大、用工多、產量低這個道理,優質必須優價,否則如果你花的錢少,商家給你的肯定是“牌子真、東西假”的產品。信任度是建立在“貨真價實”這個最樸素不過的道理上的。
作者簡介: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