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西媒:城鎮化關乎中國未來命運

[ 作者:曾潔?李昕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9 錄入:吳玲香 ]

參考消息網219日報道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216日刊發題為《中國城鎮化的多重影響》,作者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教授伊格納西奧·尼尼奧·佩雷斯在文章中稱,中國制訂的十三五規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使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需要經濟取得適度較高的增長水平。為此,面對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專家們認為,要想達到適度較高的增速,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至少要達到6.5%7%的水平。這正是十三五規劃預計的經濟增長速度。

文章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要想實現這一增長目標,關鍵在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巨大機遇(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約55%),意味著中國甚至可以達到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超過80%)。

城鎮化是中國個人消費增長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的巨大機遇,這兩點是確保中國實現增長目標的關鍵。

文章稱,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一趨勢在近年來已經十分明顯,而且未來還會持續。但其重要性并非單單體現在其規模上(預計到2025年將有近10億人口生活在城市),還因為城鎮化在社會穩定、制度化、經濟、環境和政策穩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和思考中國未來幾年面臨的挑戰、機遇和潛在的變化時,城鎮化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果不把一切事情放在健康、有序的城鎮化這一需求的大的框架內考慮,就無法理解中國近年來在各個領域進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改革,以及出臺的新政策。這些改革不是相互孤立的決策,而是中國政府面對未來相互關聯的各種挑戰而做出的一種全方位回應。所有這些挑戰都與需要調整和持續引導的城鎮化進程息息相關。

文章稱,中國政府做出了一系列決定:為農民工獲得城鎮戶口提供便利;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退休和養老金制度改革;取消獨生子女政策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等。所有這些都是在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關鍵要素城鎮化進程框架內做出的決定,也是為了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毫無疑問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是未來需要加以關注的對象。不僅因為城鎮化進程中蘊含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而且因為這一進程本身關系到中國未來的命運,以及它應對各種威脅到其發展模式的各種主要問題的能力。

中新社北京129日電 (陳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緩慢是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中國國務院29日的政策吹風會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說。

胡祖才在會上介紹了近日國務院通過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提出的九大方面36項措施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位列首位。

意見指出,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包括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放寬重點人群的落戶條件,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證持有人享有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

據胡祖才介紹,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人口年均增加2000萬人,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至今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6.1%,但與之相比,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較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到2020年達到45%的目標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有評論認為,中國城鎮化已經進入飽和階段,想要繼續推進比較困難。近年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已經成為中國官方推動城鎮化升級的重要手段。

2014年,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四大戰略之首提出。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去年底指出,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

近年來,中國主要通過改革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據胡祖才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27個省市區出臺了戶籍改革實施方案。中國的《居住證制度暫行條例》主要致力于解決如何保障城鎮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現在有些城市已經邁出了很大的步伐,比如福建省晉江市,它規定居住證持有人享有30項市民化待遇,跟當地戶籍居民差異已經很小了。

胡祖才表示,中國十幾億人口城鎮化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完成西方發達國家用上百年才能實現的過程,有點壓縮版,矛盾比較集中。但隨著政策措施的落實,整個過程來看,城鎮化中的這些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

中新網26日電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發展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完善城鎮住房制度方面,首先就要建立購房與租房并舉、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

據悉,《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發布實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抓緊行動、改革探索,新型城鎮化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緩慢、城鎮化質量不高、對擴大內需的主動力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城鎮住房制度:首先,建立購租并舉的城鎮住房制度。以滿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房與租房并舉、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對具備購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購買商品住房。對不具備購房能力或沒有購房意愿的常住人口,支持其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通過提供公共租賃住房或發放租賃補貼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其次,要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住房保障采取實物與租賃補貼相結合并逐步轉向租賃補貼為主。加快推廣租賃補貼制度,采取市場提供房源、政府發放補貼的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歸并實物住房保障種類。完善住房保障申請、審核、公示、輪候、復核制度,嚴格保障性住房分配和使用管理,健全退出機制,確保住房保障體系公平、公正和健康運行。

再次,要加快發展專業化住房租賃市場。通過實施土地、規劃、金融、稅收等相關支持政策,培育專業化市場主體,引導企業投資購房用于租賃經營,支持房地產企業調整資產配置持有住房用于租賃經營,引導住房租賃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新建租賃住房。支持專業企業、物業服務企業等通過租賃或購買社會閑置住房開展租賃經營,落實鼓勵居民出租住房的稅收優惠政策,激活存量住房租賃市場。鼓勵商業銀行開發適合住房租賃業務發展需要的信貸產品,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對購買商品住房開展租賃業務的企業提供購房信貸支持。

此外,還要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機制。調整完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發展個人住房貸款保險業務,提高對農民工等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金融服務水平。完善住房用地供應制度,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推行商品房買賣合同在線簽訂和備案制度,完善商品房交易資金監管機制。進一步提高城鎮棚戶區改造以及其他房屋征收項目貨幣化安置比例。鼓勵引導農民在中小城市就近購房。

中新社濟南117日電題:鄉村記憶館在中國城鎮化步伐中留住鄉愁

作者曾潔

磨盤、油燈、風箱、量星、草囤、鋦鍋挑子、老式織布機……山東兗州新驛鎮50平方米的陳列館中擺放了百余件已退出現代鄉村生活的陳舊器具。與千百年歷史的文物方可陳列供后人瞻仰不同,而今六七十年前農村常見的鐵犁、石磨、紡車被陳列進了山東各地的鄉村記憶館,以記錄中國農村發展的足跡。

這些老物件是傳統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見證者,也是當代人寄托鄉愁,尋找鄉村回憶的載體。兗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國鋒告訴記者,老物件是從農戶家中收集來的,上了年紀的人還能叫出它們的名字,說出它們的用途,可年輕人已經對這些東西極其陌生,同質化的城鎮生活正在侵蝕鄉村記憶。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2014年中國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萬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2014年更高達54.77%。而在197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17.9%

建立鄉村記憶館成為當前中國多地挽救鄉村文化的方式之一。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僅山東臨沂目前就已建成了700多個鄉村民俗展覽館。孩子是我們最想吸引的觀眾,臨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曹首娟說,當地持續舉行帶著家鄉上大學活動,讓青年人到展覽館搖搖紡車,舉舉鋤頭,學學草柳編,帶著家鄉記憶離鄉求學。

鄉村記憶中不僅有鄉愁還有智慧。草編技藝、佛頭黑陶技藝、桃木雕刻技藝、虎頭鞋制作技藝……一系列融合黃河口鄉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陳列在山東墾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中。

剪紙藝術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楊秀玲北京時間17日帶著自己的作品在美國參加洛杉磯華人工商大展,中國傳統春節前夕為當地華人、華僑送去家鄉的非遺文化符號。楊秀玲當天用微信告訴記者,她出生于山東鄆城的剪紙世家,現代化生活非但沒有阻礙她繼承這項傳統技藝,反而讓她認識到傳承和傳播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社會責任。

從事鄉村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家張士閃認為,城鎮化催生的城市人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區文化,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仍習慣于從鄉村生活經驗中尋求歸屬感。因此,建立鄉村文化陳列館、非遺展館等場所不僅滿足了一縣一鎮的文化需求,也是大多數城市人所需的精神食糧。()

中新網1228日電香港文匯報28日刊文稱,城市化承載了人類追求質量生活的美好向往與理想。近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城鎮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增至2014年的54.77%,增加了36.9個百分點。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諸多城市病,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亟需破解的一道難題。如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德國的去中心化城鎮群協同化發展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

文章摘編如下:

按中央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精神,堅持創新發展,強調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提高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如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德國的去中心化城鎮群協同化發展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

去中心化是指將功能、權力、人口或資源從一個中心進行重新分配或分散的過程,即是通過將行政、社會公共產品和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分布和城鄉同質的原則,削弱大城市的資源中心地位,促進地區平衡以及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有效緩解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病

去中心化需要區域內統一規劃、財政互補

德國去中心化的區域城鎮群協同發展理念,是打破了傳統的中心城-郊區的城市架構,逐步建立區域城市概念。首先需要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城市化程度、區位特點、經濟聯系度等,研究制定區域的空間布局發展規劃,將主要的行政機構、醫院、大學和文化設施等公共資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區,而非集中大都市。

以京津冀為例,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就要求京津冀三地十三五的產業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建設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要突破行政壁壘限制,形成區域內的規劃合一。讓不同城市(),尤其小城鎮的基礎設施、信息通訊、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在未來5-10年基本完善一致。不同城鎮的居民其就業、交通、居住的聯系是發生在區域層次上,從而逐步形成互補共生的區域城市圈。

從德國經驗看,財政平衡政策與機制是實現國家總體經濟平衡、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所謂財政平衡即對地區人均財政收入、支出等狀況進行測評和計算后,通過協商,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高的地方要對于財政預算收入低的地方予以補貼。

因此,建立整體區域財政平衡的政策與機制,是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鎮化的基本支撐。可通過合作協商,建立分級(省、市、縣)橫向財政平衡機制,同時中央適當加大對財政預算收入低的河北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縱向平衡),促進整體區域內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和互聯互通,人才要素在區域空間上得以有效流動。

充分討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城鎮化需要一個長期以經濟發展、社會均衡、生態環保為原則的施政環境。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資源能源利用上效率的同時,應當建立并實行區域能源消耗總量和工業排放總量控制,推行新增和轉移重點項目聯合行政審批制度和監管執法機制。

對要求轉移的產業企業應系統梳理,按區域中城市功能和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統籌協調明確政策與疏解地域,并應實施升級改造形成產業集聚,避免無序化遷轉造成新的污染。

區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還需要培育發展多元化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相融合的教育體系,如建立高水平的技術、商務、現代服務業等滿足地區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院校,其畢業生擇業升遷享受同等待遇,引導擇業的分流。為百姓提供多樣化的就業、創業發展機會,防止對高學歷的盲目追求,消除人口向中心大城市和熱門職業的集聚,從而為小城鎮及其企業的發展創造人力資源。

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實際上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復雜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與再造過程。在制定政策或規劃實施方案,應充分考慮快速城鎮化發展積累的矛盾與問題,規定細致嚴格的不同層級的公眾參與程序,利益相關方都有權參與聽證程序。各方利益應被充分討論,達成彼此間的相互協調。

雖然,這樣協調會帶來效率的損失,但其充分的溝通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政策或規劃的可操作性和民眾的可接受性,最大可能減少因政策失誤引起的公正損害,這點在以往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中往往被忽視,其實也正是建立完善的多層次社會治理機制的需要。(李昕)

【延伸閱讀】港報:內地城市病頻發欲推新城鎮化重建桃花源

參考消息網1223日報道港報稱,為期兩天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閉幕,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層表示,決心努力讓中國的城市變得更宜居更安全,與此同時,深圳光明新區堆土滑坡事故現場搜救仍在進行中。

香港《南華早報》1223日報道稱,這是1978年以來中國首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上,中共高層回顧了過去數十年的中國城鎮化進程并強調城市發展要以人為本。

新華社簡報會議決定稱,中國要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城鎮化……有效化解各種城市病。

報道稱,過去30年,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城鎮化進程中,中國增加了大約6億城鎮人口,但今時今日,許多中國城市都受到污染、擁堵乃至安全缺乏保障的困擾。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安全應該放在中國城市發展和管理首位,安全意識應該滲透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

報道稱,20日在深圳發生的堆土滑坡事故就是中國城市管理水平低劣的最新例子。僅在4個月前,天津港才發生了大規模的化工倉庫爆炸,導致至少170人遇難。今年新年倒數夜,上海外灘則發生了慘重的人群踩踏事故,數十人喪生。

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從1978年的18%上升到了55%,城市管理對于中國有著更加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意義。

一方面,中國的中產階級城鎮居民對于長期污染和交通擁堵感到憤怒。另一方面,中國不得不放松戶籍制度,讓2.7億農民工可以在城鎮落戶。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表示:中國高速的城鎮化也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還有不得不提到的環境問題——今天的北京就像是世界末日。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意味著對中國城鎮發展的反思。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俞孔堅指出,中國的許多城市建設往往只重視數量而忽略質量,傳統的城鎮化方式破壞了土地、自然水系、社區和歷史遺產。如同桃源般的舊式家園已經被毀,現在中國要在城市里建新的桃源

報道稱,自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的其中一個口號是美麗中國。用官方文件中的一個詩歌般的句子來說就是,中國城市應該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與數十年前中國采納的城鎮概念南轅北轍。毛澤東認為,城市的最佳景觀就是冒著煙的工業大煙囪,并將古城墻視為應被廢棄的舊中國殘余。

報道稱,對于習近平而言,中國城市是否能變得更美好,黨的領導至關重要。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公告指出,要實現城市工作目標,就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必須認識到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領導必須親自負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參考消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精品高免费专区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 制服丝袜欧美精选在线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三级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