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類一直大規模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什么?泥土!簡便、便宜、環保,經壓制后稱為夯土,硬度像水泥,建成房屋可百年不倒。要推選既經濟又環保的生態建筑材料,夯土必定榜上有名。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北方一個小鎮上,那時鎮上大多是平房,墻是用黃泥做的,用手輕輕刮一下墻皮,就能扯出一綹摻在里面的、攪碎了的小麥秸桿來。后來回了南方老家,老家的平房則都是用木板建造的。不過,要說起這些就地取材的房屋,不論是北方厚厚的夯土房,還是南方纖巧的木板屋,住起來都是冬暖夏涼、安全舒適的。
如今,即使在最偏僻的地方,木板屋和夯土房也只在極少數人家里還保存著,而且也大多是空置著不住人了。可是人的心就是這樣,當住在夯土房時,幻想著有朝一日能搬進寬敞明亮的磚瓦房,而一旦如愿,又難免懷念起夯土房里樸實、安靜的慢時光來,復古反而成了時尚。
現在,就有很多地方的老式夯土房被設計師看中,經過一番裝飾改造,成為時尚的度假酒店,并且房價不菲,有的甚至超過5星級酒店。
改造后的“云廬”鄉村精品酒店
漓江邊的夯土時尚
在漓江邊上的廣西陽朔縣興坪鎮楊家村,仍然保留著許多老式的夯土房,2012年,一個上海的設計團隊來到這里,將其中6戶村民連在一起的7幢夯土磚建造的泥磚房租了下來。如今3年過去了,人們驚奇地發現,就像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原先那幾棟老舊得被廢棄的泥磚房,成了非常時尚、愜意的現代度假精品酒店。
從外面看,這家改造后的度假酒店與周邊普通民居并沒有什么不同,依然是黃土墻、坡屋面,屋頂鋪著透光的亮瓦。不過,當推開酒店的柴扉進入院子,卻發現別有洞天。每間夯土屋子都開了玻璃大窗,酒店餐廳就設在屋檐下,整整一長排的落地玻璃門。這種北歐式簡約裝飾風,與中國南方鄉村的建筑氣質融合,被起名為“云廬”鄉村精品酒店。
云廬原有的農宅為當地典型的青瓦夯土屋,面闊為三開間,中間是二層挑高的廳堂,兩側各有兩個小房間。這種古老的“loft”結構,不失空間上的趣味。所以在改造時,設計團隊保留了一層作為會客、聚會的傳統功能,在一層廳堂設置了吧臺、沙發,作為客人小聚的社交空間,在廳堂中增加了通向二層的樓梯。廳堂兩側改造為客房,二層原有的儲物空間也改造成客房。
在室內的結構改造中,設計團隊保留了東西向的原有泥磚墻特色,在南北向的墻面上增加了輕鋼龍骨石膏板墻,新舊墻體中間的空隙,正好滿足了鋪設所有管線、管井走向的需求。
云廬的室內裝飾遵循了自然共生的法則,選擇了素面水泥、再生老木、竹子和黑色鋼板作為裝飾材料,樸實、自然、簡單。云廬還增設了空調、盥洗室、浴缸等現代設施,甚至還配備了圖書館、咖啡館、瑜伽館、溫泉、畫室和禪修館。所以,云廬的改造雖然復古,卻不失現代享受與審美情趣。
在云廬客房的老式木門上,掛著老式的鐵鎖。寬大的院落打掃得整潔干凈,房子外墻上偶爾幾處長著斑駁的青苔,住在此間,真有遁世之感。這正是老式夯土房與現代酒店相結合的意趣所在。
設計團隊打造的“云廬”鄉村精品酒店保留了泥墻泥磚本色
平田村的“爺爺家青旅”
與“云廬”定位于精品酒店不同,位于浙江省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的“爺爺家青旅”的夯土房改造,更偏重于簡約與實用。
“爺爺家青旅”的改造用了一年時間,聽上去時間不長,但是如果這種改造針對的僅僅是一棟270平方米的夯土房,就可見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專家的“良苦用心”了。
“爺爺家青旅”是一棟有百年歷史的普通夯土民居,二層土木結構,設計團隊的任務是給這所舊房子賦予一顆年輕的心臟,將之改造成一家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年旅社。
為了保持村莊的整體風貌,爺爺家的外部形態被完整保留,包括外墻墻面給人滄桑感的裂縫,從外面看,這棟房子的百年歷史絲毫沒有被衰減。一層大廳被當作大堂兼餐廳,有服務臺、沙發和餐桌椅,還有一整面墻的原木書架——國際青年旅社的標配。
與樓下的“標配”不同,二層的客房設計獨特。設計師們沒有采用“修舊如舊”的手法,而是通過引入新材料、新空間模式和新場所感,將新與舊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種時間對話。
本來老式住房的二層作為大儲物空間,是完全沒有隔斷的,為了保持老建筑的原有風貌,設計團隊采用“房中房”設計。“房中房”由木頭、透明陽光板等輕質材料結構而成,每間小小的住房單元下面都安裝有輪子,可以移動,也可以被拆分、異地重組。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加入的結構都和原結構互不粘合,需要時可以很快恢復原貌。
每間住房單元里都設置了雙層架子床,就像大學宿舍里常見的上下鋪一樣,不同的是,這里的床都是原木結構。這種設計也非常符合青年旅舍環保、節約、經濟的要求。
二層客房的另一個特色,是一個橫跨整個房間的景觀長窗。長窗將陽光、空氣和美景引入室內,坐在窗下的原木地板上,沐浴陽光、看書聊天,累了眺望窗外鄰居的屋頂,遠處山坡上的青苗、綠樹,都是年輕的背包客們最喜歡的旅行體驗。到了夜間燈光開啟時,遠遠看去,這棟百年住宅通層亮著溫暖的燈光,使人心生向往。
浙江省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的“爺爺家青旅”,外觀仍是傳統夯土房,墻面、裂縫都被完整保留。
“爺爺家青旅”的土房子已有百年歷史,設計團隊要給這所舊房子一顆年輕的心臟,將之改造成一家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年旅社。
奧地利的現代夯土房
奧地利的馬丁·洛奇(Martin Rauch)是一名陶藝工匠,因為在非洲短短幾個月的志愿者經歷,使他與原始的夯土建筑結緣。帶著陶藝工匠對物理、化學變化和材料效果的敏感,洛奇對傳統的夯土成分進行改良,提升了夯土的沖壓技術,增加了夯土墻體的強度。如今,洛奇的工作不是維修舊的夯土建筑那么簡單,而是新建夯土結構的房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令傳統工藝新生”。
洛奇受邀建造了不少“夯土建筑”項目,其中不僅有小面積的住宅,還包括大型公共建筑、紀念性建筑和藝術裝置等等。由于他在夯土建筑上的成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建筑學院還專門開設了與洛奇合辦的聯合課程,講授泥土材料的建造潛力。
在洛奇眾多的建筑案例中,最經典的要數他在家鄉建造的“洛奇之家”(House Rauch)。洛奇之家位于奧地利的施林斯(Schlins),由洛奇與瑞士著名的建筑設計師羅杰·波茨豪瑟共同建于2005年至2008年,共花費3年時間。
他們希望完全用生態材料來建造這棟房子,通過對泥土的不斷壓制,也就是我們說的“夯土”,形成最終的整體結構。經過壓制的夯土由于硬度很好,遠遠看去,這棟房子更像是用某種石材打造,只有走近時才能看清夯土的紋理。他們還在夯土墻面上間隔設置一些磚,可以提高夯土墻體的強度,同時形成擋雨條,減弱雨水的沖刷速度和力度。
這棟位于奧地利山區的洛奇之家,與周圍陡峭的地形融為一體,因為有40%的部分埋在地下,看上去,洛奇之家仿佛從地里長出來的“洞屋”一樣,小巧而精致。對于為什么熱衷于建造夯土建筑,建筑師們表示說,因為泥土簡直太便宜了,并且經過壓制的泥土,硬度就像水泥一樣,其生產過程又不像制造水泥那樣排放二氧化碳,所以這是一種既經濟又環保的生態建筑材料。
當然,洛奇之家作為現代家居,舒適性一點也不差,尤其是地面的波西米亞風格圖案地板,讓這個奧地利的鄉間小屋別有一番藝術風味。
奧地利的現代夯土建筑“洛奇之家”,經過改良工藝的夯土硬度大增,遠看這棟房子更像是用石材打造,走近時才能看清夯土的紋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境與生活》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