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突襲之下,2016年的春天比往年更寂寥,但鄭榮希的草莓大棚里時不時傳來游客的嬉笑聲,給這個早春增添了些許喧囂。鄭榮希是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繁榮瓜果蔬菜試驗示范場場長,從1997年承包的170畝土地到現在的1800畝土地,從“泥腿子”到優秀農民代表,一路走來,就仿佛是一部浙江新型職業農民進化曲的演進。
過去提到“農民”,人們常常會將其與“泥腿子”、“鄉下人”等劃上等號。然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洗腳上岸,背包進城”,農村空心化成為了新常態,“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
為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難題,浙江通過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不斷完善省級農民大學、市級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的農民培訓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僅滿足了農民物質生活,更成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最佳途徑。如今在浙江,“農民”再也不是一個標簽化的尷尬身份,而是逐步成為了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
“泥腿子”洗腳上岸 農業結構面臨大調整
1978年,一聲春雷預示著中國農村驚蟄的到來。改革的犁鏵拉開了千年沉睡的土地。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開始蘇醒、萌芽、吐蕊。
當時的鄭榮希還在念高中,一年后,他走出校門開始了走南闖北的養蜂生活。從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時間里,鄭榮希像一只不知疲憊的候鳥,踏遍祖國大江南北。如果沒有后來的“變故”,鄭榮希如今仍是一個養蜂人。
提到這段過往,鄭榮希至今仍有些痛心。原來當時由于蜜源越來越少,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同行開始在蜂蜜里添加各種添加劑,看似靚麗的蜂蜜早已不如從前清澈。當然,鄭榮希也可以如法炮制,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沒有“作假”兩字。不良的市場競爭使得養蜂事業前途渺茫,35歲的鄭榮希陷入了困境。
彼時,陷入困境的不止鄭榮希一人。在與臺州隔海相望的寧波象山,農民徐振彪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現在光靠幾畝地根本養活不了家人,離開卻又不知道做什么……”
就在兩人躊躇之際,機遇悄然而至。1997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列車即將駛入第20個年頭,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試驗地的農村早已今非昔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那些曾經被禁錮在土地上的農民得了解放,曾經的“泥腿子”紛紛洗腳上岸。隨著改革的深入,城市建設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民的生活道路不斷拓寬,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養育自己的土地,或進城打工,或辦廠、或經商……
徐振彪正是“洗腳上岸”大軍中的一員。2000年,徐振彪離開養育自己的家鄉——浙江象山,帶著妻子來到上海進軍建筑業,成為了一名“包工頭”。離開賴以為生的土地,大城市的開闊讓他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從工地建筑工地“小工”到“包工頭”,再到現在建筑公司經理,十余年的時間,徐振彪完成了從“泥腿子”到“建筑老板”的蛻變。
不同于徐振彪,當時的鄭榮希并選擇“進城打工”,而是看準了那些人們無暇顧及的肥沃土地。他的直覺認為,伴隨著農村農民的離去,未來“誰來種地”和“怎么種地”必將成為焦點。
正如鄭榮希所預感的那樣,20世紀90年代末期,寧波市鎮海區的農業結構正面臨著第二次大調整,水稻面積大幅縮減,各鄉鎮都進入了農業結構洗牌階段。當時的鎮海莊市鎮正開始鼓勵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莊市鎮政府還在勤勇村建立了新瓜果蔬菜基地。鄭榮希瞄準機遇,一下子便承包了170畝土地,準備放開手腳大干一場。
浙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破“誰來種地”窘境
記者了解到,因土地已不再擔當養家糊口的角色,在一些地方,土地托管應運而生,國家各類政策的出臺也為職業農民鋪平了發展道路。
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提出在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左右。
2013年,浙江省農業廳開始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2013年12月17日,浙江農民大學在浙江農林大學掛牌成立,“新型職業農民”這幾個字在2014年初備受社會關注。
而農民大學的培訓目標是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型人才,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而非單純的農業技能。
這是浙江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理解。
在浙江的東部,這種理解早早地被點燃、被釋放。2003年起,寧波全面啟動實施“百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成為首個針對農民開展培訓的政策。2015年寧波市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試行)》,全面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寧波人多地少,資源相對匱乏,如何讓普通農民成長為市場意識強、專業技術高、經營管理能力好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了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寧波市農辦新農村建設處處長呂堅告訴記者,寧波市現有農村實有勞動力237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為18萬人,“而這18萬人就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點,也是未來種地的中堅力量。”
過去,一提到農民,大部分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民這一職業似乎又有了新的演變。
番茄種植技術、小西瓜施肥技術……嘗到學校培訓的紅利后,鄭榮希分外珍惜每一次的培訓機會,“現在我的農場就是一個公司,我有84個員工,他們的工作就是種植和維護土地。”
18年的時間,憑借著農民培訓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術,鄭榮希將自己的170畝土地擴展到了1800畝,從只身一人到擁有84個員工,“農民”成為鄭榮希的職業并為此光榮。
此外,鄭榮希還把學習到的先進種植技術做了推廣,近兩年,累積培訓辦班51次,受益農戶達1100人次,示范推廣范圍內的結對幫扶農戶161戶,示范帶動面積達1700多畝,人均收入增長20%以上。
而在浙江的北部,地處太湖之濱的湖州,新興職業農民的故事同樣正在上演。
2014年,湖州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試點單位,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程,在長興、安吉、德清設培訓班,在埭溪、菱湖、和孚、妙西、東林等鄉鎮設立教學點,分別開班授課。
目前,浙江各地都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免費的培訓班開到了村里、田間,農民們不僅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還學習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公共課程,以提高他們的市場開拓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識。
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民化身大眾創業生力軍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讓農民不僅成為了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也讓農民成為浙江創業大軍中的“弄潮兒”。
在互聯網技術和創新全球化帶來的深刻變革下,創業歷程更短、速度更快、門檻更低,創業主體從“精英”走向“萬眾”。生機勃勃的“雙創”時代也為原先囿于一方的農民帶來了無限可能。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李政表示,寧波現階段的農民培訓和前階段的培訓有所區別,以前培訓以農業實用技術為主,現在是以創業創新、經營管理為主,“像寧波,很多的農民實際上是在做小型工廠,或者是做其他的加工業了,所以農民培訓,更多的是希望把農村過剩產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
李政強調,寧波農民培訓也基于這較好的發展基礎——農民普遍實現第一步的脫貧,“而他們正是在尋找第二次轉型創業的方向,這就是我們提供的服務。”
在李政看來,農民是大眾創業的生力軍,而農民創業并不框定是農業,“農民的資源是他們扎根農業的先天優勢,而所謂的優秀農民進高校,不是簡單的脫貧進高校,他們本身已經很優秀,再來學校回爐,看看下一步怎么做。”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最初的鄉愁。無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打造這樣一個美好的“田園夢”,不可或缺的始終都是“人”。
按照傳統眼光,已過知命之年的溫州蒼南人顏貽松,只是一個種植了30多年蘑菇的普通農民。而當“雙創”之風滲透至這座小城,顏貽松也搭上了這趟時代開啟的列車。
2015年,顏貽松借助國內先進的循環種植技術,將原本再普通不過的蘑菇、食用菌種植升級為現代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他的“天地”也從原本的狹小暗室變為了自己的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綠色產品在溫州、上海等地供不應求。
李政表示,農民轉型并不是簡單地點上轉型,而是整個農民體系的“大象轉身”,農民學院就是服務于這次轉型,“農民培訓就是要結合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實際需要,不斷提升他們綜合素質,推進科學種地,引導他們創業創新。”
而為推動更多農民創業,解決農民創業能力不足的問題,浙江大力構建合作創業機制,形成“能人創業再創業,帶動廣大農民廣泛創業”的格局,而其主要思路便是轉變創業方式,發展“合作經濟”。
浙江省省長李強曾在浙江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浙江未來要繼續把擴大農民創業作為增收的重要渠道,倡導能人帶動下的合作創業,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參與創業,讓更多農民進入創業領域、擁有創業收入。
如今,在浙江大地,一場農民創業進行曲正在唱響。農民創業不再是簡單的“土地+鋤頭”,而是在于“傳承與創新”。新農民們扎根民間的傳統美食、工藝和文化,將“創業-創新-新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新網寧波2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