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浙江新型職業農民破“誰來種地”窘境

[ 作者:林波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02 錄入:吳玲香 ]

寒潮突襲之下,2016年的春天比往年更寂寥,但鄭榮希的草莓大棚里時不時傳來游客的嬉笑聲,給這個早春增添了些許喧囂。鄭榮希是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繁榮瓜果蔬菜試驗示范場場長,從1997年承包的170畝土地到現在的1800畝土地,從泥腿子到優秀農民代表,一路走來,就仿佛是一部浙江新型職業農民進化曲的演進。

過去提到農民,人們常常會將其與泥腿子鄉下人等劃上等號。然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洗腳上岸,背包進城,農村空心化成為了新常態,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

為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難題,浙江通過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不斷完善省級農民大學、市級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的農民培訓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僅滿足了農民物質生活,更成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最佳途徑。如今在浙江,農民再也不是一個標簽化的尷尬身份,而是逐步成為了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

泥腿子洗腳上岸 農業結構面臨大調整

1978年,一聲春雷預示著中國農村驚蟄的到來。改革的犁鏵拉開了千年沉睡的土地。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開始蘇醒、萌芽、吐蕊。

當時的鄭榮希還在念高中,一年后,他走出校門開始了走南闖北的養蜂生活。從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時間里,鄭榮希像一只不知疲憊的候鳥,踏遍祖國大江南北。如果沒有后來的變故,鄭榮希如今仍是一個養蜂人。

提到這段過往,鄭榮希至今仍有些痛心。原來當時由于蜜源越來越少,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同行開始在蜂蜜里添加各種添加劑,看似靚麗的蜂蜜早已不如從前清澈。當然,鄭榮希也可以如法炮制,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沒有作假兩字。不良的市場競爭使得養蜂事業前途渺茫,35歲的鄭榮希陷入了困境。

彼時,陷入困境的不止鄭榮希一人。在與臺州隔海相望的寧波象山,農民徐振彪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現在光靠幾畝地根本養活不了家人,離開卻又不知道做什么……”

就在兩人躊躇之際,機遇悄然而至。1997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列車即將駛入第20個年頭,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試驗地的農村早已今非昔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那些曾經被禁錮在土地上的農民得了解放,曾經的泥腿子紛紛洗腳上岸。隨著改革的深入,城市建設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民的生活道路不斷拓寬,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養育自己的土地,或進城打工,或辦廠、或經商……

徐振彪正是洗腳上岸大軍中的一員。2000年,徐振彪離開養育自己的家鄉——浙江象山,帶著妻子來到上海進軍建筑業,成為了一名包工頭。離開賴以為生的土地,大城市的開闊讓他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從工地建筑工地小工包工頭,再到現在建筑公司經理,十余年的時間,徐振彪完成了從泥腿子建筑老板的蛻變。

不同于徐振彪,當時的鄭榮希并選擇進城打工,而是看準了那些人們無暇顧及的肥沃土地。他的直覺認為,伴隨著農村農民的離去,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必將成為焦點。

正如鄭榮希所預感的那樣,20世紀90年代末期,寧波市鎮海區的農業結構正面臨著第二次大調整,水稻面積大幅縮減,各鄉鎮都進入了農業結構洗牌階段。當時的鎮海莊市鎮正開始鼓勵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莊市鎮政府還在勤勇村建立了新瓜果蔬菜基地。鄭榮希瞄準機遇,一下子便承包了170畝土地,準備放開手腳大干一場。

浙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誰來種地窘境

記者了解到,因土地已不再擔當養家糊口的角色,在一些地方,土地托管應運而生,國家各類政策的出臺也為職業農民鋪平了發展道路。

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提出在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左右。

2013年,浙江省農業廳開始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20131217日,浙江農民大學在浙江農林大學掛牌成立,新型職業農民這幾個字在2014年初備受社會關注。

而農民大學的培訓目標是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型人才,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而非單純的農業技能。

這是浙江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理解。

在浙江的東部,這種理解早早地被點燃、被釋放。2003年起,寧波全面啟動實施百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成為首個針對農民開展培訓的政策。2015年寧波市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試行)》,全面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寧波人多地少,資源相對匱乏,如何讓普通農民成長為市場意識強、專業技術高、經營管理能力好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了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寧波市農辦新農村建設處處長呂堅告訴記者,寧波市現有農村實有勞動力237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為18萬人,而這18萬人就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點,也是未來種地的中堅力量。

過去,一提到農民,大部分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民這一職業似乎又有了新的演變。

番茄種植技術、小西瓜施肥技術……嘗到學校培訓的紅利后,鄭榮希分外珍惜每一次的培訓機會,現在我的農場就是一個公司,我有84個員工,他們的工作就是種植和維護土地。

18年的時間,憑借著農民培訓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術,鄭榮希將自己的170畝土地擴展到了1800畝,從只身一人到擁有84個員工,農民成為鄭榮希的職業并為此光榮。

此外,鄭榮希還把學習到的先進種植技術做了推廣,近兩年,累積培訓辦班51次,受益農戶達1100人次,示范推廣范圍內的結對幫扶農戶161戶,示范帶動面積達1700多畝,人均收入增長20%以上。

而在浙江的北部,地處太湖之濱的湖州,新興職業農民的故事同樣正在上演。

2014年,湖州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試點單位,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程,在長興、安吉、德清設培訓班,在埭溪、菱湖、和孚、妙西、東林等鄉鎮設立教學點,分別開班授課。

目前,浙江各地都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免費的培訓班開到了村里、田間,農民們不僅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還學習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公共課程,以提高他們的市場開拓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識。

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民化身大眾創業生力軍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讓農民不僅成為了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也讓農民成為浙江創業大軍中的弄潮兒

在互聯網技術和創新全球化帶來的深刻變革下,創業歷程更短、速度更快、門檻更低,創業主體從精英走向萬眾。生機勃勃的雙創時代也為原先囿于一方的農民帶來了無限可能。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李政表示,寧波現階段的農民培訓和前階段的培訓有所區別,以前培訓以農業實用技術為主,現在是以創業創新、經營管理為主,像寧波,很多的農民實際上是在做小型工廠,或者是做其他的加工業了,所以農民培訓,更多的是希望把農村過剩產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

李政強調,寧波農民培訓也基于這較好的發展基礎——農民普遍實現第一步的脫貧,而他們正是在尋找第二次轉型創業的方向,這就是我們提供的服務。

在李政看來,農民是大眾創業的生力軍,而農民創業并不框定是農業,農民的資源是他們扎根農業的先天優勢,而所謂的優秀農民進高校,不是簡單的脫貧進高校,他們本身已經很優秀,再來學校回爐,看看下一步怎么做。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最初的鄉愁。無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打造這樣一個美好的田園夢,不可或缺的始終都是

按照傳統眼光,已過知命之年的溫州蒼南人顏貽松,只是一個種植了30多年蘑菇的普通農民。而當雙創之風滲透至這座小城,顏貽松也搭上了這趟時代開啟的列車。

2015年,顏貽松借助國內先進的循環種植技術,將原本再普通不過的蘑菇、食用菌種植升級為現代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他的天地也從原本的狹小暗室變為了自己的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綠色產品在溫州、上海等地供不應求。

李政表示,農民轉型并不是簡單地點上轉型,而是整個農民體系的大象轉身,農民學院就是服務于這次轉型,農民培訓就是要結合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實際需要,不斷提升他們綜合素質,推進科學種地,引導他們創業創新。

而為推動更多農民創業,解決農民創業能力不足的問題,浙江大力構建合作創業機制,形成能人創業再創業,帶動廣大農民廣泛創業的格局,而其主要思路便是轉變創業方式,發展合作經濟

浙江省省長李強曾在浙江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浙江未來要繼續把擴大農民創業作為增收的重要渠道,倡導能人帶動下的合作創業,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參與創業,讓更多農民進入創業領域、擁有創業收入。

如今,在浙江大地,一場農民創業進行曲正在唱響。農民創業不再是簡單的土地+鋤頭,而是在于傳承與創新。新農民們扎根民間的傳統美食、工藝和文化,將創業-創新-新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新網寧波2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