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徽省政府《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方案》,到2016年年底,安徽將基本完成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全國也將在2017年沖刺收官。安徽土地確權頒證走在全國前列,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的有效利用存在的障礙已經顯現,下一步,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安徽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還有哪些問題是安徽不能解決的?對此,記者專訪了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衛東。
“我認為,通過分層化解、梯次突破,完全可以放大確權登記頒證的成果效用。”陳衛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進行了分析。
首先,也是最根本解決之道,從法律立法上找出路。因涉及到法律問題,陳衛東建議:一方面,將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與相關法律法規相銜接,依法賦予確權成果明確的法律地位,為確權登記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建議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具體內容,賦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完整權能,依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權長久的期限。此外,他還建議修改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規條文和政策制度對“農村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承包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表述,依法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權能內涵和三權關系。
一旦全省完成土地確權頒證工作,陳衛東認為,就土地頒證具體工作而言,安徽需要立即著手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常態化管理的機制和隊伍。一是建立常態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機制;二是建設常態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體制和隊伍;三是加快確權登記成果的信息化建設;四是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登記備案。此外,還需要提高農村土地經營權交易的穩定性,依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期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從事農業經營活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并從政策上保證新型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期滿要恢復土地原狀或者給予農民補償。
“其次,要從經濟機制層面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財產性權利的表達。”對此,陳衛東認為,一應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的制發。二應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鄉鎮有專人、縣有網點、區域有中心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提高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容量和交易量。研究制定農村產權交易的相關規制,規范交易程序和規則,對通過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的給予政策支持。三應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參考標準。在省級層面制定包含不同類型和不同期限結構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評估參考標準,各個地方在實踐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浮動。四應建立流轉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機制。為了打消承包戶對農村土地經營權被抵押的擔憂,一方面要建立土地再流轉機制,允許金融機構在經營權抵押貸款出現風險時,在原流轉期限內進行土地再流轉,提升農村土地經營權流通變現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擔保兜底或保險擔保機制,有效彌補農村土地經營權被處置時承包戶的利益斷檔,從而打消承包戶的疑慮,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融資提供保障。五是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融資的創新工作模式。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和資質管理,由農業部門向金融部門審核、推薦優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綜合利用政府擔保、貸款保險、銀行授信等多種金融工具分散農村土地經營權貸款風險。
最后,按照增量改革的原則解決農村土地利益分配格局發生變化的問題。在此方面,陳衛東給出三點意見:一是同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向人均承包土地占有量較少的農戶傾斜更多的社會保障資源,實現利益平衡。二是穩定既有惠農補貼。各地維持既有普惠制農業補貼資金的發放形式和渠道,避免因與確權登記成果掛鉤而改變原有普惠制農業補貼的利益分配格局。三是將增量補貼與確權成果掛鉤。將確權登記成果作為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的重要依據,采用多種形式補貼適度規模經營,放大確權成果效益,提高強農政策的精準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