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楊勇:十三五農業結構怎么調?

[ 作者:楊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8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去年以來,農業部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開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可持續的各項工作,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農業結構調整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近日,農業部舉辦“農業結構調整”專題新聞發布會,對“十三五”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進行了系統性闡述。

5月5日,農業部舉辦了“農業結構調整”專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介紹了農業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相關情況,并與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漁業漁政局局長趙興武一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主持發布會。

余欣榮表示,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化農村改革為新動力,以綠色發展、提質增效、探索機制為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統籌穩產能、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種植業怎么調?

科學引導非優勢產區調減玉米

余欣榮說,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后,供求關系得到改善,糧食安全形勢是最好的時期之一。但同時也要看到,農業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從種植業來看,小麥、稻谷口糧品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現了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漸擴大。同時,棉花、油料、糖料受到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的沖擊,進口增加。當前小麥和稻谷供求基本平衡,庫存里主要還是玉米比較多。

當前,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壓力越來越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越來越高,產業融合的程度越來越深,國內外市場聯動越來越緊,在這種新形勢下,僅僅按照過去的思路還不夠,必須把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上議事日程,使現代農業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穩健、持續、更好地發展。

為此,農業部專門編制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時期主要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作了總體設計,其目的就是引導各地按照科學的、生態的和可持續的要求,按照功能區的布局,進行科學調整。總體考慮是,保口糧,保谷物,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的自給水平,同時要保障蔬菜的均衡生產供應。

玉米結構調整是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調整區域為“鐮刀彎”地區。2015年下半年,農業部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總體思路是,保產能、適當調、產業化。保產能,就是鞏固提升優勢產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玉米生產能力。適當調,就是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域特別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面積,減法加法一起做,鼓勵農民將退出的玉米改種市場需要、效益較好的其他作物。對于適宜的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好的地區,還要強化產能,通過提高單產,來促進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產業化,玉米是高能量而且后續加工產業鏈很長的農產品,所以還要以產業的理念來推動玉米的轉化,實現農民增收、地方經濟較好發展。

同時,玉米又是養殖業的基本飼料來源,可用它發展畜牧業,發展加工業,這可以形象比喻為,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瓶”+“糖罐”+“燃料箱”,通過系列化、深度化開發,轉變為農民增收、地方經濟發展的好產業。玉米怎么變成“燃料箱”?因為玉米是生物燃料的好原料,而且前些年已經在一些地方布點,正在進行探索。因此,提升玉米的綜合效益也是這次玉米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在工作部署上,把玉米的調減與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以及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協同配套,重點就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

圍繞這個目標,農業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一是強化組織推動。農業部多次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先后5次派出工作組赴東北、黃淮海等結構調整任務重的區域,督促檢查糧豆輪作、糧改飼等重點工作落實情況。各地層層分解任務,加快推進落實,黑龍江省將玉米調減任務納入對縣市黨政主要領導的績效考核。目前,相關省份已將調減面積落實到縣鄉。二是強化指導服務。農業部組織專家指導組分區域、分作物制訂10多個技術方案,并在關鍵季節發布。各級農業部門組織近30萬名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采取蹲點包片、進村入戶等形式,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三是強化政策扶持。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32.5億元資金支持玉米結構調整,重點用于補助發展糧改飼和糧豆輪作,在春播前將資金下撥各地,今年糧改飼試點縣由30個增加到100個;配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進一步完善玉米收儲政策,積極推進“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改革。

根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各地反映,今年種植結構調整開局良好,一是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二是大豆面積恢復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三是市場需求較旺的品種增加較多。四是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保持穩定。

畜牧業怎么調?

優化生豬布局 發展草食畜牧業

余欣榮說,生產基礎比較薄弱,發展方式相對落后,生態環境約束趨緊,是當前畜牧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畜牧業結構性調整,生豬布局優化和發展草食畜牧業是重點。2015年5月印發了《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4月印發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總的考慮是,穩生豬、促牛羊、提高資源環境匹配度,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主要肉類品種,為保持生豬生產穩定發展,農業部重點抓三件事,一是優化調整區域布局,2015年11月農業部印發了《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二是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要穩定生豬生產,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推動標準化生產,逐步解決千家萬戶養豬小規模、易污染的模式。三是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以生豬養殖大縣為重點,啟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活動,發展生態循環養殖。同時加強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加強生豬屠宰的監管。

下一步,農業部將指導并推動地方合理劃定適宜養殖區域和禁止養殖區域,在南方水網地區創建100個國家級生豬標準化示范場和10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在洞庭湖區開展減畜禽、減水產養殖“兩減”試點,為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同時,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支持力度,重點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中央和各級財政對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保費進行補貼的辦法,逐步在全國生豬養殖大縣的規模養殖場、大型養豬企業擇機全面實施,以利于熨平“豬周期”。

隨著消費結構升級,牛羊肉供給相對不足,大家也很關注。農業部大力推進草食畜牧業的發展,以保障市場的供應。一是搞好規劃引領,會同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了《全國牛羊肉發展規劃》,現在正在貫徹實施。二是扶持規模養殖。特別是大力推動牛羊規模養殖,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重點解決養殖基礎薄弱,飼養方式落后的問題。三是加強草食畜禽種業建設。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加快地方品種改良進程,健全牛羊良種繁育體系,開展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遏制母牛數量下滑趨勢。特別要講到的是,農業部高度重視推動支持各地實施振興奶業的工作,加快奶業產業現代化,努力提高國產乳制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滿足國內人民群眾的需要。

漁業怎么調?

推廣健康養殖 開展清潔生產

余欣榮說,漁業生產供給市場一直很好,當前漁業資源持續衰退、捕撈產能過剩、水域生態環境污染加重,農業部正在研究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并進行專題部署。總的思路是,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著力轉變養殖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調優區域布局、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配置,促進漁業轉型升級。

農業部重點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轉變水產養殖方式。大力推廣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二是加強漁業資源的保護。繼續組織實施好近海的伏季休漁和長江、珠江禁漁,并將加大力度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的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保護中華鱘、江豚等珍稀瀕危水生動物。三是壓減捕撈產能。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4次“絕戶網”專項清理行動,據統計,全國累計清理違規漁具近60萬張(頂)、取締涉漁“三無”船舶1.6萬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接下來,農業部還將推動完善漁業油價補貼政策和其他支持漁業發展的轉方式政策,強化漁業資源和水域環境保護,繼續大力清理整治“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尤其是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流域經濟帶開發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持續改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環境。

這次農業結構的調整,更好地體現出中央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既能夠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又能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留下一片藍天、一片綠水、一片優質的耕地,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如何有效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

有記者提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已經公布一個月了,當前正值北方春播的關鍵時期,在采訪中發現農民想調減玉米,但不知道應該改種什么,農業部將采取什么措施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

余欣榮回應說,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及時,反映了農民的心聲,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根據中央的部署安排,今年對玉米收儲制度作了改革,由過去的臨時收儲政策改變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過去為了保護農民,特別是種植玉米的農戶的利益,托底收購由國家來完成;這次是實行市場化收購,但同時為了保護玉米生產者的利益,給予必要的補貼。具體這項政策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玉米的價格充分體現市場形成機制,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外一個是建立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產區農民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穩定。所以這項制度公布之后,玉米主產區的地方政府、基層干部加大了宣傳力度,和農民群眾一起盡可能了解、理解這項政策的意圖。尤其是各級農業部門,圍繞中央的改革措施,在這次政策調整過程之中,在玉米市場發生變化的過程之中,既要保護好農民種植糧食、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指導非優勢區改種其他作物品種,比如說糧豆輪作。

據了解,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公布后,像黑龍江四、五積溫帶等地區,正在主動地調減玉米,但部分農民不知道改種什么。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規劃引導,農業部及時下發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意見。二是強化示范引導,動員農技人員、基層干部,還有一些種植大戶、種植能手,率先開展種植結構調整,在技術物資方面盡可能提供好的服務。今年新品種也是提供最及時、最好的年份之一。三是加強宣傳引導,農業部4月初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向社會介紹玉米結構調整的情況,派出了多批工作組到糧食主產區,和基層的干部一道,對農民進行政策宣講,指導相關技術,提供優質服務。在政策調整的過程中,很多新聞媒體積極解讀,為基層農民特別是種植大戶及時了解政策、算好種植經營賬,謀劃好今年的種植計劃,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調結構不能影響谷物特別是口糧安全

農業部近日公布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社會各界對這次結構調整的政策目標十分關注。對此,余欣榮表示,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堅持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具體講有如下特點:一是突出綠色引領。提出要把握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做到三個效益的統一。二是統籌協調推進。在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區域布局、產業融合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思路、創新措施和創新辦法。三是聚焦重點發力。按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突出生物和氣候條件的多樣性,遵循農業本身規律,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同時又注意到那些非優勢區,指導他們發展更適宜的產業和品種。對一些糧食主產區,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比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四是打好“組合拳”。做好加法,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做好減法,立足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調減非優勢區生產,調減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減輕環境壓力。做好乘法,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土和生物資源,改變單一種植模式,建立合理輪作制度,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統籌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實施好種植結構調整規劃,力爭達到“兩保、三穩、兩協調”的目標。第一,要做到“兩保”,即保口糧、保谷物。不能因為調整結構,影響谷物特別是口糧的安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第二,要突出“三穩”,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平,這是老百姓需要的日常供給。第三,做好“兩協調”。做到蔬菜生產與需求的協調、飼草生產與畜牧養殖的協調。進一步落實好“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

把糧豆輪作、糧改飼等各項補助政策

盡快兌現到戶、落實到田

有記者提出,現在玉米結構調整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些農民會擔心替代作物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路到底好不好,繼續種玉米效益怎么樣?在這個問題上,農業部有什么措施和考慮?

曾衍德說,這也是我們當前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今年農業生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表現在玉米結構調整有一個好的開局,這是個好的勢頭,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當然,從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反映的情況看,當前玉米結構調整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擔憂”:

一是擔憂種植效益難保。大家知道,農民種什么看價格、算效益,什么效益好、掙錢多就種什么。前兩年玉米價格好,農民就擴種玉米,東北等主產區調查顯示,大體上玉米畝收益比大豆高200塊錢。農民擔心改種大豆之后,效益趕不上玉米,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要靠政策引導,對種豆的農民給予補助。

二是擔憂替代作物產品市場難銷。我們調減玉米,主要是改種大豆、雜糧雜豆、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等作物。大豆是市場化收購,雜糧雜豆市場波動也比較大,青貯玉米與飼草必須種養結合。如果這些產品多了,銷售可能困難,價格也可能下來一些。這要靠市場引導,搞好產銷銜接。

三是擔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受影響。這些年,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收入預期會下降,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密切關注、積極應對,保護好農民生產積極性。

下一步重點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強化宣傳引導。目前正值北方春播的高峰期,要采取多種形式解讀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重點內容,讓農民了解政策的內涵和要求,精細算賬、安排結構。近期,各級農業部門組織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包括開展“百鄉萬戶”調查,進村入戶,宣講政策。二是推進政策落實。會同財政等部門,抓緊把糧豆輪作、糧改飼等各項補助政策盡快兌現到戶、落實到田。認真落實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科學采價,合理測算,保護農民種豆積極性。三是促進產銷銜接。通過舉辦展銷會、博覽會等形式,推介雜糧雜豆等特色農產品,擴大市場消費。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電商、拓展市場,讓產品順暢銷售,農民收入穩定增加。

今年糧改飼試點縣從30個增加到100個

有記者提出,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開展糧改飼試點,據了解,去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已經在部分省市開展了試點,現在效果怎樣?今后如何推進?

馬有祥說,飼草料對于畜禽養殖的重要性就如同一日三餐對人的重要性。好畜只有吃好草、用好料才能產好奶、產好肉。優質飼草料是畜牧業最基礎的基礎,優質飼草料供應不足是制約我國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去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在黑龍江、內蒙古等10個省區,選擇了3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以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實踐證明,糧改飼試點實現了種養雙贏的良好效果,既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舉措,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給大家簡要報告四組數據:第一,去年糧改飼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了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一倍,這說明農民對糧改飼有積極性,對這項政策是擁護的。第二,試點地區的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每噸的收購均價410元錢,一畝地收入是1435元,比種植籽實玉米增收335元,這說明農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第三,奶牛規模養殖場全面普及全株青貯玉米,母牛平均單產達到了8噸,生產一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塊錢。乳蛋白等質量指標也有明顯提高,肉牛飼喂全株青貯飼料每出欄一頭節約飼料成本1000塊錢,說明養殖效益提高了。

根據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精神,今年中央財政將加大支持力度,將糧改飼試點范圍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試點縣從30個增加到100個。今年怎么推進呢?我們主要是指導地方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歸納為“兩個合理確定、兩個持續加強”。兩個合理確定,一是合理確定糧改飼的面積,堅持以養帶種,為養而種,以養定種,合理確定種植規模,確保生產的飼料銷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是合理確定糧改飼的品種,堅持因地制宜,合理改種,科學選擇種植品種。適合種青貯玉米就種青貯玉米,適合種苜蓿就種苜蓿,要選好品種。兩個持續加強,一是持續加強飼草料生產的產業化,堅持以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產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生產體系,補齊草食畜牧業發展的短板。二是持續加強扶持資金的管理,也就是說要管好用好扶持資金。我們堅持任務到省、資金到省、責任到省,給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權。同時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確保用好扶持資金,切實發揮出應有的效應。

積極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

打造小康社會主食文化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農業部在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有什么新舉措”的問題時,余欣榮表示,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消費結構升級,不僅吃飽、吃好,還要吃健康。馬鈴薯是世界公認的吃飽吃好吃健康的主糧食品,但是因為諸多原因,過去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這兩年,通過各方面宣傳,這個認知越來越為社會所接受,馬鈴薯產業開發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馬鈴薯主食產品已經進入了市場,進入了千家萬戶。

僅北京每天就有600多家超市在銷售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種植馬鈴薯的農戶也能感受到這兩年的價格不錯。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了馬鈴薯是一個健康的食品,由過去停留在副食階段開始進入到主糧和副食綜合利用的階段。現在中央財政也在加大支持力度,各級政府也將其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

農業部門將進一步因勢利導,以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一是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篩選出一批優質、高產、抗逆、綜合性狀優良、適宜主食加工的新品種,研發馬鈴薯饅頭、面條及不同區域特色產品的配方和工藝。二是推進產業開發。繼續抓好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降低馬鈴薯種植、主食加工成本,改善產品品質,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引導健康消費,打造小康社會主食文化。

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

有記者提出,在采訪當中注意到,今年玉米已經進行了大幅度調減,原計劃調減1000萬畝,今年預計會超過這個面積,而且玉米以及它的替代品進口量在不斷增加,這樣有些人就擔心玉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

曾衍德回應說,當前玉米出現了階段性的供大于求,出現這種情況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基本的是兩個:一是國內供給增加。過去12年,玉米面積增加了2.1億畝,超過同期糧食面積的增加。產量增加了2175億斤,占同期糧食增量的57%。二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增加。受國內外價差的影響,近年來玉米及替代品的進口量逐漸增加。去年進口玉米470多萬噸,同比增長82%。同時,高粱、大麥等替代品種進口比較多,去年進口了高粱1070萬噸、大麥107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5%和98%。此外,進口了部分木薯和玉米酒糟,玉米產量增加和國外進口增加“雙碰頭”,導致庫存增加較多。

玉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要從兩方面看,從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應主動調減玉米,減輕庫存壓力。從長期看,玉米作為能量飼料和加工原料,是需求增量較多的品種,應該穩定發展。

我們認為,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判斷:一是玉米作為重要的谷物品種,是要保的。中央明確提出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也鮮明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這表明,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是要必保的,玉米作為重要的谷物品種和能量飼料,也要保持穩定的自給水平,這是戰略決定的。盡管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的供大于求,需要適當調減,但如果玉米生產出現大幅度下滑,一旦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會有許多政策手段,保持玉米生產穩定發展。

二是當前調減的是非優勢區,影響有限。我們這一輪的調整是在鞏固優勢產區的同時,適當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干旱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等,我們叫“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這一區域的調減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是有限的。

三是有貿易調控手段,能起到作用。根據入世承諾,我們對大豆進口未設配額限制,實行單一關稅管理,進口關稅3%。而玉米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總量720萬噸,配額內關稅是1%,配額外關稅是65%。這些年,我國玉米每年實際進口量都在配額以內,主要是替代產品進口增加較多。此外,我們應該看到,世界大豆貿易量有1.17億噸,高于我國大豆消費量,進口貨源是充足的;而世界玉米貿易量只有1.2億噸左右,僅占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左右。我們常說一句話,如果石油價格漲到一定水平以上,相當部分的玉米就會轉化為燃料乙醇,玉米供應量就會減少。所以,大量進口是不現實的。

還要看到,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實現“藏糧于地”。可以講,我們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信心的,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是能夠做到的。

讓我國水產品養出來、賣出去、吃起來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水產品消費需求”的問題時,趙興武說,常言道,“無魚不成席”。我國水產品率先實現了市場化改革,三十年來,漁業一直保持快速發展,早已解決了吃魚難。2015年全國水產品總量達到6690萬噸,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8.65公斤,為城鄉居民提供了1/3的優質蛋白。目前水產品市場供給充足,四大家魚等傳統水產品供給過剩,有的甚至壓塘嚴重,漁業進入了賣魚難的新常態,面臨產品結構優化、消費水平升級的新問題。我們正在大力推進漁業轉型升級,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不斷優化水產品生產結構,不斷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需要,簡單地說,就是要養出來、賣出去、吃起來。

養出來,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養殖結構優化,鼓勵漁民多養生態魚、多養適銷對路的魚,增加優質安全水產品生產,調減過剩的大路貨品種,減少無效供給,讓優質魚蝦蟹貝走進百姓家,成為家常菜。賣出去,就是要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加強品牌創建,打造一批區域性、全國性知名品牌,鼓勵水產品流通渠道創新,支持開展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借助互聯網發展電商、網絡銷售等,推動優質水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營房、進家庭。吃起來,就是支持發展水產品加工,加強方便快捷水產品加工研究,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協調發展,讓吃魚變得更方便、更省事、更省時、更便捷、更時尚,推進吃魚革命。概括起來就是養魚、賣魚、吃魚,以吃促養,以賣助養,以加助吃,以養保吃。

總之,就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漁業不斷向產業鏈和價格鏈高端延伸,生產出更多質優價廉的水產品,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放心、安全的水產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 在线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 | 永久国产盗摄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爽爽爽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