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北京 昨日,《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4次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建議放開對大城市的人口限制,構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狀城市規模體系。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要注意的是大城市的中心區不得超過最優規模,比如北京中心區人口不應超過500萬。
計算:
大城市和小城鎮“兩頭大”
報告認為,原來籠統提出“限大擴小”政策難以落實,一方面,大城市在最優規模下仍然具有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在一些偏遠地區,全面發展小城市既缺乏條件,也不具備可能。
據報告課題組計算發現,中國已初步顯現出“啞鈴狀”的城市規模體系,大城市和小城鎮“兩頭大”,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間小”。2014年,城區人口在100萬以上城市、50萬-100萬城市、50萬以下城市、小城鎮人口比重分別為27.51:9.25:14.74:48.51。
報告提出,中國的城市規模體系也應該向“啞鈴狀”轉變。中小城市受到雙重擠壓———和大城市相比它缺乏規模優勢,和小城鎮相比它缺乏成本優勢和聯系農村的優勢,現實中目前不少居民直接跳過中小城市去到省會及中心城市買房是個很明顯的表現。
倪鵬飛指出,應該重點發展大城市周邊、城市群內的小城鎮,實施差別化的小城鎮發展策略。
報告建議重點發展一萬個小城鎮、一千個中小城市、一百個大城市、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等。大城市、小城鎮、中小城市人口比重各占1/3。
質疑:
人口轉移怎能越過中等城市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國力則不同意“啞鈴狀”的城市規模體系。他解釋,一般人口與產業要素轉移的規律是有梯度的,在市場的作用下,人口往往是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的順序轉移。
“怎么保證人口和產業要素越過中等城市,直接在小城市里集聚?”高國力認為,大城市和小城市(鎮)承擔一定功能、中等城市發達的“紡錘狀”結構較合理。
排名
深圳綜合競爭力第一
綜合競爭力指數:深圳、香港、上海、廣州、臺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無錫
可持續競爭力指數: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廣州、杭州、蘇州、南京、青島
城市病指數:深圳、北京、杭州、溫州、廣州、濟南、上海、西安、佛山、石家莊
房價收入比:溫州、北京、深圳、杭州、福州、廈門、東莞、上海、西安、蘇州
解讀:1、綜合競爭力較強的四個內地一線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數前十位。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中國城市在大型化的同時,城市病也愈演愈烈。2、整體來看,房價收入比較高的大城市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東部沿海地區。溫州房價收入比高達17.563,約為均值的2倍。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4次報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都市報》2016-05-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