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今天表示,連續13年的政策性收儲使我國糧食市場形成持續堅挺的政策市,長期看難以為繼,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探索市場化收購新模式。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目前全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點。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玉米、稻谷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產需缺口逐年擴大,高端優質糧油產品供給不足。庫存積壓嚴重給糧食收儲、安全儲輛和財政都帶來巨大壓力。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表示,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推進。積極探索市場化收購的新模式,改革完善糧食收儲機制;積極穩妥地加快消化糧食不合理庫存;有效化解國內外糧價倒掛的困局,擋住低價進口糧和替代品對國內市場的嚴重沖擊;加快推進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實現糧食由產區到銷區、由農村到城鎮的高效、便捷、有序的流通。
我國從2004年開始實行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至今已運行13年。政策性收儲對促進糧食生產發展至關重要,但糧食市場也隨之形成持續堅挺的政策市。任正曉表示,這種靠政策托市、靠財政支撐的模式長期來看,難以為繼。
他指出,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善于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凡是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盡量不要干預;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應主動補位、積極作為,實現這兩方面的統籌把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