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問題近年來在國內備受公眾矚目。上周,一封百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合署名要求知名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停止反轉基因的公開信再一次把轉基因問題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據運動發起人之一、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J. Roberts)統計,現今在世的諾獎獲得者共296人,因此此次在公開信上簽名的110人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是物理學、化學、醫學領域的獲獎者。
公開信敦促綠色和平“承認可靠的科學機構及監管機構的發現,并終止反對‘轉基因生物’,尤其是反對‘黃金大米’的活動”,并嚴厲指出綠色和平領導抵制的“黃金大米”有減輕威脅非洲和東南亞貧困人口生命的維生素A缺乏癥的潛力,譴責綠色和平的做法是“對人類犯罪”。
面對來自科學家的指責,綠色和平隨后回應稱,事實上國際水稻研究所評估認為至今還未能有效證明黃金大米能夠切實解決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因此公開信中的指責毫無根據,并且目前存在其他安全有效的方案能夠替代令當地公眾擔憂的黃金大米工程。
其后,《知識分子》公眾號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了加州大學教授謝克曼,他表示不認同綠色和平的表態,并指出綠色和平對黃金大米的研發和推廣的延遲負有重大責任。和以往與轉基因相關的爭議一樣,雙方各執一詞相持不下。盡管事件的發源于國外,但一經發酵毫無意外地點燃了中國讀者的熱烈討論。《知識分子》為此刊發了對長期關注“中國轉基因傳播和公眾認知”的前中科院《科學新聞》雜志總編輯賈鶴鵬的專訪,探討“轉基因”問題如何撕裂中國社會。
賈鶴鵬指出,此次公開信運動的大背景,是近年來各國政府在綠色和平等極端的環保組織的推動下,對農業生物技術的政策日益保守,科學家的科普也未能扭轉公眾對轉基因的抵制。具體到黃金大米,這一被稱為科學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事業遲遲不能走向產業化,無法兌現其造福弱勢人群的承諾,長期以往可能導致人們對農業生物技術的預期支持也越來越弱。并且,在轉基因、進化論和氣候變化等爭議議題上所體現出的公眾對主流科學結論的質疑或忽略日趨嚴重,因此此次百余名諾獎獲得者參與抵制綠色和平的公開信運動,其最大的動力是維護科學的尊嚴。
他還談到在轉基因爭議中,科學家一方和反轉一方在媒體信息發布上是不對等的,大多數情況下各種轉基因“安全事件”爆出時媒體上都是充斥了反轉一方的聲音,而當科學家找到證據回應時,往往話題熱度已經消退了。另一方面,由于科學傳播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們更容易將注意力分配給危言聳聽的事情,而人類進化得到的負面傾向性的心理機制也決定了人們更容易關注壞事。
在賈鶴鵬看來,轉基因爭議在當前中國社會已經成為了一種撕裂社會的現象,持不同觀點的雙方基本無法有效溝通。他認為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轉基因恰好集合了各種社會爭議的要素,作為一種對自然的顯著改造,又涉及被理想化的食物和農業,還恰好出現在人們開始普遍反思現代科技和環保成為一種普及的基本價值的時候,并且,轉基因致力于降低成本與追求環保的人士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相關。另一方面,中國的反轉人士反復把轉基因與政府是否值得信任聯系到一起,導致其受到普遍質疑,而信任、風險感、價值認同等因素都在影響公眾態度。而轉基因議題極端敏感化之后導致的極端態度的心理機制和中國社會現狀結合之后,又對社會裂痕起到了擴大器的作用。
不過,賈鶴鵬對于雙方陣營重建對話溝通持謹慎樂觀態度,因為無論公眾表達的態度如何,中國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量從未下降,而轉基因是否產業化是一個政治決定,國家的強力推動也可能成為消除社會紛爭的手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