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一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西部省份,當地一位領導干部講:不僅要把扶貧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還要把它當成一次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自身改革創業的重大機遇。這個想法,很有拼勁。
扶貧,的確需要這么一股勁頭。未來3年內,該省要完成超過100萬人的移民搬遷,幾乎與當年三峽移民相仿。難度之大,可見一斑。盡管他們從中央獲得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各類補助扶持人均6萬元,再加上自身的籌措與融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單論建房、安置,可能不成問題。問題是搬遷出來后能否穩得住?有沒有致富的門路?顯然,光靠資金和政策扶持遠遠不夠。只有創造出更有利于貧困人口的社會經濟容量,才能消化搬遷后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脫貧攻堅的理想狀態,是讓貧困人口有公平的發展機會、更多地分享經濟增長成果。這意味著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來增進人民福祉。因此,扶貧既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經濟社會地位的向上遷徙,也意味著一場發展方式的變革。
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而言,一方面是要把握好當前全社會脫貧攻堅的有利形勢,更重要的是意識到變革的緊迫性,從分析自身短板入手,積極尋找改革突破口。
當前消除貧困的深層阻礙,并非區位、資源、環境等客觀原因或歷史因素,更多來自于思想的封閉、行動的保守和改革的乏力。有些細節很能說明問題。同樣是西部省份,一個去年發放的扶貧小額貸款總量只有18億元,另一個半年就達200億元。還有投資者發現,由多達20多位省級領導親自掛鉤或關注的、已列入省級重大項目序列的試點,卻在各種審批中難以落實;由國家政策性銀行主動出面計劃安排的25億元貸款,當地政府也遲遲不敢申請。而沿海某個與之情況相當的縣,這樣的貸款申請使用已超100億元;同樣是連接省城與山區的高速公路,西部某些地區路旁不僅鮮有廣告牌,而且看上去裝修一新的服務區里,只有加油站運營,多個服務區里卻大門緊鎖,空空蕩蕩……
資金發不下去、貸款不知如何使用、資源閑置而形成不了效益……這反映了對市場經濟規律的駕馭能力不足。從這個角度看,扶貧尤其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如果穿上別人送來的新鞋還在走老路,依舊會一腳泥濘。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剛剛結束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閩寧合作經驗引人注目。其中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便是重要的一條。對欠發達地區而言,解決脫貧攻堅的各種難題,既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也必須不斷改革,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前所未有的資金注入和政策配套,能否帶來包容性發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突破舊有模式、打破利益藩籬的改革創新勇氣。
扶貧先扶志。資源不會自變資產,機遇也不會自動落地。西部地區要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10年前曾在西部某省工作一段時間,彼時當地正在為獲得一項國家級戰略規劃的批復而興奮。10年后再訪,變化雖然不小,但與沿海的差距卻在加大。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克堡壘的關鍵階段,誰都耽擱不起。只有銳意改革、勠力創新,才能形成合力,迎頭趕上,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人民日報福建分社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