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提升服務“三農”能力。穩步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豬和蔬菜價格保險試點,推動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聯動機制。
《意見》指出,到2020年,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更加健全,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確保實現農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農業行業觀察發現:《意見》從四個方面對完善農民增收支持政策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二是強化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效機制,釋放農民增收新動能;四是健全困難群體收入保障機制,確保實現全面小康。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金融支持是關鍵!通過金融、財政、補貼、保險、資本等5個方面支持三農發展。
1、財政與資本助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對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鼓勵各地探索將股權量化到村到戶,作為村集體或農戶持有的股權,讓農民長期受益。
2、改善補貼導向
推進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前提下,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并注意補貼的綠色生態導向。落實和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健全草原、森林、濕地、河湖等生態補償政策。
3、金融支持新型農業主體
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用地、項目支持等政策,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
4、加強農村金融服務
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提升服務“三農”能力。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提高覆蓋面。規范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產業資本開展農村金融服務。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小微企業等信用信息征集和評價體系。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擴大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
5、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
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從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實現覆蓋完全成本。健全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形成適度競爭的市場格局。進一步發展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作物保險、主要畜產品保險、重要“菜籃子”品種保險和森林保險,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漁業、制種保險等業務。穩步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豬和蔬菜價格保險試點,探索天氣指數保險和“基本險+附加險”等模式。
6、探索財政撬動金融支農新模式
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重點支持發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種養業貸款、糧食市場化收購貸款、農業產業鏈貸款、大宗農產品保險、林權抵押貸款等。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健全銀政擔合作機制。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總結推廣“財政補助、農戶自繳、社會幫扶”等模式,引導成立多種形式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有效提升農戶小額信貸可得性。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推動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聯動機制。
7、支持工商資本進入三農領域
鼓勵工商企業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積極發展現代種養業和農業多種經營。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共建和政府購買公益服務等機制,放寬農村公共服務機構準入門檻,支持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生活性服務業。
未來農業將會出現哪些投資機會
經過解讀,農業行業觀察認為未來5年中國農業投資將會在以下4個方向:
1、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發改委在“十三五”時期將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支持的重點領域,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尤其是基本農田以及高標農田的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指出到2020年全國耕地須保有18.65億畝以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5.46億畝以上。同時發改委也指出“十三五”將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3年,國務院批復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其中“十二五”期間建成4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農業補貼下一步的趨勢,增量向新型主體傾斜,這是大方向。主要應當補貼在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等方面。
投資熱點:農田、水利、水渠、氣象站、農產品流通、防護林等項目
2、投資農村生態保護
國務院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提出,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快縣城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2020年底前,力爭基本摸清全國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產生、貯存、利用和處置狀況。
投資熱點:農業循環項目、生態養豬、生態農業莊園等
3、投資家庭農場及合作社
農業部陸續發布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對新型農業主題進行大力扶持。
投資熱點:農家樂、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村電商
4、投資土地改革
《意見》指出: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擴大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
投資熱點:土地流轉中心、土地流轉服務
總之,政策大背景利好,農村發展空間總夠廣闊,留給農村創業者的想象空間總夠巨大。作為,農村創業者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一路向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行業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