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改變中國的九次遷徙,北多南少的轉變 最大的遷徙現在正進行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于我國古代地域就遼闊,所以人口也眾多。但是,有些地方本不適合長期生存,或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經濟發展、躲避戰亂和災難,歷朝歷代都有人口遷徙,有些不僅規模龐大、人口眾多,而且對我國古代,甚至現在都有深遠的影響。下面筆者統計了幾次有重大意義的遷徙,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補充。
1.遷徙出了中國的最大的民族
在秦漢之際,雖然遷徙的人數較少,但是隨著人口逐漸向著“中原”地區移動和聚集,最后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也就是原先的華夏族。隨后由于戰亂等在東漢末年也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和民族融合。
2.北多南少的轉變
發生在西晉“永嘉喪亂”時期的南北人口大遷徙,各族人民受不了腐朽的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黃河流域眾多的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顯著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3.
3.南北的均衡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4.“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5.“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6.“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7.“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后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后,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筑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陜西等省的農民。
8.“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后,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并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9.春運
歷史上的多次遷移奠定了中國的格局,影響了中國的文化,雖然人口眾多,但是不及現在每年進行的春運。這個遷徙不同于以往,這是背井離鄉的人民返回自己闊別已久、思念至深和期盼已久的故鄉和家人身邊。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歷史小河流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