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業部召開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部署會,總結交流聯合攻關進展,研究聯合攻關中長期發展目標任務,部署2017年工作重點。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強調,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是搶占國際種業科技制高點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提升民族種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要求,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良種聯合攻關工作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中來謀劃,加快推動種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轉變、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會議指出,2014年以來,農業部與科技部組織開展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麥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構建了品種定向改良、分子檢測平臺,發掘出優異資源1000多份,培育出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機收籽粒玉米新品種、畝產超400公斤的高產大豆新品種。探索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攻關專家委員會為指導、聯合體為依托,產學研政結合,適合中國國情的聯合育種新模式。形成了以產業牽引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多元投入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為核心的種業科研新機制。
會議強調,當前世界正在孕育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中國種業要緊緊抓住這一新的機遇,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整合各方力量,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發展為引導,開展良種聯合攻關,走中國特色種業創新發展之路,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出品種、出好品種,加快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
會議指出,今年是深化良種聯合攻關極為重要的一年,必須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工作主線,科學確定攻關思路和實施方案,務求在新起點上再獲新突破。進一步明確中長期思路與目標,構建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中國特色種業育種創新體系,創新育種理論和技術,在現有品種水平基礎上,培育一批節水5%、節肥10%、節藥15%以上的“綠色”新品種和優質專用、適宜機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種,快速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育種理論突破與技術創新,力爭在基因組學、表型組學、生物信息學等育種理論上取得重大進展;加快基因組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創新。深化聯合攻關體制與機制創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突破種業科技創新鏈上的體制障礙;建立健全聯合攻關信息與資源共享機制、種質資源確權與保護機制、科研成果有條件共享與收益按比例分享機制等。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戴景瑞、趙振東、萬建民等專家,科技部、農業部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