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中央批復確定了第二批3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四川省成都市、內江市市中區、巴中市巴州區及彭山縣4個試驗區名列其中。
2016年,四川選取榮縣、安岳等16個縣,開展省級農村改革綜合試驗,成為率先采取“省級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方式系統集成推進農村改革的省份。
四川4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項目各有側重,其中成都有7項,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改進農業補貼辦法試點試驗,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村轉社區等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試點,以農村社區、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點。內江市市中區、巴中市巴州區、彭山縣(現彭山區)分別有3項、4項和1項改革項目。
新一輪農村改革
四川最先提出“主攻方向”
“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農村改革的核心是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專訪時表示,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三塊地”的改革。他進一步解釋說,所謂“三塊地”,即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農村宅基地。
四川是最先在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中鮮明提出“主攻方向”的省份。2014年,四川農業農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專家表示,“這一主攻方向,抓住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這個最關鍵、最復雜、最積極的生產關系,能夠帶動農村其他改革攻堅突破。”
改革進入“深水區”
“土地流轉,應適度推進”
據了解,2015年四川全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確定登記頒證完成75%以上,土地流轉率達27.7%。對于土地流轉,魏后凱認為應適度推進,“目前全國土地流轉率大概在30%左右,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達到50%”。
“并不是越高越好”,作為常年關注“三農問題”的專家,魏后凱認為,雖然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出去,但目前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并不穩定,所以還是應該有一部分土地留在農民家庭里,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魏后凱還表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土地流轉資金。近年來土地流轉租金上漲很快,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來源,但土地租金提高也是目前農業成本上升過快的重要因素,包括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成本都增長很快。他認為,土地租金過高將影響農業競爭力。“所以在推進農村改革,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時應注意增效降本。”
隨著農村改革試驗工作推進,目前農村改革已進入“深水區”。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對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機制。
在土地確權頒證基礎上
加快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步伐
“土地流轉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利益。”魏后凱指出,有些人進城落戶后,沒有退出其在農村的土地。下一步要考慮解決這部分人宅基地、承包地退出的問題。這部分土地退出后,將有利于適度規模經營。他表示,適度規模經營主要應依靠已經城鎮化的農民土地。然而目前狀況是,這部分人的土地存在未退出的情況,實際流轉的反而是留在農村的那部分人的土地。
對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機制,魏后凱建議在土地確權頒證的基礎上加快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步伐,允許農民進行交易,“這樣的話可以把農村的資源變為資本,把資本變為可以抵押、變現的資金,把這部分土地流轉出來。”
解決農民增收根本
“應該振興農村的產業”
四川省委農工委常務副主任楊秀彬今年在介紹相關情況時表示,2016年,四川土地承包經營權確已完成農戶確認面積9222.1萬畝,占應確面積的91.2%。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基本完成,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確權頒證率近94%。
在農村改革過程中,農民增收,縮小目前的城鄉差距是改革的最終目的。魏后凱指出,如果僅僅依靠非農業收入,這種增收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農民增收的一大部分是靠進城打工的收入。”
他認為,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應該振興農村的產業。變為現代高效的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只有農村產業振興起來,有了競爭力,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收入來源,“我們的農民、農村才是有希望的。”(記者代睿)
魏后凱系“三農”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西都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