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專題欄目 > 紀念杜潤生專欄

杜潤生:永遠割不斷的農民情結

[ 作者:劉佑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0-10 錄入:吳玲香 ]

中國有9億農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中國農民卻往往與現代文明相距甚遠,被視為弱勢群體。人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除了在走向繁榮文明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方看到的中國,還有另外一個中國——鄉土中國。

而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舞臺上,有這么一個老共產黨人,他用他畢生的精力來關注中國農村的一切發展變化,從根本上研究中國的農業問題;他幾乎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農村改革政策的制訂,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始終不渝地心系農民,為解除農民疾苦而奔走吶喊,無怨無悔。

這位89歲高齡的長者,在與相當于孫輩的記者交談時,依然激動不已地說:我們欠農民實在太多,現在是到了反哺他們的時候了!

老人說:我們欠農民實在太多!

最近一本由在任鄉黨委書記寫的《我向總理說實話》,因痛陳農民疾苦而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人們記起了兩個名字,一個是作者李昌平,另一個則是為此書作序的杜潤生。有評價說:令人震驚的不僅是李昌平向總理含淚痛陳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更令我們震撼的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權威杜潤生先生以我們欠農民太多為標題寫的序言和文中給農民真正的國民待遇的吶喊。

89歲高齡杜老是一個大忙人,經常出差到外地去做他的三農問題調研,我們約了一個月才,好不容易在農業部農村問題研究所那個老式的辦公室里見到了他。但由于不熟悉路況,加上堵車,我們到達時竟然比原定的見面時間晚了近半個小時。

讓一個老人等了半個小時,我們心里說不出的惶恐,但為了完成任務,還是硬著頭皮去見這位五十年代就受到毛澤東點名批評的大人物。我們抱著肯定會受到嚴厲責備的心里準備,沒想到杜老見到我們,卻十分熱情和善地迎了進去,并一再安慰我們不要緊張,不要有負擔。還說沒想到我們是如此年輕,他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

問清我們的來意之后,杜老謙虛地說:我一般不大接受采訪,因為你們寫報道,老是說我好話,表揚我。但你們大老遠來了,也不能讓你們空手而歸,就隨便聊聊。

世紀之初,WTO之后,中國百業待興,為什么說農民問題是中國最最重要的問題呢?我們的訪談從這個問題開始。

為什么應該關注三農問題?因為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中國的農民真苦,老先生說得很帶感情。

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被稱為三農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本來是從農村開始的,但二十年之后,當中國的城市與工業發展已步入快速發展通道的時候,農村改革出現了無法突破和停步不前的現象,而農民的境況卻陷入了一種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困難之中。可惜的是,在目前國內的主流話語中,進一步的農村改革卻似乎已被忘卻了,人們談得最多的是WTO與的其他產業發展問題。杜老認為這種現象不太正常。

現在農民收入低,負擔重,是全社會都知道的事。但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杜老關心農民,為農民說話,卻有更深層的理論分析。他說,中國的農民過去和現在都不是國家的負擔,相反,中國的農民貢獻太大太大。我們共產黨人靠的就是農民,民主革命時期,農民是主力軍;解放戰爭中,農民損失了幾百萬條生命,才換來了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時期,又正是這些農民的辛苦勞作,用7%的世界耕地面積,養活了22%的世界人口。今天,中國的糧食產量達到5億噸,除了滿足農民自己的需求,還能養活近3億的城市人口。外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世界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是并不是其他什么人,就是我們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現在世界市場上的糧食大概是2億頓,如果中國人不能養活自己,那么把全世界市場上的糧食都買過來還不夠,這樣肯定會引起世界大亂。可是,正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社會和人類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中國農民群體,他們的人均年收入卻只有2300元,除了成本,更只剩下1500元,還不到中國城市人口人均年收入的1/4因此,我一直認為,社會對農民的回報,與他們的巨大貢獻極不相稱。

正是基于這種的認識,當李昌平寫《我向總理說實話》一書,以一個鄉黨委書記身份,用切身經歷向總理痛陳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時,杜老沉重揮筆作序,大呼我們欠農民的實在太多!

我們搞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又搞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為什么農民的收入仍然上不去呢?杜老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的財政不富裕,國家要向農民征稅,征收土地稅、土特稅、屠宰稅。這種稅收政策,把農民收入大大降低。二是農業是個弱質產業,受價格的限制太大。66%的農村人口生產糧食來供給34%的城市人口,糧食有了剩余,改革開放后,農業生產連上幾個臺階,卻出現了谷賤傷農的現象。再加上農業糧食品種結構不合理,國家每年需要進口5%的小麥,中國糧食市場又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農民的情況就更慘了。

從前,農民要為工業積累作貢獻,國家通過統購統銷,利用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幾十年來一貫制的向農民低價收購農產品,提取積累,發展工業。農民作了很大貢獻,粗略估計約有6000億-8000億元。杜老認為,從國家宏觀發展來看,在工業發展的初期,向農民提取一定的積累是正確的。但是現在我們國家的工業發展已進入中后期階段了,按理說,現在是到了我們反哺農民的時候了。可是情況卻并不是這樣,我們的財政政策并沒有向農民傾斜,國家每年給農民的沒幾個錢。我們發行5000億公債,大部分都用于交通運輸和國有企業改造,用于農業的只有1900億元,而這筆錢也主要是用于大江大河的水利建設,并沒有直接到農戶、農民手里。

杜老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不補貼農民,布什政府每年補貼給美國農民的有190億美元。可是我們社會現在講得最多的是城市失業,顧了城市,就顧不了農村。現在是到了反哺農民的時候了,共產黨人應該做得比布什政府還好!杜老一再向我們強調這一點。

給農民真正的國民待遇

“‘三個代表其中就有一條,中國共產黨是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那么誰是大多數呢?毫無疑問,農民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堅持三個代表,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給農民真正的國民待遇!說這話的時候,老人顯得格外地思想清晰和充滿智慧。

只要翻一翻報紙、看看電視,我們就常常會從媒體上看到諸如某農民在京沒帶暫居證,而被警察抓到昌平做苦役等大量農民進城受歧視的報道,看了叫人非常寒心。在中國,時下更流行一種農民是中國的二等公民的說法。

談到這個問題,杜老興趣更濃:二等公民這個說法雖不確切,但反映了部分真實存在,值得關注。我國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狀況,比解放前大有改善,這是肯定無疑的。但和城市市民相比,農民還沒有取得完全的國民待遇,有些方面還受到歧視。因此,我才呼吁給農民真正國民待遇。在一篇文章里,杜老列舉了農民待遇不公平的10種現象,諸如農民沒有自由遷徙的權利農民在接受教育上不享有平等的權利農村沒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農民沒有公平擇業的權利農民沒有支配土地的權利農民沒有公平享受金融貸款的權利農民沒有自己的代言人等等,都論述得非常具體而深刻,看了發人深思。

當聽說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時候,杜老還要我們給他講現在農村的情況。在杜老的文章里,提出了農民沒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農家子弟考大學錄取分數要更高些。農民人口占全國人口70%,但在大學和專科里只占30%的份額,30%的城里人則占70%的份額。我們說:其實還遠不止如此,農民即使考取大學了,也沒有錢讀。很多老家子弟讀不起大學,還有的讀不起中學、小學。杜老聽了不住地搖頭嘆息:這太不公平了!

杜老認為,農民的疾苦,說一千,道一萬,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國農民現在還沒有享受基本國民待遇。而造成這一現象,是我們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現在還有的人把農民視為洪水猛野,認為把農民解放了,一定會天下大亂。當年林肯解放黑人,還沒有我們這樣害怕。為什么我們的有些干部,就這樣害怕農民呢?

關鍵是農民沒有自己的代言人。杜老特別強調,誰來保護農民,替農民說話呢?除了黨和政府的保護,農民還應該有自己的代言人。工廠有工會,商業有工商聯合會,現在各行業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協會。可是占人口絕大部分的9億農民,卻沒有一個自己的協會。杜老回憶說,早在80年代,他就與幾位老同志向中央寫信,呼吁成立農民協會。當時小平同志說:原則上可以,看三年再說。如有需要,就組織。后來由于多種原因沒有著手解決。他非常擔心這樣拖下去會帶來社會問題,希望將來能有所解決。他還從我們的政權性質上分析,給農民完全的國民待遇,這是現階段必須實行的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的一項政策,應該受到重視。

杜老說,江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的偉大理論,這對農民非常有利,這是最高領導層的英明決策。為什么呢?三個代表其中就有一條,中國共產黨是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那么誰是大多數呢?毫無疑問,農民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堅持三個代表,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給農民真正的國民待遇!說這話的時候,老人看上去顯得格外的思想清晰和充滿智慧。

杜老興奮地告訴記者,不久就要開十六大了,按照以住慣例,中顧委委員都列席黨代會,身為中顧委委員的他,要在黨代會上提交提案,再次為農民的利益大聲疾呼。杜老還向我們透露了他將要在十六大提交的提案內容:一是減免農稅;二是實行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根據WTO的原則每年給農民適當的補貼;三是通過法制鼓勵向農民貸款,把農村的錢(主要是指各種儲蓄)用于農村;四是通過立法穩定土地承包責任制30年不變,確立和保護農民對土地的占有權和支配權。五是禁止不公平征地,防止農民土地資產流失。

我是農民的兒子

不久前有一位偉大的老人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話一直深刻地印在每一個中國的人心中。如今,我從另一位近90歲的老人的那里聽到了類似的聲音: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永遠心掛著中國的農村和農民。

杜潤生1913年出生于山西太古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農委主任兼秘書長。在中南局工作時,就提過土改結束以后給農民交易的自由,就是商品交換的自由、借貸自由,還有可以雇工、租佃關系的自由等等,叫做四大自由1953年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在鄧子恢手下工作。因為對于農村工作,特別是關于合作社運動有一些意見,提出當時的農村合作運動速度應該要慢一些,并主張給農民一些經濟上的自由,195510月七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上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點名批評,被指責為是在社會主義高潮到來的時刻,像小腳女人走路”,并因此受到處分。后調任中科院副秘書長。70年代任國家農委副主任, 80年代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因支持安徽的包產到戶,對中國農村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有評論認為,八十年代中,中國研究改革的專家學者里,最強的隊伍之一,就是杜潤生領導的農村政策研究室,他們常年持之以恒地的調查研究,始終保持著觀察農村問題的前沿眼光,在政策研究和學術討論上都贏得了領先地位,也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因為在中國農村改革方面的巨大貢獻,杜老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代表人物中國農村問題權威。退休后,杜老仍以中顧委委員的身份,繼續關注中國的農村問題,不斷為農民呼吁吶喊。

為什么這樣一位老者,在別人安享天年的時候,卻會如此念念不忘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呢,始終不渝地關愛著中國的農民呢?是因為他曾任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的歷史責任感,還是一個經濟學家的理性驅使,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正義使然呢?

是什么驅動你一輩子都牽掛著中國的農民?記者的提問單刀直入,想了解其中的奧秘。

杜老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并沒有什么偉大的理想,也沒有什么高明的理論,你說的良知和正義帶有太多的道德評判。其實說起來很平常很實在,因為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出身于農民,我永遠心掛著中國的農村和農民。”“我沒有什么非常之處、過人之處,我就是一顆平常心。杜老反復向我們強調這一點。

平常心三字,說來容易,要用一輩子來做,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胸懷啊。現在的人,要是都能做到平常心這三個字,中國早就應該是太平世界了。

杜老還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詞來解釋他關愛農民的一生——“人生的軌道依賴。他說自己一直在農業部門工作,長期關注農民疾苦,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生命的軌道,一種人生的慣性。我現在也只是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我走不出去了。因此,要我不再關心農民,不管他們的疾苦,我沒有辦法做到。這就是人生的軌道依賴。這種人生軌道依賴,對于那些進了城之后就用屁股對著農民的官員和學者,未嘗不是一劑良藥。

杜老為中國的農民費盡了一生心血,甚至因此吃了許多苦關,他為中國的農民過上幸福的日子,為中國農村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要他對自己一生進行自我評價,他說自己不是一個創造型的人,一生沒有什么巨大貢獻,我的一生,只有不后悔三字,其他就沒有了。我只是一顆平常心,唯一勉強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沒有留下什么后悔。他就是這樣,為他牽掛的農民盡心盡力,哪怕當年因此吃盡了苦頭,也不后悔。

老人一生中最難忘的事情,就是當年因為替農民說話,受到了毛主席的點明批評。他說,當時最痛苦的,就是你明知自己是對的,還不能抵抗,還得違心地表態,違心地作檢討,因為如果你堅持到底,就可能出現最壞的結果,很多人甚至就是因此被剝奪了生命。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然顯得格外地沉重,臉上布滿了痛苦。

我們問這位老人一輩子最得意的事是什么,老人謙虛地說沒有最得意和值得驕傲的事。但當我們問他這一輩子有沒有最遺憾的事時,老者沉思片刻說:我這一輩子最遺憾的事,就是我做了大半輩子的農村工作,我活了89歲,卻還沒有看到農民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三農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中國的農民還沒有得到真正的國民待遇。不過,老人也和我們一樣,相信有三個代表的指導,這一問題一定會較快得到解決,中國的農民,一定會過上真正的好日子。

采訪結束好幾天了,杜老那和藹的樣子和他那句我們欠農民實在太多,現在是反哺農民的時候了的話,一直印在筆者的腦子里,至今揮之不去。中國的農民,也一定會記住他們的這位兒子吧。

(作者系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撰寫于2002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慈善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AV字幕在线观看老师 | 中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在线99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