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農”究竟面臨怎樣的問題和挑戰?為何強調“落實發展新理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解決什么矛盾,應該從何著手?財新記者就此專訪了“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一如慣例,在1月27日晚間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這是本世紀以來,“一號文件”連續第13年聚焦“三農”,也意味著農業仍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短板”,農民仍然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弱勢群體”。這份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的首個“一號文件”強調,“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問題逐漸“水落石出”;過去被高增長遮蓋的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也漸次暴露,甚至爆發。為此,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思路。這是今年“一號文件”出臺的大背景。
那么,現階段中國“三農”問題,究竟面臨怎樣的問題和挑戰?為何強調“落實發展新理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解決什么矛盾,應該從何著手?
財新記者就此專訪了2016年“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進入本世紀以來,13份涉及農業的“一號文件”起草工作,宋洪遠都參與其中。
宋洪遠不僅對今年“一號文件”出臺的背景、目標、重要措施做了詳細解讀,也分享了自己對于農業結構調整、產權改革、中國農業走出去等當下“三農”重要議題的建議。
財新記者:可否介紹一下今年“一號文件”出臺的背景,中央為何要提出“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這一主題?
宋洪遠:今年“一號文件”是我們對“十三五”期間,“三農”面臨的環境、機遇和難題的一個解答分析。基本要求就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部署。
“落實發展新理念”即在三農工作上全面落實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則是中央提出的基本任務。五中全會提出的“三農”工作基本任務,我總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二是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三是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四是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管理制度等進一步完善。
那么,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一個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全面小康,面臨新挑戰。按照中央定下的任務,要確保到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且增速要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根據近十多年的經驗以及“十二五”期間農民收入的變化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翻番”是有把握的。但是“縮差”挑戰很大,而“減貧”確實是到了攻堅階段。
具體來說,我們看到,“十二五”期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差距縮小的好形勢是多個因素疊加的結果。從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來看,過去五年,糧食產量、價格雙增。但從產量看,糧食已經“十二連增”,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這不符合自然規律。
此外,中國農業還面臨資源環境、投入品消耗過度問題,高庫存帶來的財政負擔過重、陳化糧風險等矛盾也正在顯露。因此,從指導方針來看,中央也不主張一味提高糧食產量,而是強調“穩糧”。
從價格看,如果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價格會有所下降,但是政府對農業還是要支持保護的。即便如此,價格要繼續上升也比較困難了。也就是說,無論從產量和價格而言,“十三五”期間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會出現反向變化。
工資性收入增長過去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速度,主要取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以及工資水平。但是,從2013年以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速度和工資增速已經回落。
“十三五”期間,在經濟進入新常態、GDP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就業機會將減少,勞動力轉移速度有可能進一步下降。經濟增速回落影響會制約工資增長。也就是說,從影響工資性收入的因素而言,也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甚至可能是反向的。
從農民來自于政府的轉移性收入即農業補貼來看,過去,農業補貼的種類、范圍、水平都在不斷擴張。但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補貼規模擴大首先會遭遇政府財力問題。即使政府有錢,也不一定能補,目前對農產品的“黃箱補貼”已經接近入世承諾的微量允許水平。
總而言之,“十三五”期間,過去很多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利好因素正在減弱,甚至會出現反向變化。而城鎮居民的收入,由于受公務員、事業單位等人員工資的剛性調整、創新創業政策、農民工市民化后統計口徑變化等因素影響,其增速勢頭可能快于農村居民。
第二個新形勢,從農業自身發展來講,受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如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安全和綠色供給,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
第三個新形勢,隨著中國受國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如何加快推進農業全球化,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并在其中把握主動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這些新形勢、新挑戰要通過改革、通過全面落實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應對。
如何應對國際農產品沖擊
財新記者:這兩年,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公眾,都特別關注糧食等農產品國內外價差問題,中國開始明顯受到國際農產品市場沖擊。今年“一號文件”是否將應對這一問題作為中心任務之一?
宋洪遠:最近兩三年的“一號文件”都強調了這個問題,特別強調了農業對外開放。 而且,我們的理念有變化。過去,我們說擴大開放,十八大提出來,“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
中國入世以來,融入全球的程度越來越深,全球市場及其影響,已經是避不開了,想不想都是如此。從農業來講,當初入世時很多人喊狼來了,農業會受很大沖擊。但是前十多年,我們沒有感到這個壓力,現在到了矛盾表現的時候,確確實實問題來了。比如,最近三年,糧食進口大量增加,對國內產業造成了沖擊。
從我們內在發展而言,也有壓力。中國人多地少水缺,資源開發過度,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像原來一樣,關起門來搞,完全依靠自己生產解決供給,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參與全球治理。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離不開世界。光引進來不行,還要走出去。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都講要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業競爭力的表現是價格,你便宜我貴,進口糧食增加,國產糧食入庫,表現為這樣一個矛盾。實際上,農業競爭力體現為三個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中國在這三個率上和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國家都有差距。尤其是勞動生產率,和發達國家差距更大。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農業勞動力比重還有30%左右,而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不到10%。因此,中國要參與全球競爭,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競爭力,
中國參與農業全球分工、國際競爭,有幾件事情要做。一是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和服務網絡建設,推進農產品貿易優質優價、優進優出;二是以企業為主體,推動農業裝備、技術、品牌、標準、服務走出去;三是深度融合全球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打造跨國農業龍頭企業和海外農產品供應基地;四是積極推動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多邊談判,參與規則制定,增強話語權。
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改
財新記者:今年“一號文件”提出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農業也提出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宋洪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農業來說,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
當前,農產品供給不能和需求契合,出現了生產和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總體來看,農產品數量夠,但品種不夠多樣、品質不能滿足需求。從品種、品質、區域來說,不能很好地匹配,我們的供給有一部分是無效供給,浪費了資源,虛耗了環境。比如,鎘大米,算作產量,但不能吃,放在庫里又加重補貼負擔,過些年會變成陳化糧。因此,農業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消費需求,安排農產品生產,使產品數量更加充足,使品質更加契合需求,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給。
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就是要把過多的不適應消費需求的積壓產品消化掉,把過高的生產經營成本壓下來,把短缺品種和高質產品的短板補上。
推進農業結構性調整,還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從前兩次結構調整經驗來看,要有容忍度,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把結構性調整看成一個短期的事,一抓就靈,一調就好。
二是,在結構調整中,要注意把握政府該干什么。政府的職責是制定規劃,通過規劃引導,提出發展理念和引導性指標,向市場主體提供供求信息、價格波動變化等服務,通過這些來引導生產,不能像過去那樣搞計劃種植、強迫命令。
三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種多少、怎么種,要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生產。
接下來要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財新記者: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業、農村的核心問題。但我們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產權改革方面進展,應該說,與社會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改革一觸及核心問題,即止步或繞道,缺少突破性。最近的農民住房財產權、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也是如此,抵押物處置限定嚴格,住房只能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交易,這使得資源無法有效盤活。
宋洪遠:集體產權改革是農村最重要的事。我們農村的資產、財產是放在一個無底的桶里,不能挪,不能離開社區,一離開社區就不算了,就流走了。在城市,什么東西都是我們自己的;集體的財產,說是農民的,但那是在集體范圍內才算。這樣,資源的利用效率、資本化能力是很低的。所以接下來一定要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產權要流轉交易,要市場化。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怎么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怎么改革,這是一個大問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該成為深化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改革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但這個底線應該是我們看得比較清楚的,對于還看不太清楚的,應該允許基層去探索。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應該把空間給得大一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記者:汪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