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辦,湖南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糧食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
會議主題基本圍繞供給側改革下的糧食市場走勢進行,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關于《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幾個問題》報告中建議:
做好2018年調整小麥最低收購價的準備,將最低收購價調低0.03元/斤,調整至1.15元/斤。
自2018年起,暫停實施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將粳稻最低收購價再下調0.1元,至1.4元;將中晚秈稻再下調0.06元/斤,至1.3元/斤;2019年再綜合根據秈稻價格調整以及整個糧食供需情況,進一步調低價格水平。
其實,關于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是否下調的猜測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已經引起各方猜測。
2005-2017年水稻、小麥的托市價格調整
2014年,國家率先在棉花和大豆品種上探索價格機制改革,實施目標價格制度。2016年,又在東北地區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開啟了糧食品種的價補分離。
而在小麥稻谷的托市政策方面,自政策出臺至2014年,國家小麥托市價格不斷上調,但在2014年后價格一直穩定在1.18元/斤的高端價位。稻谷市場則在大豆玉米之后顯示了去庫存的趨勢,在去年早秈稻調低托市價格之后,今年則是托市價格全部下調。
有業內人士表示,玉米收儲政策調整和玉米臨儲虧損太多有很大的關系,各方不堪重負,都需要積極的找個解決的方案,于是收儲政策改革會很快的推行。雖然稻谷帶給國家的壓力也很大,但是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并沒有取消,這足以看出國家對于口糧的重視程度。目前小麥價格相對比較穩定,國家高拋低吸的收儲政策也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可以去彌補存儲、收購帶來的一系列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與東北玉米生產帶的規模化種植不同,我國小麥稻谷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淮和南方地區,屬于人口稠密,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種植收益因為在總收益中占比較低,農戶對主糧種植投入成本較低,若種植收益繼續降低恐將進一步刺激農戶減少種植。
與此同時,近兩年土地流轉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農村流轉土地面積已超過35%,流轉出土地的農戶已占30.8%,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逐漸增加,種植收益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專業種植戶所看重,改變種植品種增加收益將會成為一個普通的經營策略,最低收購價的調整將會觸動這些家庭經營農場的品種優化種植意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每日糧油 2017-08-0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